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手工艺融入高职服装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2-02 18:07:28李晓丹
纺织报告 2021年9期
关键词:挑花湖湘手工艺

李晓丹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发展中国特色服装设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服装设计人才的重要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不仅表现为“形而下”的器物形态、“形而中”的技艺本身,也是“形而上”的道的载体,“兼具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显性与隐性等一般发展资源所不具有的独特特征”[1],这些价值的共生之于服装设计教育的作用是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2017年3月24日,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亦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高职服装设计教育责无旁贷。

湖南省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早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中的文化名片,湖南高职服装设计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好这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1 湖湘传统手工艺融入“设计构成”课程的意义

“设计构成”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基础课,作为设计学科的先行课程,是迈入设计门槛的重要环节。“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专业技法,更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思维的基本框架。长期以来,在“设计构成”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两大困境:其一,作为脱胎于西方和日本的设计教育基础体系,无法发挥我国深厚文化沉淀的优势,完全照搬的“设计构成”教学内容不利于本土设计思维的构建;其二,构成与服装专业之间的联系较弱,“中国构成教学效仿了日本构成教学的模式,因此,作为设计基础的构成课程不直接与设计的实用目的联系在一起,它通常不涉及实用功能以及设计所需解决的问题,而致力于抽象的几何形式的创造。”[2]虽然各类构成教材都在努力地向专业方向靠近,但是课题与作业的设计仍然采用原有单一固定的程式,如何有效地将构成知识点转化为服装设计应用能力,真正发挥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的作用仍需积极探索。从教学角度来看,湖湘地方传统手工艺的融入一方面可以作为典型案例,以民族的造物智慧启迪现代设计思维,有助于本土化设计基础的构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服装设计创意图稿向服装设计成品转变的实现手段,在传承手工艺的同时,搭建构成知识与服装设计的桥梁。从育人角度来看,既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也可以促进审美的提升与劳动精神的培养。

2 课程组织设计

2.1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设计构成”的教学思路,对接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特点,课程拟定了“知背景—懂要素—树审美—明方法—巧创意”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还将以湖湘传统手工艺的应用为主线,尝试在传统文化、审美、技术的基础上探讨适应我国设计土壤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用‘旧’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工艺、造物、装饰文化)去武装成为‘新’的传统与现代并重的设计力量。”[3]

2.2 教学内容划分

依据教学思路,将教材内容重构为5个项目,该教学内容及湖湘传统手工艺融入的项目与形式如下。

2.2.1 项目一:构成概述(4课时)

教学内容包含设计构成的产生和发展与基于设计构成视角的传统手工艺解析两个任务,主要涉及后续课程中需要用到的侗锦织造技艺、挑花(花瑶挑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竹编(益阳小郁竹艺)、湘绣等湖湘传统手工艺的背景介绍。

2.2.2 项目二:构成基础(16课时)

教学内容为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以及构成基础综合练习,主要涉及侗锦织造技艺、挑花(花瑶挑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作品案例分析。

2.2.3 项目三:构成的审美原则(16课时)

教学内容为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以及专题应用训练,主要涉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侗锦织造技艺、挑花(花瑶挑花)、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作品案例赏析。

2.2.4 项目四:构成的形式表现(16课时)

教学内容为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的形式表现方法以及专题应用训练,主要涉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侗锦织造技艺、挑花(花瑶挑花)、竹编(益阳小郁竹艺)、湘绣实践操作。

2.2.5 项目五:创意构成综合实践(8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项目四的设计成果进行两套系列拓展设计,主要涉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侗锦织造技艺、挑花(花瑶挑花)、竹编(益阳小郁竹艺)、湘绣实践操作。

3 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以构成基础向设计作品转换为主线,以湖湘传统手工艺为载体,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实现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项目四—“构成的形式表现”作为设计基础向设计作品转换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构成”课程的核心部分,以此项目为例,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3.1 设计贯穿目标创作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专业基础课充分服务专业课的设计理念,教学单元以2020首届旗袍设计大赛为任务驱动,相对于其他设计比赛,旗袍设计大赛已经确立了服装的基本型—旗袍,在款式设计上要求相对简单,更适合大一新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根据服装设计成品必备的3个要素—图案、色彩以及造型,结合教学知识点,将本项目拆解为3个对应任务—图案装饰、色彩选择与搭配、结构装饰,为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大一新生明确知识点在专业应用中的位置,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兴趣。

在对应任务的教学中,以湖湘特色民族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对湖湘传统手工艺作品的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操作,致力于达成以传统美学精神赋能新时代美育,以民艺传承助力设计创新的目标,最终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完成湖湘特色民族元素旗袍装饰作品。

3.2 明确目标,化解难点

在明确设计步骤及任务之后,基于尝试教学模式“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流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依据不同阶段的尝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导入重点、发现难点。

在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上,依据特点划分为“方法学习”和“感性认知”两大类,分别采用实践总结、案例分析、示范操作、情境模拟4个解决思路,运用不同的素材形成不同形式的活动,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3.3 传统现代相融合,帮助转化

在由构成表现形式方法向服装应用表达转化的过程中,多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完成作品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学习通自建素材库、微信公众号、服装专业论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对接流行趋势,发掘主题元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虚拟试装软件、配色App、绘图App的应用提高了零基础学生的可操作性。此外,蜡染、扎染、竹编等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帮助学生完成了图纸到作品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动手的成就感。

3.4 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提升个人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阶段的小作品以及最终的旗袍作品之后,都将进行汇报展示以及多方评价。通过汇报展示,培养自信与表达能力;通过小组互评,提升鉴赏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巩固知识点;通过工艺大师点评,体悟工匠精神;通过企业导师评价,增强市场意识。

3.5 全面发展,培养工匠精神

本项目教学的整体设计建立在“湖湘传统工艺”之上,尝试用传统的方法打破学生设计表达的困境。整个流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亲身示范、大师传授等多样的形式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而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自然而然地成为审美培育的源头活水。此外,本项目教学也大量涉及传统手工艺的实际操作,传统的手工劳作有效促进了劳动精神的培养,最终形成了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4 结语

目前,传统工艺的振兴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常态发展,下一阶段的目标应是推动传统工艺从振兴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虽然我国之前创造力欠缺且设计僵滞,但近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服饰文化的当代中国服装用“国潮”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让人们看到了当代中国设计正逐渐与历史的文脉相通相融。湖湘传统手工艺作为源头活水,正不断浸润着湖湘乃至全国服装设计人才的成长,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挑花湖湘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手工艺·温州发绣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2
走近手工艺人
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 13:59:47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0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工业设计(2016年9期)2016-04-12 12:56:51
湖湘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