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21-12-02 16:03:39朋,武宁,王
关键词:双创教育学生

梁 朋,武 宁,王 伟

(1.沈阳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2.沈阳工业大学控股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870;3.沈阳工业大学 软件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着众多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地位的需求,更是中华儿女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因此,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如何有效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够适应时代新形势的创新型人才,将意义重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普及的教育形式。自2014 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国外至今还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实践,因此国外对“双创”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创业教育最早是由美国提出,而且美国也是当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最早,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西方学者自20 世纪70 年代初以来,在微观层面上对创业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且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1985 年,管理学教授德鲁克提出了创业型经济系。他认为,在当代经济学家中,只有熊彼特关注创业家对经济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从微观层面对创新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创立的创新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没有显著的范式创新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源于1999 年,最早是由清华大学开展的创业类竞赛。随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双创教育,十八大之后,“双创”热潮席卷我国。我国双创教育研究者在不断地摸索中吸取了大量实践经验,调整方向,从单纯的学术研究到与院校、课程、专业等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充足的经验,出现了高校课程模式化,高校间相互借鉴,创新性不足、人才培养方向没有与时俱进等问题。李坚[1]基于系统化观点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乌兰[2]从校政协同、校企协同和校社协同三个方面,运用“三螺旋”理论,解释了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和中心思想;进而提出了“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方案。寇誉元[3]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师团队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周鲜成和尹碧波[4]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优化环境、拓宽渠道、强化激励、改善条件的“四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文献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对“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力图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创新“双创”教育的观念与体制

近年来,我国大多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还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然而,“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即高校“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新目标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新韵味,以实训培养为主,理论教育为辅的培养方式,建立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

在“双创”的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探索学校与政府与企业直接的通力协作,构建“校政企”一体化机制。整合社会的资源,从思维引导、财务支持、技术帮助、落地培育方面形成全面系统的帮扶机制,联合培养创新人才[5]。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做得较好,例如沈阳工业大学已经成立创业创新学院。要进行创新观念培养与创新机制完善,把“双创”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构建原则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高校“双创”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它应该含有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发“双创”精神、提升“双创”能力等。由于国内高校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实践不同步的问题,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双创教育体系的构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坚持专业技术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创新的基础在于专业的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更离不开扎实稳固的专业知识。由此,可以将专业性的技术教育融入“双创”教育之中,比如开设创新创业实践性训练、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开设创新创业训练类教育课程。在这样的努力下,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以扎实的专业技术为创新基石,以创新精神为时间动力”的有益目标,更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身边事物的洞察能,提高学生的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兴趣,同时有益于提升学生在日后创新创业中的自信与毅力。

(3)坚持“双创”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全程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同时注入创新观念,逐渐把“创新”变成一种习惯。分类分级进行“双创”教育,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些轻松愉悦的环境,比如开展创新创业知识的讲座、开展学生自主创新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专业知识领域方面已经成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比如到企业里实习、参与实际工作等方式,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岗位上运用创新创业的精神,促进优秀项目的运作,感受行业市场以及行业深度,为他们日后的创新创业积攒下宝贵的经验。

(4)坚持全面化、多方位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与技术的应用,更是要结合社会背景融入市场、营销、财务等诸多复杂因素,最终产生切实可见的有效收益的成果转化过程。因此,除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基本沟通、领导、协调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综合应用型人才。

2.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实训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各高校构建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实践的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6]。

(1)创新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学时安排。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有课程资源,灵活采取学分制,设立创新创业“小学期”制。结合采取仿真模拟、校企实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2)建设“双创”普及教育课程。普及教育是“双创”教育实践的基本环节。教学中,面向学生开发开设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素养和相关思维,建立专业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应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内部,了解行业前景以及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通过走访等形式了解创业的实质;比如通过开展学生到企业走访调研等活动,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提供与企业家面对面探讨专业的机会,理解创业的内涵,将书本知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技巧。

(3)拓宽专业教育范围。专业教育是国内高校教育的强项。一方面,高校将创新与创业基础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国际国内专业理论与技术创新技术的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特色,使更多的师生了解科学与艺术,向往创新。

另一方面,高校应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内部,了解行业前景以及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7]。比如通过开展学生到企业走访调研等活动,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提供与企业家面对面探讨专业的机会,将书本知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技巧。

(4)开设创新创业辅导课程。该平台主要致力于开设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型和创业型选修课程以及搭建“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实践教育平台,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辅导平台建立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打破院系间壁垒,开展跨学科的专业选修,开展“双创”相关课程,如《企业家培育与创业的理论实践》等课程,着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同时,可通过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等创新创业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5)打造微创业培育课程。微创业培育平台的建立是以为微企业创业者们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的。高校可以借助经济管理学院的师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战略思维”“风险投资”“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等经济管理课程。针对工科背景的创业者,更应该注重普及创业基础性理论知识。同时,微创业平台还为他们提供与创业教师面对面分析案例的机会,有助于创意的顺利转化。

3.打造“双创”教师团队

(1)建立高水平的“双创”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双创”教育的成果。目前,建立一只业务水平精湛的“双创”教师队伍,鼓励现有的优秀教师从事“双创”教育教学,是各高校重视“双创”教育的第一步。在国外,很多高校鼓励教师的个人学术发展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一般会在新进教师就职培训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商业测评与市场测评等培训板块,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水平。并通过相对应的人事和奖励政策来激励教师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这也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方向[8]。

(2)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较强,但实践经验尚需进一步培养。高校的管理层还可以经常聘请、邀请知名创新、创业者来校出任高校名誉教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创新创业内涵,为学生排解“双创”过程中发现的实际困难,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融入多技能领域。

4.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平台

该平台具体包括:实践教学平台、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平台、科研训练平台、模拟创业平台四个方面。

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一个基础性教育平台,它可以利用自身系统性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在国内高校中,慕课等新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围绕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

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平台。国内高校中,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平台主要包括校园科技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和专业知识讲座。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科技比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全国竞赛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和成果都比较好。很多高校都在各种专业类的科技竞赛中获得佳绩。该平台的建立,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未来适应社会能力。

科研训练平台。科研训练平台的建立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高素质、精英式人才的需要。该平台致力于引导本科生提前进入课题组、实验室,国内部分大学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组。通过科研训练提升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战训练平台。实战训练平台致力于在互联网综合平台上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创业实战训练。此平台为学生提供全程创新创业服务,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包括相关信息的发布、在线沟通、创意成果展示等与学生创业结合度很高的服务,为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业服务。

(2)创新创业基础服务平台

创新创业基础服务平台是为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面对的硬件、技术、资金缺乏等问题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空间与物质基础,从而减少学生创新和创业资金投入。

此平台主要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为学生提供融资策划,专利技术转移、项目后期的评审评价等服务,增强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创新创业精神,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应有之义的理念

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创新创业教育去功利化。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诸如此类的思想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然而,“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即高校“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业意识并提高创业能力[9]。因此,奋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新韵味,将是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新目标。

(二)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校企协同,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历程中,一些高校已经走在了变革的前列,例如冠名班、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级等形式已经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拉开了序幕。高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为了达到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企业与学校要共同整合各方资源。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结合专业共建,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的合同需求更加优化,交流更加畅通。高校按照企业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企业根据高校培养的精英人才安排就业。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业精神等新教育内容纳入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结合。

2.校企协同,打造卓越“双师”队伍

高校“双创”教育的主力军是教师,只有具备一支优秀卓越的“双师”队伍,才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高校可以聘请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人才在校内担任“双创”导师,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制定等教学工作任务转移给此类校内导师[10]。此外,企业可以将内部具有较强业务管理能力的人才推荐为相关外部教育机构的指导教师。同时,校外导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也鼓励其参与学校相关的管理任务和学生社团活动。比如邀请其担当相关科技竞赛的评委,将校外导师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发挥。

四、结语

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双创”教育需要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在结合国内外“双创”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探讨了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了“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建议。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高等院校。各个地方的高等院校在基础状况、地方政策、专业设置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优化和完善。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