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 梅
(四子王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1800)
杨圆蚧属于同翅目、盾介科。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及华北地区,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1]。在内蒙古自治区,其危害范围基本上从东到西、从南至北遍布所有杨树生长地区,特别对于内蒙古中东部杨树主要产区,杨圆蚧已经成为危害十分严重的危险性有害生物,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林业工作者的重视。该虫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杨圆蚧介壳及成虫为性二型,雌成虫无翅,渐变态,雄虫有翅为全变态,雌雄二型现象显著。雌介壳圆形,直径2 mm,虫体中心淡褐色,略隆起,分三轮,轮纹明显,内轮深褐色,外轮灰白色。雄介壳长椭圆形,介壳较小,长1.5 mm、宽1 mm左右,介壳顶部有一稍偏一边的点突,有轮纹。雌成虫近圆形或梨形,体长1.5 mm,浅橙黄色,体壁具韧性,臀板呈杏红色,边缘无臀刺,眼、足、触角均退化,口器发达,触角呈瘤状,上面长有一根毛。雄成虫体长1 mm,橙黄色,触角丝状,有一对透明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翅膜质,交尾器细长,口器退化。杨圆蚧卵长0.13 mm,宽0.08 mm,初产卵白色透明,后渐变为淡黄色,长椭圆形。杨圆蚧若虫初孵时为淡黄色,长椭圆形,体长约0.13 mm,体扁平,臀板淡黄色,足与口器较发达,眼不明显。蜕皮后虫体呈杏红色,尾毛一根,大龄若虫尾毛、触角、足全部退化,体型变为圆形或椭圆形。杨圆蚧雄蛹为长形,橙黄色,口器退化,足、眼明显,交尾器圆锥形。
杨圆蚧在内蒙古自治区1 a发生1代,以若虫越冬。四月下旬至5月初,越冬后的雌若虫开始活动,后逐渐变为雌成虫,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雌成虫出现盛期。6月初开始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孵化盛期。越冬雄若虫,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至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5月中旬雄成虫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雄成虫羽化盛期。雄虫羽化后具翅,可飞翔,找到雌虫后将变尾器插入雌壳内交尾。
雌成虫产卵于介壳的尾端,每一雌虫可产卵70~100粒,卵经2~5 d后孵化。若虫活动力较强,一般可从母体介壳处向上爬行1 m左右,之后若虫在树干上寻找到新的寄生部位,用口针刺入树皮,分泌白色丝状物固定,并逐步形成新的蜡壳。若虫在树干上爬行过程中,也可借风力传播到其他树上寄生,一般8月若虫开始脱皮,脱皮后足触角退化,后渐渐停止取食活动,进入越冬状态,直至第2年才变为成虫,繁殖后死亡。但也有少数雌成虫当年不产卵,而进入第2次越冬。雄成虫体小,飞翔力弱,但爬行活跃。
杨圆蚧除了初孵化的若虫爬行1 d左右时间外,其一生几乎都固定在一个部位吸取树液,被刺吸过的部位有微小的黑色或暗红色斑点。杨圆蚧尤其喜欢在较嫩的枝干上取食,由于累计繁殖,新旧介壳可重叠布满树木的枝干。
杨圆蚧主要由苗条、风、牲畜及人类活动进行传播,苗木及木产品运输可以使杨圆蚧由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较远的地区,这是非常危险的传播方式,可以导致地区之间的传播蔓延,使非疫区在短时间内传染到该害虫,遭受毁灭性损失。而其他的传播方式如风力、牲畜取食、磨蹭树干等一般是发生在当地,由受害林木向周围扩散,相对来说传播的范围有限。杨圆蚧寄生于杨树的主干及枝条上,以若虫固定在寄生的皮部,其虫体罩于蜡质介壳,用口针刺入韧皮部吸取树液,随着危害时间增加使介虫密度逐渐增大,可以布满并覆盖整个树干皮部,使树干皮孔封闭,树木通气受阻,体内营养的输送和积累程序遭到破坏,树木生理活动受到干扰,树皮干缩下陷,树叶发黄变小,有的收缩变形。常见枝条与新干处出现瘤状突起,凹凸不平,严重受害韧皮部组织坏死变褐易开裂,常引起腐烂病发生,整个树冠枯黄甚至全株死亡,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栽植杨树,至80年代中期共有各类杨树林面积达0.87万hm2,主要包括杨树用材林、农田防护林、行道树、渠林、薪炭林及房前屋后小片林等类型,主要品种是小叶杨、青杨、群众杨及少量的北京杨、二青杨等。1982年首次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发现杨圆蚧危害,经调查共有5个乡镇发生杨圆蚧危害,发生面积200多hm2,其中以乌兰花镇、吉生太镇、大黑河乡较为严重。由于该虫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效果很难达到相应的水平与满意的效果,常耗费较多人力、财力,特别是该虫如果发生在苗木地内,可造成全部苗条报废。自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以来,四子王旗特别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强化林业生态效益,对森林有害生物实施生态管理体系,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使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控制。
按照有害生物危害性评价指标体系,将杨圆蚧的各项定量评估指标作为评判指标赋分。按危险性分析计算公式,得出危害性系数R≈1.28,而根据危险性分级标准,当R为1.49~1.00时为危险,确认杨圆蚧属于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通过定量评估分析,此虫具有寄生植物分布广、适生范围较大等特点,具备传播扩散条件,防治较为困难,是危险的林木有害生物,会严重影响杨树正常生长[2]。
杨圆蚧在林内极易聚积危害,形成团块状核心分布,常以几株被害特别严重的受害木为中心向四周逐渐蔓延扩展,中心受害木的虫口特别大,介壳的密度为35~50头/cm2。可导致树木外观凹凸不平,颜色灰褐,树皮变褐,组织坏死,常见树皮开裂外翻,伴有烂皮病发生。受害木整体发黄,树势极其衰弱,由中心受害木向外,受害程度逐渐减轻。根据杨圆蚧若虫在枝干皮部的寄生密度,把杨圆蚧受害程度分为3级:若虫2~5头/cm2为轻度发生;若虫6~10头/cm2为中度发生;11头/cm2以上为重度发生。
杨圆蚧虫一般在杨树林幼林、成林均可发生,幼中龄林受害较严重,成热林、过热林内杨圆蚧很少发生。在当地观察发现,幼林间伐过度稀疏的林地易受杨圆蚧危害,15 a生以下的杨树林杨圆蚧发生较重,林分密度小的易发生杨圆蚧危害,行道树和人畜活动频繁的地带发生杨圆蚧的概率较大,立地较差如土地黏重、土层瘠薄和沙地上的杨树易发生杨圆蚧危害。由于若虫喜欢在幼嫩的树皮上定居,所以光皮树种易受杨圆蚧危害,而树皮粗糙的品种则受害较轻。如小叶杨、青杨幼树及北京杨等发生较严重,而群众杨、合作杨及加杨等受害较轻。
从系统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杨圆蚧在四子王旗的发生与危害,究其原因,是当地的杨树林多是成片的纯林,给杨圆蚧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条件。杨圆蚧的初孵若虫是传播扩散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若虫可以从一株树上扩散到另一株树上,此时如果气候条件对其活动有利,可使若虫快速扩散。因此,从预防有害生物的角度看,混交林的生态系统优点更为明显,这也是混交林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的特性之一。
气候条件也对杨圆蚧的发生产生较大的影响,降水充足的年份树木生长旺盛,对害虫抗性增强,降低了杨圆蚧危害程度,而干旱较为严重的年份,害虫的危害加重。杨圆蚧的若虫也可以凭借风力向周围传播扩散,所以在林内常于受害中心向主风向下游形成带状扩散区。
一是对于危害程度较轻的林分要注意控制,防止虫口急剧增加使危害加重。保护并利用天敌是防控杨圆蚧危害经济而有效的办法,目前已确定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双条跳水蜂,蚜小蜂等。据报道,这些天敌通过捕食、寄生的方式来控制杨圆蚧的危害,而且对杨圆蚧的寄生率常随着杨圆蚧虫口密度增加而提升,当天敌寄生率在60%~70%时,杨圆蚧的虫口密度开始逐渐减退。二是对危害程度中等的林分,应采取人工、机械、化学及营林防治相结合的手段,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轻林木受害程度,改善林分生长环境,促进树木旺盛生长,增强其抗虫能力。三是对危害程度严重的林分,伐降林内严重受害、濒临死亡的植株,或根据受害植株分布情况,采取块状伐除的方式,及时扑灭危害,清除林地枯枝落叶及杂草,切断向外蔓延。
杨圆蚧远地的扩散与传播主要是随苗木及其他带固态林产品的运输造成,所以一定要严格禁止带虫苗木、接穗及有虫枝干向外、向内运输扩散,在源头上切断其传播途径[4]。要禁止使用带虫苗木及材料进行造林,一经发现带虫物体,必须及时进行除害处理。对于带虫原木及小径木可以考虑剥皮处理,或用溴甲烷、硫酸氟、氢氰酸等药物进行熏蒸。另外,在杨圆蚧发生疫区,要限制人畜活动,防止人为扩大害虫分布范围。经查明,牲畜蹭痒等行为极易经皮毛携带若虫向外传播,因此有害林分内应禁止放牧。
第一,及时伐除危害严重和濒临死亡的植株。可根据情况剪除虫口密度较大的主侧枝条,清除虫源,降低虫口密度。伐除的枝干应就地烧毁,防止害虫扩散。林内严重被害木树体上累积了大量的有害虫口,是害虫扩散蔓延的虫源,对于这些树木个体应该果断伐掉并做除害处理。第二,人工刮擦虫斑。将麻带片或粗布旧衣服制作成擦头捆绑在棍棒上,对树干上的介壳虫斑进行刮擦除害,完成后连同刮擦物一起烧毁,防止若虫再传播。第三,人工刮除树皮。用镰刀片在受害树干两面各刮除一块树皮,露出韧皮部,然后用毛刷浸蘸40%氧化乐果乳油5倍液涂刷在刮皮处,外面采用塑料薄膜裹扎,利用乐果的内吸传导作用杀死害虫。第四,树干涂白。街道两侧、公路两侧及绿化小区内的行道树,冬春季进行树干涂白,涂剂内可以添加40%氧化乐果乳剂或石硫合剂,增加防虫效果,还能起到杀菌消毒,预防其他害虫及腐烂病发生,提高树木的抗冻能力,同时防止牲畜啃树皮,强化路林美观,提醒车辆驾驶人安全行驶等作用。为了提高防虫效果,涂白频率应该尽量增加,可每年秋末初冬及早春各进行1次涂白作业。
第一,选用抗虫优良品种造林,可有效降低虫害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看,青杨、北京杨易感染此害虫,受害比较严重。群众杨、合作杨比较抗此虫,发生较轻。小叶杨介于中间,表现一定的抗虫性。近年来,街道、公园的道路绿化多栽植新疆杨,目前未发现杨圆蚧的危害。同时新疆杨具有树干通直、树皮光滑、树冠紧密、树形美观、生长迅速等优点,是目前四子王旗的首选路林树种。第二,加强栽培管理,适地造林,营造混交林,合理选择造林混交树种,合理确定造林密度,强化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虫性。调查表明,杨树与柠条、榆树等混交造林,能有效防止害虫发生。第三,加强林地保护,注重护林管理工作,严禁乱采滥伐,保护整体林相整洁,保持整体抗性,要禁止林内放牧及人为频繁活动,减少人畜带虫传播概率。第四,加强抚育间伐管理,保持林分合理密度,保证形成郁闭状态,不要过分采伐,不要在林内造成天窗空地。通过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减少侵染源,促进树木生长发育,增强树势,提高树体免疫力。
6.5.1 做好害虫预测预报。掌握好化学防治的时机不仅关系到防治效果,也与环境保护及保障人畜安全紧密关联,因此化学防治前一定要做好害虫的调查和预报[5],即时提供害虫活动动态。要选择害虫生活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进行防治,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成虫于5月10—20日羽化密集,6月中旬新孵化的若虫最多,这两个阶段是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机。还要及时调查天敌发生数量,大量瓢虫出现期应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
6.5.2 选择合适的药剂。由于杨圆蚧以蜡质介壳附着在被害木枝干树皮上,一般药剂很难渗透虫体,所以选择的药剂要有较强的渗透性,常用具有强效内吸功能的氧化乐果乳油、石流合剂及狼毒根煮剂加碱液进行防治。
6.5.3 喷雾防治。6月中旬至7月下旬用40%氧化乐果或0.5 Bé°石流合剂进行喷雾,可有效杀死孵化的若虫。因若虫孵化期长,应每隔5~7 d可喷雾1次,共喷施3次以上。对防治区的树木全部实施喷雾,不要漏防,每株虫木树干枝条上下都要均匀喷雾,以免药效不强。防治后要及时检查药效,根据防治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施药方案,做到精细防治。同时,在整个防治过程中,严格执行化学药剂施用技术规定,科学操作,安全用药,严格防范,防止人畜中毒。
6.5.4 药剂涂刷树干。用40%氧化乐果乳油5倍液、1%苦参碱水剂、狼毒煮剂加碱液涂抹树干,也可人工刮皮后涂刷药剂。应尽量涂刷整个树干,以全面杀虫除害,特别是对行道树的防治要更应彻底,不留死角。狼毒具有强力杀虫效果,当地狼毒资源分布广泛,数量充足,取之不尽。熬制时取5~10 kg干狼毒根,兑水100~200 kg,沸后熬煮30~60 min,放凉备用。使用时每50 g狼毒液兑1 g实用干碱面充分搅拌均匀即可施用。
目前,杨圆蚧在北方地区许多地方发生危害,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上,一要加强对杨圆蚧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监测其发生动态,摸清其分布范围和数量状况,为防控此害虫打好基础。二要重视检疫工作,绝对禁止此虫向内向外传播。三是采取综合措施,把杨圆蚧的发生控制在经济阈值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