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补、和”三法论治小儿厌食症

2021-12-02 15:19李建保田金娜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厌食症气机气血

邹 庆,李建保,田金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厌食症是指排除全身性和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儿科常见病[1],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贫血、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疳证等问题。常伴有面黄肌瘦、个子矮小、体重不增等表现,严重影响小儿体格和智力发育,是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历史悠久、用药安全、远期疗效好等优势,长期以来被家长及小孩所接受。临床治疗多从脾胃气虚、湿热、阴虚、肝旺脾虚、肝脾失调等辨证论治[2-3],因此小儿厌食症主要与脾、胃、肝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小儿脾胃功能虚弱,加之饮食结构改变,喂养不当的增多,造成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达14.2%[4]。小儿发病之后虽传变迅速,但病变性质相对成人较为单一,疾病多从虚实转化。如《证治汇补·卷二》载:“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萎黄,必心下软和。”实则饮食积滞中焦,壅遏脾胃运化,虚则脾胃虚损,运化无力,根据临床表现,多以“通、补”两法论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肝脾失调、脾胃不和的病症,因此又常用“和”法以调和肝脾、运脾和胃。

1 论“通、补、和”三法

1.1 通法精析

《说文解字》中解释“通”字:“通,达也。”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之通法乃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之法。广义“通法”指凡能祛除病邪,消除气血津液运行阻滞,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都属通法范畴[5]。叶天士认为:“凡病宜通,百病之生,皆因郁滞痞塞、凝结不通而成”,因此疾病的治疗必须突出“通”的重要性。脾胃化生气血到达脏腑、四肢百骸发挥正常的温煦、濡养功能,需要畅通的运行通道。正如《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指出:“《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说明气血的正常运行与人体保持和恢复健康关系密切[6],脾为阴脏,胃属阳脏,脾气左升,胃气右降,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通法”对维持中焦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胃小且脆,容物不多”,饮食稍有不慎,损伤脾胃,受纳与运化失和,积滞内停,轻则阻滞中焦气机,重则导致气血生化与运行障碍,故临床以“通”法调理脾胃,以畅通中焦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和生化和顺,则百病不生。

1.2 补法精析

补法指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并输布气血于五脏而发挥濡养功能,因此补益气血首在健运脾胃。若脾胃受病,轻则影响本经本脏,纳化失司,精气生化乏源,重则影响他脏,五脏失养,百病由生,李东垣亦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由此,正常的脾胃功能对机体维持正常运行就显得十分重要。《诸病源候论·按:卷之二十一》记载:“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小儿脾胃娇嫩,属稚阴稚阳之体,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馁弱,或失治误治,胃受纳、脾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致温煦、濡养等功能处于虚弱状态,日久不愈,厌食、疳证自生。《灵枢·按:脉度》记载:“不思纳谷,食而无味,其病在脾胃当属无疑。”又《幼科发挥·按:脾经兼证》云:“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脾胃受病,当从脾胃论治,《景岳全书·按:杂症谟》亦云:“脾胃有病,自宜治脾。”因此本文引用“补”法以补益脾胃之虚损,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化生精气、濡养五脏,不致变生他疾。

1.3 和法精析

“和”法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和法”是指和少阳之半里、解少阳之半表的和解少阳半表半里的治法。广义之和法主要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等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包括调和肝脾、调和脾胃等,是中医治法的总则[7]。《医学心悟》云:“和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总之,“和”法包罗万象,和其不和者也。小儿厌食症常出现肝脾失调、脾胃失和的情况,打破了机体原有正常“和”的状态。

一方面,脾失健运可影响肝失疏泄,形成土壅木郁,肝脏受病,又常传之于脾,如《难经》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小儿五志七情皆备,肝常有余,稍不顺遂,则生气动怒,易横逆伤脾,如此恶性循环,脾脏愈虚,肝脏愈旺。另一方面,脾胃互为表里,纳运协调,维持着饮食的不断受纳、运化及精微物质的不断吸收及传输过程,若脾胃失和,则脾失健运,胃纳不振,厌食渐成。《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记载:“脾胃气不和则不能食。”《东医宝鉴》曰:“乳多损胃、食壅伤脾”,说明小儿厌食与脾胃不调关系密切;《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且不化。”[8]因此临床常用“和”法以调和肝脾、运脾和胃,恢复脏腑间功能的协调。

2 “通、补、和”三法随证治之

2.1 “通”法论治

脾胃实证不在泻(泄),反在通而畅之。《医学真经》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若寒、湿等邪郁久化热,壅滞中焦,甚则上炎下达,萦绕三焦,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运行受阻、精微物质吸收障碍。正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伤食证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留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发热恶食,或噫气作酸,或恶闻食臭,或欲吐不吐,或吐出酸气,或气短痞闷,或腹痛啼哭,此皆伤食也。”[9]临床以“通”法治之,与刘完素观点“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而行”不谋而合。临床常用酒黄芩、连翘走上焦、畅气机、清热散结;苍术、枳实、厚朴、陈皮入中焦化滞消食、通胃旁达;大黄、槟榔等入下焦,行气消积泻热,使邪气随胃气而降,另加栀子少许,引诸药入三焦,宣畅郁热。诸药共奏宣通、旁达、通下之功,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使邪无处可藏,病不生焉。

2.2 “补”法论治

脾病不能化生气血,为胃行其津液,不能升散精微物质濡养筋骨肌肉,厌食症的症状渐显,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喜热饮,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精神不振等。因补可去弱,临床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随证治之。《小儿药证直诀》云:“其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医方考》记载:“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方中木香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葛根健脾升阳,为阳明经引经之药,用量独大;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燥湿健脾;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均入脾胃经发挥功效,全方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健脾和胃之功。

2.3 “和”法论治

“和法”贯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始终,疾病的任何证候、任何阶段均需考虑调和肝脾、运脾和胃。麦芽入脾胃经以健脾消食,入肝经遂其性以疏肝理气;三棱、莪术行气止痛、消食化积,病变日久尤宜;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理中焦脾胃之气,常在气机郁结较甚时用之;肝脾不调致腹部疼痛者,酌加延胡索、白芍;山楂善治各种饮食积滞,用于病程缠绵者;鸡内金是家鸡沙囊内壁,消食运脾和胃之功较强,常配伍山楂使用;若不饥不食,舌苔厚腻,加藿香治之;舌苔花剥,伤阴者,加山药、黄精;热重伤津者,加天花粉、芦根之类;营卫不和者,加桂枝。此外,常嘱家长熬药时加入粳米一握,意在引诸药入脾胃经的同时发挥调和脾胃的作用。

3 注重预防调护

小儿厌食症以1~6岁儿童多见,此期小儿神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冷暖不能自调,稍有不慎,均有可能发展为小儿厌食症。药物治疗是一部分,平时日常调护也非常重要,患儿食欲一旦打开,日常调护就显得十分重要。婴儿期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进补,也应适时断奶。小儿饮食可少食多餐,不强迫进食,种类丰富,荤素搭配,选择患儿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不食生冷干硬、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以及不耐受的食物,进食时不可看动画片、不可过多言语等。尽可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给患儿施加精神压力,家长也应精进厨艺,培养小孩对饮食的兴趣。古人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相对饥与寒,七分保与暖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腹部保暖。在患儿耐受的情况下,推荐患儿每日进食1~2个鸡蛋,少量温和易消化的肉类(以猪肉和鸡肉为佳),搭配500~600 mL温牛奶,即使进食少也无大碍,这些足以提供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多年回访结果表明,此喂养方式在改善患儿身高、体重方面效果明显。

4 病案举隅

患儿,男,年龄4岁2个月,2020年6月5日初诊。患儿家属代诉:食欲不振1年余。患儿1年前因过食雪糕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经多处治疗效果不佳。刻诊症见:患儿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口臭,口唇干燥,小便短黄,大便3日未解,手足心热,时有烦躁。查体:面色萎黄,体重12.5 kg,身高90 cm,腹软,无压痛,余均未查及明显阳性体征。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中医诊断:小儿厌食症(脾胃积滞证),治以行气运脾通胃。处方:麸炒苍术10 g,姜厚朴10 g,陈皮10 g,熟大黄5 g,酒黄芩10 g,槟榔10 g,广藿香10 g,麸炒枳实10 g,连翘10 g,炒鸡内金10 g,生麦芽10 g,生山楂15 g,甘草5 g,麸炒青皮5 g,芦根15 g。共5剂,水煎服,每日3~5次,每次50 mL。嘱其家属遵照上文所述进行日常调护。

2020年6月13日二诊,患儿食欲稍好转,腹胀较前明显好转,大便前干后软,一日一行,小便正常,口干、口臭稍好转,时有烦躁,手足心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麸炒苍术10 g,姜厚朴10 g,陈皮10 g,熟大黄3 g,酒黄芩5 g,广藿香10 g,麸炒枳实6 g,木香5 g,炒鸡内金10 g,生麦芽10 g,生山楂15 g,甘草5 g,芦根10 g,共5剂,服药方法及调护同前。

2020年6月21日三诊,患儿食欲明显好转,偶有腹胀,晨起仍有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余症较前好转。处方:麸炒苍术10 g,姜厚朴6 g,陈皮6 g,酒黄芩3 g,木香5 g,炒鸡内金10 g,生麦芽10 g,生山楂5 g,甘草5 g,共7剂,服药方法及调护同前。

2020年7月2日四诊,患儿诸症改善,正常食欲,面色渐润,舌红,苔薄白,脉数,予三诊处方3剂巩固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儿增重0.5 kg,上述症状未见复发。

按:患儿脾胃娇嫩,功能尚未健全,又过食雪糕,致食积不化,郁久蕴湿生热,影响气机升降的协调和脾胃正常纳化功能,出现厌食症。结合患儿的症状及体征,本证属实证,以“通”法治之,同时运用“和”法以调和肝脾、运脾和胃。随着脾升胃降功能的恢复、临床症状的好转,适当调整药味及剂量。与此同时注重患儿的日常调护,因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5 结语

小儿五脏功能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中又以脾胃不足尤显,加之现代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常常出现喂养不当的问题,使小儿厌食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小儿脏器清灵,疾病多从虚实转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脾胃及肝脏的功能,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注重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配合正确的日常调护,常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厌食症气机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节食?催吐?说说对厌食症的误解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