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馨月,张 群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新时代,国内外社会形势发生变化,在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我国传统文化及思想观念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大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撼动的指导地位,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认知程度,强化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涵理解。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传播思想、传播价值,在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价值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将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是全方位地融入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示范与教育典型。高校从新的社会背景出发,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任务刻不容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使命,要潜移默化地以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方式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变化。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满足其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高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发展任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弘扬中国精神,培育有理想、有责任感、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要勇于担当、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是不可分割的。个人思想道德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感和政治觉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与建设者,努力创造价值实现个人理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使学生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现实的发展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制度与规范的传递渠道与途径,社会制度与规范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个人的社会性、维持社会的稳定性上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聚焦于社会的和谐,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与政治思想观念等核心价值进行有效引领。新时代有新的时代主题与发展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发展,把握新时代主题,直面道德建设与价值引领的新问题与新动态,凝聚最年轻最坚实的社会力量,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校园,还应该延展到社会中,使学生在社会中依然坚守底线,发挥自己的光芒和热量。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的行为准则,才能承担起高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在社会的进步中同步实现教育的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出一种与社会活动、政治建设、文化发展等相结合的独有的学科体系,并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具有培育人、教育人、发展人功能的学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话语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表现出时代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仅仅局限于独立学科的发展,还主动与相关学科接触和沟通。比如借鉴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将心理咨询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比如融合伦理学的部分理论,对思想教育的行为管理进行引导。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适当灵活地“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等,勇于在全球的视角下接受有益于自我发展的内容,充实和丰富了学科的发展。此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中,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张弛有度、不断进取。
为了准确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多样性发展的特征。首先,网络媒体拓宽了传统教育渠道。高校在新兴媒介的冲击下把握住了形势的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新时代的教育探索。线上的教学平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二课堂的作用,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手不足的压力。它方便了师生海量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缓解了内容多、课时少的限制,提高了教师得到学生学习成果反馈的效率。教育渠道的拓宽切实可行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其次,正面宣传树立了新时代的榜样。高校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充分宣传、推广先进思想与道德模范,在具体的典型事例中正面引导学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正面宣传有利于巩固高校学生对新时代思想的认同、凝聚全党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最后,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组织开展情境教学、模拟教学,在小组课堂讨论中锻炼学生的理性与感性思维。师生转换课堂使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精神风貌,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思想动态,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从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出发,进而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观念。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不是单一型的,而是全面的、综合型的,这就对高校各部门间的学科交流、学科共建提出了要求。
“课程思政”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可以使高校的各个部门在各个教育环节上协调合作、积极配合,避免了各部门之间因交流沟通不足而导致的时间上的浪费,增强了不同教育功能部门之间的教育资源的融通,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路径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课程思政”使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建立起了可持续的互通关系,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发现各学科中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门类学科的方式与方法,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内化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避免教学“碎片化”的呈现,就必须完善教学管理,实现制度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为承担更加丰富的历史使命势必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契合社会的固本需求、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平衡有序,实现高校教育的有序、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高校全员参与,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高校还应该重点推进“课程思政”,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各学科专业课程以及综合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规范。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思想宣传部门人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外,还包括各学院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以及专业课教师等。这两支工作队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员交叉,一方面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员基础,另一方面二者在协同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还在寻找平衡。在高校的日常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重视课堂的教学与理论的研究,党团委教师与辅导员更加重视学生的管理与党团事务,思想宣传人员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理论宣传工作上,这就容易导致教育各个平行环节的分离与脱节。为了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专业性,高校应该健全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宣传模式等教育运行机制。统筹规划教育工作者队伍,增进教育队伍内部的交流与沟通,互相提出改进与发展的举措。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规范,逐渐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具体,稳步进行、全面展开。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思想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时代特征。
自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问题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化发展就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亲和力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教育者、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使教育对象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教育对象进行细化和区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是从宏观上站在国家、社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掌握程度。新时代的教育者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应该更加灵活多变一些,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基础,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使理论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能够真正被学生理解吸收。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多地重视课本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高校应该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增设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学习对理论的感受会更加直观,现实的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最后,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每天被数不清的社会焦点和网络舆论所包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够准确辨别事物的真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理去适应社会,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教育的亲和力获得很大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教育方法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新时代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与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依托更加科学化的方法来实现。首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回到教育的本质规律上,探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基本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高校要把握好新时代的教育大环境,从宏观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理论教育的效果。其次,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个体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个体内化的认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对原有的思想观念不断修正以及验证所最终形成的。每个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理解领会的不同,其思想观念也存在着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只有遵循个体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每个学生都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综合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新时代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以自己的热情来鼓舞学生。教育者积极的表达也会得到教育对象更为积极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产生排斥心理,反而产生浓厚兴趣。最后,遵循时代发展的趋势。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在高校的教学中了,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还是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的丰富都使教育内容更为直观、更加容易感受。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却没有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怎样创新教育思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更为科学,仍是我们要探索的议题。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对象思维满足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要用互联网思维增加教育的智能化与现代化,要用换位思维增强理论课的通俗性与包容性。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才能形成内生的动力,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洞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使其发展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