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伏国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农村局,沈阳11010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的鸡场建设遍地而起,鸡的养殖一方面为我国消费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动物蛋白,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鸡粪的无害化处理是当下急需解决的行业问题[1]。
鸡粪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养鸡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排出的粪便不但臭气熏天,污染环境,还容易导致肠道病的传播。传统鸡场对鸡粪的处理较为简单,通常都是集中在一起堆积发酵就行,但该方法会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晴朗天气时鸡粪味道很大,对周围村庄和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雨雪天气时,露天堆放的鸡粪经雨水冲刷后流动扩散,形成局部环境污染。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养殖污染被列为需重点治理的污染之一,所有新建鸡场必须有合格的环保手续才允许开建,而要想取得环保手续就需要配建相对应的粪便加工设备和场地,无疑会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将鸡粪通过发酵的方式制作成有机肥形成商品进行销售,不但能将粪便以可再生资源的形式二次利用,还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是当下粪便无害化处理的主流措施[2]。
发酵是指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从而获得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将培养基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进行消耗的过程。对于有机肥生产来讲,培养基就是鸡粪和辅料,通过发酵过程将其转化为无害的可利用的有机质。发酵前期需要将新鲜鸡粪和一些辅料进行均匀混合,常用的辅料主要有玉米芯、蘑菇底料、棉籽壳等,辅料和鸡粪按照重量比1:9 的比例混合。鸡粪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5%左右,而国家规定的生物有机肥成品有机质需达到40%以上,加入辅料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有机质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能使鸡粪变得蓬松,有利于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入,加快有氧发酵的进行。
新鲜鸡粪和辅料混合之后要先自然堆放2~3 d,使湿度较大的鸡粪和湿度较低的辅料充分融合,之后再将其堆放成2~3 m 宽,1.5~2 m 高,长50~200 m的条垛状,便于后期发酵过程中的翻抛工作。翻抛是为了加快有机肥加工速度,也可额外加入发酵专用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快速对鸡粪进行降解,并释放能量,将粪堆的温度提升至80 ℃左右,从而将虫卵、病原微生物等杀灭。发酵时鸡粪混合物的水分保持在40%~60%最为适合,既能保持粪堆松软,空气流通,还能使肥质松散,利于翻抛。发酵开始后,一般粪堆中心温度在24 h 之内可上升至40~50 ℃,48 h 之后鸡粪的臭味可很快散发,发酵期间保持48~72 h 翻抛1 次的频率,使粪堆一直保持良好的微生物繁殖环境,中心温度维持在60 ℃以上,且能保持15~20 d,整个过程基本能将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体及虫卵杀灭99%以上,确保对环境的友好。翻抛主要起到松散、增氧、促进微生物繁殖、快速散发异味等作用,翻抛时可看到有明显水蒸气散出,故发酵车间一定要保持通风,确保水分散发到空气中,最终得到较干的有机肥。第一次发酵周期约20 d 左右,发酵后可得到半成品,该半成品不能直接使用,否则很容易导致烧苗的现象出现,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第一次发酵后得到的半成品还需要在后熟车间进行二次发酵,二次发酵时翻抛频率保持3~4 d/次即可,发酵周期约40~50 d,这样可保证发酵得更加彻底。二次发酵后的鸡粪经检验合格后就能当做正常有机肥进行使用了。从外观上看,二次发酵的有机肥表面会有白色物质沉积,这是发酵期间析出的磷元素,粪堆中心温度在40 ℃以下,不会再产热。由于有机肥原料中含有较多的杂质,故发酵完毕后需进行除杂处理后再上市销售,特别是塑料袋、木棍、泥土以及其他大块物料等要筛除,之后将有机肥按照市场需求分装成不同规格即可上市销售。
鸡粪表面上看是一种养殖废物,实质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加以利用,不但能够减轻环境压力,还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3]。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阻碍,鸡粪的无害化发酵处理技术目前还没有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但相比前些年,我国的有机肥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有相当一部分鸡粪得到高效利用。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对环境友好的转型期,会有越来越多的鸡粪将通过循环农业的模式加以利用,未来鸡粪的应用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