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2 17:15韩东兴
乡村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农经人才职业

韩东兴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做好农经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养,重视利用各方力量培养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然而,尽管我国乡村人口众多,但懂得运营和发展的人才十分短缺,缺乏可以发掘乡村优势、维护乡村生态、传承乡村文化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农经人才,才能解决当前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发展体系。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经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业经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因此,需要有足够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来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落实乡村振兴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具体有效的帮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带动农户现代化发展[2]。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农业经济、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有能力、有意愿的农经人才来为“三农”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首先,农经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农经人才要“懂农业”,掌握农业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农经人才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爱农村、爱农业”,真正将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个人的终身事业,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甘于接受较差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决心、有热情、有毅力。再次,农经人才应熟悉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了解“三农”问题,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精神,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群众有效利用地区优势和扶持政策,深入实际扎实开展相关工作。最后,农经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求新求变,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旅游和传统养殖等产业创新发展。

2 农经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农经人才培养主要面临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类院校培养农经人才的模式相对落后,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二是乡村经济发展滞后,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难以有效吸引和培养农经人才,导致农经人才数量不多、能力不强。

2.1 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2.1.1 农经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国内高校的农学教育办学模式相对单一固化,由于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院校对农村市场、农业经济和乡村发展需求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未能及时调整农学专业设置和育人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院校仅仅是跟随形势发展开设热门专业,热衷于追赶时代潮流,却没有主动调整农经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理念多年不改变,教学方式一直未创新,难以保证农经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的院校自身实力欠缺,农学方面的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验设备投入不够,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导致不同院校农经人才培养趋同性严重,农经人才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许多专业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却对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清晰的认知,仍采用过往的经验,无法随着时代和市场变化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照搬以往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沿用旧法,自然无法培育出符合新时期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1.2 农经人才职业精神培养欠缺。目前,农经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许多优秀毕业生在择业时不会选择留在农村,学农而不务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择业时更加关注工作待遇、发展前景,考虑工作环境等因素,有能力的学生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倾向于工资待遇更好的大企业,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的人才十分有限。很多毕业生存在从众心理,缺乏职业信仰,忘记了报考专业的初心和理想。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农业专业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现实问题,专业不对口的就业人数占比较高,乡镇基层单位的就业人数远远少于城镇就业人数[3]。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忍受不了务农的艰辛困苦。而即便是出生于农村的学生,习惯于农村的生活和条件,也往往希望进入城市工作换来家庭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

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也没有向学生阐明乡村振兴的伟大远景,使不少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三农”工作没有光明的前景,体现不了个人的价值。职业精神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不少学生纯粹从利己角度出发,考虑肉眼可见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个人的磨砺成长和人生真正价值的体现。

2.2 乡村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滞后

目前,乡村农业发展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业生产企业采用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阻碍了农村企业的大规模发展,限制了农村人才的才能发挥。在这样的农村环境中,难以留住高素质的农经人才。虽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科研投入,但目前农村没有足够支撑技术引进的实力。有些村民担心科技发展会带来农民失业的风险;有些农民怕科技升级,自己技术掌握不到位;有的村集体或企业没有经济实力,难以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城镇相比明显落后。无论是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还是农学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都缺乏准确的定位。以往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是以城市郊区为研究对象,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偏向城市化,脱离了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可行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因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广泛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的职业素质,使农民群体的创业就业能力得不到提升,乡村振兴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

3 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策略

乡村人员虽然熟悉乡村的各方面情况,却不懂得如何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化的乡村经济,不了解市场需求和营销方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抵御风险和挫折。农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优秀人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人才较少。结合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农经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并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能力,开展广泛普及的、能够惠及每个农民群众的教育活动。

3.1 学校层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学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投入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中。然而,当前面对的困难是很多农技类专业学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大量农业人才流入城市,未能缓解农业人才紧缺的窘迫局面。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国内各级院校要推进4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响应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更新专业课程、整合学科结构,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与人文性[4]。

首先,要注重农业精神的培养。农业专业学生应立志于服务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这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农业领域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有无穷的发展机遇在等待着他们去发掘,还要注重通过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途径,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为农业发展奋斗的远大志向。高校要积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做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到农村去感受新农村的发展,感受农民群众、农业产业等方面的变化,扭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旧时印象,真正愿意投身农业,主动到农村地区建功立业。

其次,应强化农学教育实践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需要高校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切忌重理论而轻实践、重传统而少创新。农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需要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加大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各级院校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建立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搭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育系统,构筑贴近真实农业农村情况的产业链,构建由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调研、实习,引导学生尊重农民、爱护农村、发展农业;可以与农技站、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开展创意农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农学的热情,踊跃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还可以多方合作建立农业实训、创业孵化基地,引入农技站、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方面的资源,以优质的师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化教学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培养。

再次,应打造自身的特色学科。高校应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教学定位和现有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优势学科,尤其要聚焦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领域。这需要高校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学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科建设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需求为导向,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发挥特色学科对专业教学的资源集聚优势,从而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5]。

最后,应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为了切实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应对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持续完善,以过程性考核为抓手,构建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多维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从分数优先转为素质发展,评价内容侧重能力考查,评价方式向情境体验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等管理体系,突出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地位,使教育资源向基层教学组织集聚,发挥榜样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等工作的开展。

3.2 农村层面: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农经人才培养不仅取决于教育机构的作用,更加依赖于广大农村的培养。农经人才需要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受到熏陶和锤炼,更需要在农村中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受到良好的农业教育,学习新的农业理念和科技知识,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能力水平,拓展农经人才的队伍规模。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将农经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统筹规划,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指导农经人才培养工作,并对院校和农村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共参共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农经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努力盘活农村地区的现有资源,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农业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农经人才提供更多有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应努力推动农学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出台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面向普通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以政策扶持方式推动农学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依靠农经人才向农民群众灌输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技能,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这样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为农经人才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工作岗位,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农经人才培养体系[6]。

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地区企业、协会等社会机构的作用,为农经人才培养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平台。农村企业要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方向,深挖发展潜力。面对农村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薄弱的问题,应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员工队伍,努力提升现有员工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形势快速更新培训内容[7]。同时,应加强农村地区产业协会建设,促进协会内部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多组织农经人员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利用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影响力,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农村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培训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动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在农村层面,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农经人才培养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村情,学习借鉴不等同于照搬照抄,既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又要重视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真正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8]。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要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做好人力资本的开发。乡村振兴需要实现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需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农经人才队伍,并在农经人才的带动下,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各种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农经人才职业
人才云
浅谈基层农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试析对新形势下健全农经管理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农经工作
浅析当前基层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