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痰瘀络”论治偏头痛*

2021-12-02 16:28张云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风邪肝胆病机

张云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郑州 450008)

郑建民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教学、临床、科研40多年,善于治疗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笔者有幸跟随郑建民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偏头痛经验介绍如下。

偏头痛是以头部一侧或双侧疼痛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头部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相关研究表明,中国患病率在9.3%左右。偏头痛类似于中医学的“头痛”“头风”病[1]。头痛最早载于《黄帝内经》,曾在《素问·风论》中以“脑风”“首风”出现,认为内伤或外感是发生头痛的主要原因。《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头痛的病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症因脉治·头痛论》明确提出:“头痛头风,同归于痛而已,因于风者,名头风可也。”《东垣十书·内外伤辨》首先提出偏头痛的病名,谓:“如头半边痛者……此偏头痛也。”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偏头痛九十二》中亦有记载:“病额角上耳上痛,俗呼为偏头痛。”

1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1.1 “风邪上扰清窍”为诱因 郑建民教授认为,偏头痛为发作性疾病,每次发作前先有痛侧某一部位麻木胀痛,随即偏头痛,并且头为人体诸阳之会,严重者伴有一侧头部灵窍僵硬痿软,符合风邪的致病特点。风邪导致偏头痛的发生。“风乃百病之长”,风邪携其它病邪侵袭人体而发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指出风邪易侵袭头部。《症因脉治》同样指出风邪与偏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头为诸阳之会,风邪扬袭引起头痛,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头痛》中所讲:“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也。”《脉因证治·头目痛》载:“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脉寸浮者也。”认为风邪上犯,阻遏清阳,脑府不荣。风邪致病特点为“善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现代医者张朝霞等[2]认为,外感风邪,上扰清窍为诱因,而脏腑功能失调为根本病机,设定祛风止痛颗粒,治疗偏头痛30例,有效率达93.3%;李箭等[3]从风论治,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采用刺络放血疗法,起到疏通气血,祛风活络的作用,治疗30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6.7%。郑老在治疗上多选用防风、羌活、白芷、麻黄、荆芥、蝉蜕、薄荷等药物,潜方多选用川芎茶调散、九味羌活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

1.2 病位在肝胆经 偏头痛以半侧头痛为主,而侧头部位是肝经、胆经之经络主要循行之所。郑建民教授认为,偏头痛非全头痛,痛处为半侧,责之肝胆经,无论病机如何,必用引肝胆经之药,药到方能病除。《灵枢·经脉第十》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按照经络辨证理论之依部位辨经法,偏头痛归属于少阳胆经、厥阴肝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偏头痛的治疗关键在于疏通厥阴肝经、少阳胆经脉,气血调达,通则不痛。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多责之于“风”,外感头痛之风为外风,内伤头痛之风为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木,木柳动则风起,内风与肝关系密切。《医学心悟·卷三》言:“偏头风,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所致。”肝主疏泄全身气机,肝失条达而气机不畅,乱象横生,内风自起,上扰清窍,发为偏头痛。徐昕宇[4]从《辨证录》中选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意在“肝胆尽舒而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也”,治疗42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0.48%;章海凤等[5]通过针刺少阳经特定穴位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治疗偏头痛具有相对特异性,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起到清泻少阳、清透郁热、和解少阳的作用,进而缓解头痛、头晕症状。郑老治疗偏头痛多选用刺蒺藜、柴胡、白附子、川芎、白芍、香附等药物,多选泻青散、天麻钩藤饮、侯氏黑散等方剂。

1.3 “痰阻清窍”为基本病机 郑建民教授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在病势上表现为病情缠绵、病程较长,这与痰为阴邪,具黏腻、滞涩之性有直接关系。“久病、怪病皆属于痰”,偏头痛呈发作性且病程较长,来势迅速,病因复杂,皆符合痰邪的致病特点。痰乃人体病理产物,水饮代谢异常,聚或炼液为痰,痰阻气道,阻闭清窍,不通则痛。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中风》言:“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指出痰邪的形成过程。古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百病兼痰”“痰为百病之母”。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头痛》言:“头风头痛,有痰者多。”《景岳全书·头痛》中记载:“久头痛多主痰。”《丹溪心法》中亦指出“百病皆为痰作祟”,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可下者”。以上论述均指出偏头痛与痰邪密切相关。而风痰相合,致病呈发作性[6]。彭玉等[7]运用何氏化痰汤治疗偏头痛38例,总有效率达89.5%,认为偏头痛的病机为痰湿内阻,精不上乘,脑府失养,脉络灼急;崔应麟等[8]分析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强调偏头痛之痰为无形之痰。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偏头痛之痰多为无形之痰,郑老临床多应用白附子、僵蚕、海蛤壳、半夏、陈皮、苍术等药物,善用牵正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四生散、文蛤汤等方剂。

1.4 久病入络 郑教授言:偏头痛病程长,反复发作,疼痛为主症,发作时会伴有痛处脉络跳动感,与络病理论相符。偏头痛日久不愈的原因在“络病”。络脉与经脉是相对而言[9]。《灵枢·脉度第十七》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形态上分析,经脉较为粗大,是主干,贯通全身,络是细小支横别出的脉络,如网络纵横交错[10]。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输布津液等功能,它是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枢纽。气血津液只有流经络脉,进行渗濡灌注,脏腑器官才能发挥正常功能。络脉微细迂曲,交错纵横,分布于人体全身,一旦气血津液流通受阻,气机不畅,郁滞经络,便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久久相互交错,最终络脉失和,不通则痛,出现疼痛症状。病久或痛久不愈,络脉失和,脉道损伤,气血运行不畅,成痰成瘀,瘀痰并行阻滞脉道,发为络病。治疗方面,叶天士认为,络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惟有血肉有情之虫类药物方可入络搜风、涤痰通络,将潜伏于内的风痰瘀剔逐于外。伍大华等[11]认为头痛日久必入络,络脉不通,不通则痛,加之情绪波动为诱发因素,同时调肝,应用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的平肝通络汤治疗偏头痛30例,总有效率达到96.7%;张树森等[12]认为偏头痛属于络病范畴,进而阐述脑络的由来,脑络的病理生理变化,提出偏头痛时,脑络常由功能性异常演变成器质性损害,针刺防治时应随机应变,动态调整。郑教授治疗偏头痛多选用蜈蚣、全蝎、水蛭、地龙、穿山龙、穿山甲等血肉有情之虫类药物。

2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23岁,郑州大学大三学生,2012年5月28日就诊。患者诉发作性左侧头痛5年,再发2日。5年前受凉后出现左侧头痛,自服止痛药可缓解。以后每遇情绪紧张、受凉、失眠,左侧头痛发作,且逐渐加重,每次持续约3~5 d,严重者左侧头皮麻木,皱眉、睁眼困难,乏力,嗜睡,精神恍惚,经休息、口服止痛药后,逐渐缓解。3月前,熬夜后,上述症状再发,且口服止痛药缓解不理想,特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疗,头颅影像学未见异常病变,脑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偏头痛”,予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营养神经药物神经节苷脂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具体不详)等治疗后,症状消失。2日前,与女友吵架后,上述症状再发,经朋友介绍来郑建民教授处就诊,刻见:情绪低落,面色淡白,左侧头痛,头皮麻木,少言,精神恍惚,困倦,舌体暗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诊为偏头痛风痰瘀络型,治宜搜风祛痰,通利肝胆,逐瘀通络,予四生散合止痉散加味,处方:制白附子 12 g(先煎),羌活 12 g,黄芪12 g,刺蒺藜 15 g,海蛤壳 20 g(先煎),全土鳖虫8 g,蜈蚣 1 条,川芎 8 g,白芷 12 g,延胡索 15 g,柴胡6 g,甘草6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服2剂后致电于笔者,明显减轻。随后又服4剂,已全无疼痛感。以后随访,未有头痛发生。

按语:患者偏头痛日久,反复发作,外邪留滞肝胆经之络脉,聚液成痰,风痰瘀络。郑建民教授予四生散合止痉散加减以搜风祛痰,通利肝胆,逐瘀通络。四生散出自宋代苏轼与沈括著《苏沈良方》,由白附子、沙苑子、羌活、黄芪组成,配伍止痉散的全蝎、蜈蚣,多加海蛤壳,再兼顾虚实、寒热,随证加减。整方以白附子为君药,祛风痰,通经络,解痉镇痛;臣以沙苑子走肝经疏风、解痉止痛,羌活祛风、除湿、止痛,佐以海蛤壳祛痰,黄芪扶正祛邪;郑教授变散为汤,力道专强,药到病除。

3 结语

郑建民教授认为,偏头痛的主要病邪为风痰,病呈发作性,病位在肝胆经之侧头部位经络,病机为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偏头部,郁久形成风痰之邪,客于肝胆经之络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言:“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因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提出“风痰瘀络”辨证思想。治疗以疏风祛痰、通利肝胆、逐瘀通络为大法,临床运用四生散合止痉散加味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郑教授辨证偏头痛思想,携方运用,化难为易。

猜你喜欢
风邪肝胆病机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