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爽,刘茂军
(吉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整合与提升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词,并且明确划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
本文通过对高中重力知识的物理观念内涵的分析,以深刻理解物理观念的本质.初中阶段,学生对重力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重力的定义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019 年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第一册中,重力的定义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1].初高中教材上对重力的定义相同,均指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从初中物理教材上第一次提到重力,到高中物理对重力的进一步学习,学生都不能透彻地理解重力的本质,培养物理观念的教学也无从入手[2].在此,本文将深入探讨重力的物理观念内涵,以更好地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新课标将物理观念划分为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等因素,并且指出物理观念就是在对物理概念、规律等提炼和升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基本认识.新课标中肯定了物理观念的重要地位,将物理观念视为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3].
物理观念之所以可以成为新课标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因为物理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即使有一天学习的物理知识被遗忘了,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物理观念依然存在,并对以后的物理学习起一定的作用.被保留下来的物理观念,对学生的想法、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产生影响.物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由于受到认识主体知识水平、认知发展阶段和个人兴趣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使对待同一事物,每个人形成的物理观念也是不同的,进而使得物理观念打上认识主体的烙印.因此,物理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大量物理事实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物理知识,即物理知识是来自于人类研究物质世界变化规律过程中得到的概念、规律.物理事实描述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作为无数物理事实集合体的物理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通过对物理观念和物理知识的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物理观念和物理知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应加以辩证的认识.物理观念的形成以物理知识为依托,但物理观念不是物理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头脑中提炼与升华的结果.因此,物理观念对物理知识具有引领作用.物理观念的层次高低,决定着学生对物理世界认识层次的高低.物理知识的积累是物理观念形成的基础,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即使对待同一事物,形成的物理观念的层次也是不同的.
重力的物质观指的是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均是物质,并且这种物质具有静止质量和一定的结构[5].高一的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是分子或原子,原子的组成结构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对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及状态之间的转化有了简单的了解.但是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 “看得见、摸得着” 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
根据重力的定义我们知道,重力是一种非接触力.高中学生的认知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基于牛顿万有引力的思想,也不难理解重力的发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无论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这种研究对象的确定就是物质观的表现.因此,高中 “重力” 知识的物质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质的存在形式.科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存在形态.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以实物的形态存在,具有一定的静止质量,占有一定的空间,且存在形式是间断的;(2)物质的结构.各种物质形态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结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是由具有静止质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物质,只是不同的物质内部结构不同;(3)物质的属性.物质的属性和功能受物质结构的影响.受到重力的物体必然是具有质量的某种物质,而质量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经过初中对重力的学习,学生能从物理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现象,形成将物理学与实际相联系的认识.高中则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物质观念的建构,使学生初步具有物质观念,为学生日后物理观念、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重力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指的是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即来源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高中 “重力” 知识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只有相对静止没有绝对静止.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所研究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做的运动,都是相对地球静止而言的;(2)按照牛顿的思想我们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遵循相同规律的引力,即万有引力.从万有引力的角度看,重力来源于地球对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即来源于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7].所有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这种作用是超距的,不需要物与物的接触.从 “相互接触” 到 “超距作用” ,是人类思维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相互作用观念.
以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分析为例,2019 年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第一册中,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雨滴从高空掉落,起初雨滴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地球的吸引使雨滴受到重力作用,致使雨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静止变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源于苹果落地的现象.成熟的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受到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相互作用使苹果由静止运动起来.以上两种现象说明重力是雨滴、苹果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这种由于相互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体现.
不同学习阶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2019年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第一册教学中,主要是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为问题情境来体现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因此,教学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为后续进一步构建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奠定基础[8].
重力的能量观指的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高中 “重力” 知识的能量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被举高的高度与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一般选取地球表面为重力势能零点;(2)重力势能可以与动能、弹性势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进行转换.禁止高空抛物、墙体脱落请勿靠近等生活中常见的警示牌,都蕴含着 “重力” 知识的能量观.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重力势能、动能以及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不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选取地球表面为重力势能零点,高空物体由于 “被举高” 而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由于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相对于重力势能零点的位置越高、质量越大,则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运动过程中,由于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物体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均匀递增,高度越高,落到地面时的速度越大,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物体完成重力势能到动能的转化.
充分研读与分析物理教材,挖掘教材具体知识中隐含的物理观念,是每位物理教师的必修课,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分析具体物理知识中隐含的物理观念内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物理观念的理解,还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教学过程要在保证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显化物理观念,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景相关联的自觉性[9].通过不断的探究、实践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提炼和升华[10],完成思维上的跨越.在理解物理观念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物理观念的建构,进而真正提高物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