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玲玲
幼儿游戏水平是决定游戏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目前,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形式众多,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观察却可以发现游戏区域、材料、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影响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游戏的空间布局不合理,教师组织游戏时过于盲目,对空间布局的要求较低,无法达到最佳的游戏效果。很多情况下,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无主动意识的,教师提供的一切游戏条件都会对幼儿的行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游戏的空间布局至关重要。其次,教师难以提供符合幼儿游戏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投放的部分材料与幼儿的年龄、认知、动手操作能力不相符。最后,游戏区域的安排不合理,区域过多、过少都会降低游戏效果,导致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无法充分集中注意力。
鹰架教学理论认为,不应让幼儿自主发展到下一阶段,而是要主动促进其发展。只要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提供一个鹰架,就能使其快速进入下一发展阶段。而合理的游戏空间布局就可以发挥鹰架的作用,这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点。
在小班的结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台,操作台中包括可供操作的材料,并且有充足的游戏场地。由于操作台的高度设置得较高,并且两个操作台相互依靠时形成了格挡,不同操作台上的幼儿相互之间无法交流,这使他们的操作更加独立,整个游戏的过程没有太多喧闹和嘈杂,从而使游戏效果达到最大化,这便是游戏空间布局的“鹰架”作用的体现。当然,如果在该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幼儿相互之间合作沟通,则需要对操作台的摆放方式进行调整,方便幼儿沟通交流。可见,在不同的游戏需求下,空间布局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实现游戏效果。
材料是游戏活动完成的基本支撑,也是最主要的工具。幼儿在操作和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智力、动手能力的提升,材料的选择对游戏效果同样至关重要。依据幼儿游戏发展水平选择材料,教师必须综合考量他们的年龄特征及游戏需求。
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材料,以表明他们扮演的角色身份。其中有一个道具是围兜,戴上了围兜的幼儿直接将自己定义成婴儿,无法完整说话。教师发现后将其角色调整为妹妹,但幼儿仍表现得十分幼稚,不听从所有人的指令。这个案例中,围兜让大班幼儿自觉将自己代入到婴儿的角色中,认为只要拥有这一道具,无论扮演怎样的家庭角色,都可以任性妄为。这说明这一材料对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暗示,没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角色认知的作用。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选择的游戏材料不符合大班幼儿的游戏,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较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更为成熟的规则类游戏,满足其发展需求。
游戏区域要根据游戏的类型和需求进行布置,创设出某个主题,摆放一些与主题相符的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合理控制游戏区域的数量,数量过少无法吸引幼儿,过多又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例如,教师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在园内设置了多处游戏活动区域,但游戏时间一到,幼儿们就各自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中玩起来,不积极配合教师的要求,很难管理。因此,游戏区域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可以在设计新的游戏活动时对区域进行改造,重复利用,这样还能给幼儿带来具有新鲜感的元素,效果更好。
游戏是幼儿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在游戏中成长是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宗旨。教师应立足于以上几个基本点制定对策。同时,教师还应借助游戏观察评价量表来获取幼儿参与游戏的基本信息,及时发现游戏教学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水平以及教师个人游戏组织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