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画面情境教学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探究

2021-12-02 15:16江立员
教师博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人

江立员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宜春 336000)

古诗词因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婉转和谐的韵律、浓郁真挚的情感、丰富厚实的文化而成为大中小学生必学的内容。为进一步凸显小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绝大多数具有“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学这些古诗词时,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形象加工,从诗词字句中构建诗词画面,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悟诗词所创造的情境,和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古诗词的画面情境教学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小学生把握诗词意境

文艺作品的意境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利用意象创造意境是古诗词的艺术手段,古诗词意境多由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意象组成,它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学习时,只有把握了古诗词的意象,构建了画面情境,才能进入古诗词的意境,进而从整体上获得诗意,享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根据双重编码理论,小学生对图像材料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明显高于对语言材料的记忆和理解效果。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台阶上的青苔、紧闭的柴扉、出墙的红杏等意象都是客观实景,而对园内满园春色的想象与勾勒则是诗人审美想象参与后的虚境,虚实相生。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就应重点解读画面情境,借此引导小学生理解诗人悟出的内涵——世上美好的事物总是无法人为锁住的。

阅读古诗词要把握诗歌意境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意境,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当前,小学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更多地侧重古诗词的反复诵读、字词理解、诗词内容和诗句背诵,相对忽略了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与体验。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最关键的是对古诗词意境的构建与解读,而对小学生来说,构建与解读古诗词意境的基础是想象古诗词的画面。由于古诗词中的意象多数是诗人观照得来的,它源于外物,有形象可描绘。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就应充分利用古诗词意象描绘出的画面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营造和渲染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意境空间,让小学生得到直观形象的意境体验,进而有效进入古诗词意境、感受诗人情趣、理解诗词内涵。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之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小路延伸至远处山峦,缥缈的白云下面隐隐约约呈现出几户人家;夕阳之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远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身处这样一幅由“山、石、云、人家、枫林、霜叶、二月花”组合的壮美山林秋色图景中,诗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慢慢欣赏、吟唱;当小学生脑海里呈现这样的画面时,必然会唤起生活记忆,感受到这种意境所透露出的秋天豪爽向上的精神。

二、有助于强化小学生的审美体验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精致的审美对象,是实现语文审美情趣培育的重要抓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极富审美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这一载体,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把握古诗词画面情境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打下较为扎实的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基础,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心灵的滋养。小学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停留在让小学生明白古诗词写了哪些内容这一层面,还要关注他们的审美体验。虽然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均存在局限性,他们对古诗词审美体验的主要渠道应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画面情境的构建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构画入境,展开审美想象,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初夏,处处可见金黄色的梅子、肥满的杏子、扬着白花的麦花、稀疏的菜花;由于日长夜短,农民早出晚归地忙于农活,篱落边很少见到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试想,当小学生在诵读此诗时,脑海中浮现这幅江南初夏田园景色图,自然会联想起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夏日生活,发现即使平常的生活也隐藏着极美的情境。再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空自由飞翔,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风光中;儿童放学回家后,相邀去放风筝。这首诗所展示的儿童春日放飞风筝图,也能唤起小学生在早春中游玩打闹的画面情境,进而强化他们对春天勃勃生机、富有朝气的审美体验。

三、有助于小学生感受语言魅力

古诗词常存在三种意境,一是诗人心中的意境,二是作品呈现的意境,三是读者理解的意境,这就是所谓的“言尽而意无穷”。古诗词之所以存在这三种意境,与其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密切相关。古诗词本身就是精美的语言艺术,用极少的文字表达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语言能转变为画面,从画面中可揣摩语言。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仅用20个字,便描绘出一幅凄美的空旷画面:在幽静的山谷中,几只鸟儿高飞而去,慢慢消失在天际,寥廓的天空中飘浮的云朵也渐渐远去,山谷里只留下苍翠的敬亭山和孤寂的诗人。诗中“尽”“闲”二字,描绘出了一种静的画面。飞鸟喧嚣而“尽”,以动衬静;孤云飘浮而“闲”,衬托出诗人悠闲的心境,仅用这两个字就将诗人内心的情感抒发得细腻形象、淋漓尽致,这就是凝练语言的魅力所在。

古人在作诗时,会挑选最精确、最贴切的字来构建画面、抒发情感,以达到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的效果。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二月的柳树是美的,美在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远观,柳枝轻轻泛绿,莹莹如碧;近看,千万条低垂的柳条在温存的春风中摇曳,婀娜多姿。诗中的“裁”和“剪”字将春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再现柳叶生长的整个过程,这幅早春二月柳色图让人感到春风骀荡、怡人性情。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穿着木屐,踏着青苔,轻轻地敲打柴门,本想到主人院子里赏春,却不见主人前来开门,只见院子里一枝红杏从墙上伸出来,真是春色满园而又关锁不住啊。诗中的“关”与“出”两个字,尽显这幅游春访友图所描绘出的春天是极富生命力的。

古诗词中的画面美还体现在诗人常用色彩词来描绘丰富的画面,进而展现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无穷魅力,给人独特的审美愉悦。例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红色的脚掌、伸着长长的脖子,引吭高歌的一群鹅儿在清水绿波上快乐地嬉戏着。这首诗之所以会成为七岁小孩眼中美丽的白鹅戏水图,恐怕与其使用的色彩词密不可分,“白”对“红”、“绿”对“清”,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可见一斑。

四、有助于小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具有难以超越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教学古诗词,既可让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小学生的心田,也是在小学生中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古诗词中的一些特殊意象,如“蟋蟀”“杜鹃”“鸿雁”“明月”“芭蕉”“浮萍”“莲”“柳”等,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往往寄寓着特定的情感。通过形象化的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能让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丰富意蕴,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熏陶。例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茂盛的莲叶四周,鱼儿穿梭往来、欣然戏乐;采莲人身处其中,观赏鱼戏莲叶,欢快、兴奋,其乐融融。被誉为“花中君子”的莲,在中华文化史上一直是品行高洁的代表,这幅动态感极强的观鱼戏莲图,体现了古人所追求的纯洁、自由、甜美的爱情文化。

有些古诗词以传统节日为题材,它们所展示的画面与传统文化(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例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新桃符,这是一幅充满欢乐气氛、富有生活气息的春节辞旧迎新图。从这首诗展示的画面可以看出,正月初一这一天寄托着中华儿女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也揭示了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没落事物的深刻哲理。借助于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庆贺画面,小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此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常用较强的画面感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陆游《示儿》中的爱国爱民、李绅《悯农》中的节约粮食、《长歌行》中的奋发惜时、高适《别董大》中的珍惜友情、罗隐《蜂》中的辛勤奉献、孟郊《游子吟》中的真诚母爱等主题,无一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些古诗词也是小学生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深层智力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小学教学除了教给小学生知识、培养小学生情感外,还要重视训练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深层智力。古诗词中的画面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而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画面情境的构建与感悟,还是需要小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联想和想象,将个体情感参与到审美过程中,以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中见不到鸟儿,路上看不见行人,只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联想与孤舟蓑笠、寒江白雪等相似的画面,引导小学生想象在这种孤寂凄冷的环境中渔翁独钓的心境,尽可能地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此,他们的思维自然得到训练,智力必然得到开发。

古诗词讲究凝练与含蓄,常常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因此,有的古诗词画面情境常常虚实相生。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辽阔的江南大地,莺歌燕舞,绿树与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在这幅千里江南锦绣春色图中,实景为江南春景,虚景为南朝数以百计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之景,而诗人对南朝历史的兴衰感叹就寄托其中。像这种虚实相生的古诗词画面情境能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其深层智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开发。小学古诗词的画面情境的构建与欣赏是提升学生想象力、创作力的途径之一,为其智力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但古诗词描述的生活时代久远、现代文与文言文之间较大的差异、古诗词特有的意象使用等因素,加上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重字词理解、轻意境体验等缺陷,导致目前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浓、效果不佳。充分借助古诗词的画面情境来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构建和鉴赏诗词画面美的同时,配以合适的古典乐曲,让小学生边观赏诗词画面,边吟诵或吟唱古诗词,应该成为当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人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