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冰洁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舞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民族民间舞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劳动大众生活的凝练,是几千年劳动人民的精髓,在名族文化发展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劳动大众智慧的体现,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价值和现实的意义。民族民间舞有很多的流派,因为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劳动人民呈现的特色就不同,因此,每一个区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舞蹈,来反映自己民族和区域的生活情况,民族民间舞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是精华和精髓。
胶州秧歌是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胶州秧歌以其特有的风格,展现了山东人民耿直、淳朴的性格,并刻画出了山东女子的温婉、坚韧。对于胶州秧歌往往是以舞蹈表演作为本体,在胶州秧歌中,扇子是胶州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扇子表现出了胶州秧歌的艺术美,也和胶州秧歌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扇子道具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展现了胶州秧歌特有的审美意识。胶州秧歌通过扇子的表现更体现了民间民族舞蹈的内涵,更具有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特点,也更具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因此,在胶州秧歌中扇子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胶州秧歌有着300 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的形成是伴随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发展的,胶州秧歌的形成往往从郊东人北上闯关东,有着密切的联系。胶州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胶州东小屯马、赵两姓人家,从胶州到关东,沿途逃荒、卖艺、乞讨的经历,最终发展形成了两男三女的固定角色。在清朝同治年间,“安锅”的诞生,使得胶州秧歌的传承方式完成了变革,从家传到了村传。胶州秧歌在20 世纪50 年代被纳入了民间舞课堂教学,成了北京舞蹈学院中民间舞蹈课程的必修课程。胶州地区的元宵节前后三天的白天,农村各村之间会进行秧歌串演。经过若干年的相传,到清朝中期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发展中凝练出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地域特色,也是当时地域的文化需求,胶州秧歌在演变过程中,把自己本地的文化、历史、生活、习俗、特色全部都融入了秧歌里去,用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劳动人民朴实的表现,从而达到劳动人民精神需求的满足。
事实上,胶州秧歌的起源就是各种民族民间舞文化的起源,是文化的呈现,也是劳动大众真实的精神需求的呈现。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有很多精髓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留存下来,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更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并发扬光大。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在传承中把胶州秧歌更好的表现和呈现出来。而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就有不同的呈现,有些是用大鼓,有些是用肢体语言,而胶州秧歌却充分运用扇子呈现,通过扇子表现秧歌的艺术美。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非常的舒展大方,婀娜多姿,展现出了动态的美感,能够将山东人的纯朴、耿直,山东女子的坚韧、委婉刻画地栩栩如生,女性角色的三弯能够在适度的弯度中进行变化。
自古以来,山东是我们的齐鲁大地,齐文化和鲁文化,其源头都是东夷文化,但是,齐鲁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文化崇尚功利,讲究革新,而鲁文化则尊重传统、崇尚伦理。由于文艺相通,齐鲁文化的差异就会映射到舞蹈之中,胶州秧歌受齐文化影响更大。柔和而清空的鼓子秧歌,更多地被鲁文化所影响,追求的是醇厚沉稳,在胶州秧歌的舞蹈风貌中,受其文化影响,展现出了“走漂、抬重、落轻”的舞蹈风貌,在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胶州秧歌的艺术文化源头体现出了表演的务实功利,也对其他地方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包容的态势。而胶州文化将胶州秧歌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了其文化的改革创新。
胶州秧歌的特点就是舞、戏结合。胶州秧歌分为了几个部分:大场、小戏。大场又往往被称为小调秧歌,在胶州秧歌中属于舞蹈的部分,往往在每出戏曲演出前加演。而小戏被称为小戏秧歌,这是具有情节的戏曲和歌舞,并且是表演性极强的歌舞。胶州秧歌当中两男三女的角色组合也是一种典型的扮相。胶州秧歌中既包含着戏曲的以歌舞演故事,同时又将戏曲中的跷工融合到女性角色的动作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表演特点。
从胶州的地理位置来看,胶州一带处于唐宋时期北方最大的港口,同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南方的秧歌艺术形式影响,胶州秧歌既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产物,极具农民文化特色的,但是,又由于受南方秧歌艺术形式的影响,展现在给世人面前的是一种南北文化交融的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中重要的道具就是扇子,通过长期的发展,胶州秧歌中的扇子和秧歌已经浑然一体,不可或缺,并且扇子已经成为胶州秧歌重要的表现和呈现部分。扇子自在中国诞生距现在已经有了3000 多年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的先祖将摘取的植物或是飞禽的羽毛来进行加工,用于遮挡阳光或纳凉,因此,扇子也有遮阳的意思,最早的扇子其实是一种仪仗扇,是统治者的地位的象征。自隋唐之后,文人墨客的推崇使用,使得扇子成为他们的怀袖雅物,自宋代之后,折扇的流行,扇子一方面成了文人的喜爱之物,也成了普通百姓手中纳凉的重要物品。而到明清时期扇子的实用价值更加的弱化,而倾向于实用和工艺价值兼顾的发展趋向。至于到了今天扇子的纳凉功能逐步被空调的现代工具所替代,扇子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和娱乐价值,更胜于它的实用价值。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扇子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中国民间舞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扇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民间舞当中,扇子作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在胶州秧歌当中扇子更是非常重要的道具。走进大学课堂的胶州秧歌往往将折扇作为胶州秧歌的道具,而普通的胶州秧歌扇子往往用一般的丝绸扇面、竹质扇面等等,扇面颜色非常的多样。在胶州秧歌的女性角色中,往往使用扇子作为道具,究其根本,首先来说扇子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胶州秧歌起源于人们的迁徙和卖艺的过程,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使得胶州秧歌的产生和融合过程中都受到各地艺术形式的影响,那么,在进行道具的选择过程中,就需要有意思、有趣味,这样才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扇子作为道具在其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无限的可能,能够满足胶州秧歌道具的趣味性需求,同时卖艺其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在胶州秧歌中使用颜色鲜艳喜庆的扇面,能够更加容易地吸引到观众的目光。
再看胶州秧歌中各种女性角色的定位,能够通过扇子来进行快速地了解角色定位,如扇女执展开的折扇,翠花执合着的折扇等等。同时,在表演中,一些特殊情绪的表达,能够通过扇子来起到辅助的作用,胶州秧歌受传统文化所影响,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思想影响,则认为女性需要内敛,利用扇子这个道具能够恰如的其分的表达女性的喜悦、娇羞等多种情绪。同时,在胶州秧歌中对于舞蹈的表现力,使用扇子,能够增添它的张力。胶州秧歌中使用扇子属于造型性道具,这个特点就是需要抽象化,不仅仅是将它简单地搬上了我们的舞台,而是将扇子进行了抽样化的提炼,让扇子具有其他的符号性的象征。在胶州秧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扇子从诞生之初,仅仅是用于遮光、纳凉的生活用具,但是,经过无数老艺人的锤炼,艺术概括抽象之后,它不再仅仅是人们用扇子来进行遮阳,用扇子来进行生活,用扇子来进行降暑等等这样的某种特定的生活场景,而是能够参与到胶州秧歌表演。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利用舞蹈的旋律,将舞蹈的语言词汇、舞蹈的造型特点更加的突出鲜明化。当然,胶州秧歌当中离不开广泛的使用扇子这个道具。扇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将其运用到胶州秧歌当中以后,不仅仅在具有使用价值而更加具有它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使得扇子的内涵不断地得到提升。
胶州秧歌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扇子,当表演者没有办法通过肢体来表达自己所要传递的感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能够借助扇子来进行情感的抒发,这样对于舞蹈作品而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张力,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主题。舞者利用扇子增加了舞蹈表演的词汇,而利用不同的扇子的大小以及颜色,再加上不同的舞蹈动作,可以展现的感情很多:既可以是少女的娇羞,又可以是青年人的青春活力。胶州秧歌中对于扇子的用法是非常多变的,持扇的方法和动作包含了很多,如扣扇、五指夹扇、拨扇、推扇、平转扇等等,结合不同的节奏和扇子的用法的变化相融合,可以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来。
如独舞《一片绿叶》中舞者手中的扇子,犹如一片迎风飞舞的绿叶,通过胶州秧歌当中的扇子的典型动作进行表现,舞者手中的扇子不再是一把死板的扇子,而是充分的活起来了,在这个剧目中这片绿色的扇子,叶子也活泛了,不仅仅展现了舞者肢体动作的延伸,同时更是对舞者情绪的延伸,还是对生命连绵不断地延伸,将人们对于生命的尊崇之情寄托在扇子之中。
胶州秧歌的表演当中,持扇进行舞蹈,一方面能够对舞蹈的主题情感进行传达;另一方面,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舞者肢体上的美感和动态感,胶州秧歌动态特征有拧、碾、抻、韧。这四个动态特征都体现了胶州秧歌中的动态的美,是胶州秧歌中的代表性的动作,扇子作为胶州秧歌的舞蹈道具,能够对人体的上肢线条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增加了动作的空间感和幅度,让舞者的整体动作感觉更加的舒展,舞姿看起来也更为优美,再加上步伐紧扣扇子,用持扇动作可以让观众透过扇子更加将其步伐的动态观看的更为细致,扇子能够帮助舞者将这些微小的动作更加扩大化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享受的感觉,延展了舞蹈动作,假如没有扇子这个道具,这些动作的延伸之美就不会存在,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力和张力则没有如此的细致。胶州秧歌中融入了扇子使得舞者的动作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以及它的感染力,让舞蹈作品的情感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胶州秧歌不管是扇女持开扇,还是翠花持合扇等,往往通过表演者的持扇方式就可以看到他们扮演的角色,自胶州秧歌纳入教材之后,这个传统的方式就被打破,不管什么角色都可以用折扇,至于开合程度,则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除开扇子的形状以外,还利用扇子的运用方式来塑造自己具有特点的角色形象。胶州秧歌纳入教材后统一道具,这个变革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统一道具之后,从动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来说,对于胶州秧歌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转换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能够更便捷的推广胶州秧歌的整体风格。统一的折扇,对于女性角色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虚化,角色的形象的鲜明性被降低了。从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这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胶州秧歌当中一些角色的扮演往往起到了阻碍作用,而这样使得胶州秧歌的风格把握的严谨性,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如果过分地追求创新的形式之美,而对胶州秧歌自身本源的风格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忽略的话,那么胶州秧歌就会失去自己创新的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民间舞中关于道具的使用其实包含了较深的文化内涵。在胶州秧歌中,扇子的作用十分重要,而扇子经过300 多年的流传,碰撞了无数的可能,能够给予胶州秧歌更多的形式美和动感美,胶州秧歌能让扇子活起来,而扇子在胶州秧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了胶州秧歌新的活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