“新农科”下兽医药理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2021-12-02 20:16杨莉史慧君付强吾买尔江牙合甫韩俊成赵红琼夏利宁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药理学

杨莉 史慧君 付强 吾买尔江·牙合甫 韩俊成 赵红琼 夏利宁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830052)

在新时代背景下,目前传统农业学科建设与传统农业专业发展早已出现严重的内生力不足等现象,因此,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脱节,急需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新专业课程知识,进一步整合所有学科的结构内容,尽快挖掘专业发展动能,建立合适的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推实施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科技扶持。因此,在2018 年、2019 年两年教育部持续提出新农科、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来进一步推进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根据新形势的发展来调整专业学科的建设,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我国农林专业人才更符合国家的用人标准和具体的社会需求。

“新农科”建设首先体现在培养人才课程设置中,因此,要对学科进行整合调整,以期能更好地与临床实践进行对接,解决实际问题。兽医药理学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及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机体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维系动物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和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等临床课程的纽带,学习该门课程可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提供促进新兽药的创制方法,同时在兽医职业资格考试中占据重要比例。因此,笔者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兽医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为例,针对当前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改革,期望在后续教学中不仅能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还能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依据,同时为高校“新农科”建设过程中传统畜牧兽医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和实践创新提供支撑。

1 新农科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而畜牧业是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新疆地域辽阔,作为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场,但多年来畜牧业的发展较为迟缓,畜牧业的总产值位居全国第20 位,这与新疆优厚的自然资源不相匹配,也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不相符。新疆畜牧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畜牧业科技人才业务水平偏低、学科背景单一,以土兽医为主,其科研素养弱和获取新的专业知识的手段受限,并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已严重制约本区新农科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地处我国边疆的一所省属重点建设农业院校,建学以来始终以为新疆地区的农林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己任。动物医学学院作为新疆畜牧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据新疆兽医行业行政管理部门数据显示,目前新疆行业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68%以上均毕业于本专业,新疆动物防疫病防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新疆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随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推进和启动,我国农牧产业不断升级和改革,促使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急需一批理论科学素养知识过硬,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而目前本院培养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动手能力较弱,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不强。因此,围绕新农科建设战略规划与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创新,凸显专业特色与优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进一步培养高层次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服务于三农,加快和推进新疆农牧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2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药理学》 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课程内容庞杂但课时相对较少

《兽医药理学》 作为一门将兽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紧密联系的综合性纽带学科,其课程内容涉及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外科学和产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1,2]。该门课程以临床实践为导向,涉及很多兽医临床中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分析其致病原因,依据其病因进行对因治疗;此外还需要根据其症状的急缓程度进行对症治疗。因该课程的涉及众多学课,知识点庞杂分散且发展较快,课程抽象且课时有限,而大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没有临床经验,掌握记忆具有一定难度,而传统教学以满堂灌为主,主线条理性较差,层次不清等问题。而目前我国对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主要采取“重基础,宽口径”的思路,导致专业课程的总课时不断减少压缩,在规定课时内需要讲解许多知识点,导致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学习的效果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任课教师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压缩和筛减课时内容,导致一些重点内容只能一笔带过,无法详细讲述和扩展,导致专业课程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及综合性[3]。

2.2 课堂中“教”与“学”不能相互融合

首先,讨论教师“教”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兽医药理学》 课程多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授课模式,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庞杂且琐碎,因此,任课教师在上课时着急多灌输新的重要的药理知识,以讲解和梳理知识点占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冗杂繁多的内容,来不及理解记忆就要开展新的内容,缺少课程互动和课后交流环节,学生们的思维受限,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降低,缺少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剥夺了学生们专研新知识的成就感,扼杀了学生们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其次,讨论学生“学”的问题,作为大二学生,完成了大一繁多的公共课,对大学课程缺少新鲜感,课堂教学中任由任课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机械地完成笔记内容,但全程不主动思考和提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此外,学生在经过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后,会逐渐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只想玩手机或交头接耳聊天,给整体课堂气氛带来负面影响,教师还需要停下来维持课堂秩序,师生关系逐渐僵化,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两个环节不能有效连接,造成严重脱节,教师不能根据最新的药学热点与时俱进,启发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学生不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具有主动创新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农科”建设对农林人才的基本要求[4]。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优化教学设计

《兽医药理学》 课程改革的方向主要包含3 个内容:(1)将任课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后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以答疑解惑为主;(2)教学内容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转变为理论加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加试验课和实践的学时;(3)学生培养方向从只懂理论知识转变为能看病、会用药治疗的实践模式,可以学以致用。

3.2 优化教学内容

任课老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去兽医临床一线,收集临床用药案例,整理成案例库;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兽医药理学的研究近况,整理关键知识点,结合用药案例和书本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在课程教学中穿插临床病例,细述临床用药选药的根据、注意事项、药理机制,有效合理的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5]。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始终坚持国家导向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基本原则,理论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调整,以实用为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要求,紧跟学科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增加、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近的检测技术、药物研发方法和常用药的特点和机制,如增加植物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检测方式、黄芪多糖的用药特点和机制、几种给药方式的优缺点,模拟兽医临床病例,让学生们依据所学内容口述给药过程,如选择什么药物,采取怎样的方式给药,给药间隔和疗程。此外,利用课后实践时间,带领同学到企业和动物医院中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活动,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临床经验。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药理学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金化浊方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冬虫夏草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