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馨娴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53项,其中,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涉及绣、织、染和服饰4类。许多纺织类非遗项目具备市场传承人和政策的支持,因此,在更为全面地对非遗项目做好保护工作并使其得到传承的同时,如何进行一些创新并将其发扬,帮助传统工艺产品模式转型和进一步提高大众的审美,是众多非遗项目发展和传承面临的新挑战。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传承,一些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取得了优异的市场成效。
清宫刺绣至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刺绣作品。清宫刺绣的制作过程是设计、制图、上绷、配线、刺绣、成品等,属于手工刺绣的一种。根据物体的两面性,采用变换色块的方式,在绣制绣花色块时运用其他针法,提高刺绣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清宫刺绣表面光滑、花纹光亮平贴、配色亮丽自然,所绣之物生动形象,一般用于宫廷。
缂丝被人们称为织中之圣。由于缂丝工艺自身的特点,即使在皇宫也只是用于一些小物件。根据制造工艺的不同,可以将缂丝分为纯观赏性缂丝和生活缂丝两种。生活缂丝是将缂丝艺术融入生活中,受到很多达官显贵的喜爱,比如腰带、靴子、袍服、怀裆、扇子、椅披。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缂丝深受日本人的喜欢,出口量大幅度上升,缂丝行业开始繁荣发展,但在90年代,外贸数量减少,很多从业者被迫改行。
辽代皇帝在燕京创建绣院,专门为皇族和贵族制作服装。元代是京绣最辉煌的年代,使用金银线的“平金打籽绣”成为京绣中最好的针工,还衍生出民间刺绣和宫廷刺绣两种不同的流派。明代京绣风格鲜明,针法十分密集,纹样图式非常规范。在京绣发展鼎盛时期,大部分都是用于宫廷服饰,形成独特的绣线行业,以刺绣制作皇家服饰。光绪时期,京绣称为“宫绣”,发展较为广泛。京绣严格按照宫廷艺术审美,将富贵用料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京绣艺术的影响,民间开始效仿,在传承宫绣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元素,被后人称为京绣。因为早年间京绣大多为宫廷所用,对体力、制作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京绣艺人都是男性。京绣极具绣线配色鲜亮艳丽的特点。
社会各层人士都充分认识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由于大部分基础管理人员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过于表面,没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传承单位认为,加入名录就能得到保护,甚至有些单位只是将其当作一种荣誉,没有做好传承工作,导致思想认知层面出现严重错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资源非常匮乏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后来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外国文化,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机关单位对其保护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纺织类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上是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主要原因。一直到我国政府提出尊重文化、保护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保护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提出了很多方针,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最根本的问题至今还无法解决[1]。
主要问题:第一,传承人数量较少。根据调查发现,现代每一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几个,就算每个人都拿出自己全部的精力开展传承工作,传播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发展方向发生变化,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强度大、难度高、时间长等特征,不受年轻人喜爱,大量民间技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第二,毫无基础保障。传承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他们的技术无法得到社会认可,且发展条件较艰苦。第三,传承人逐渐老龄化。传承人时间不多,无法付出更多的精力来教导下一代,这会给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造成严重影响;生活条件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传承人的精力,只有妥善解决生活条件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传承工作。那些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传承人,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改善生活条件上,会导致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率大幅度降低[2]。
一些技术难度较大、制作时间较长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苏绣、湘绣、宋锦等,在我国博物馆中大量收藏。民间博物馆可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充分掌握地域资源优势,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民族资源的稀缺性和地域性,收集一些能充分反映当地民族特色的纺织服装,并定期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过程[3]。
我国经济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在闲暇之余喜欢去风景较好的地方旅游。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来自民间生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纺织类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业,现代很多旅客都对这些历史文化很感兴趣。相关人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室设立在旅游景点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推广,构建经营销售渠道,让传承项目能够得到相应效益,为传承人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比如2009年,重庆就对以上方案进行了多次试验,在当地机关单位引导下,部分蜀绣传承人在洪崖洞建立了多家蜀绣工作室,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4]。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义务教育相结合,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纺织工程专业、轻化工程专业等,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健全系统,提高活态保护的专业素质,从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图案设计中,为传承人寻找灵感[5-6]。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较大改变,大量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重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