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以科学的理念为先导,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中心构筑起从健康宣教、预检指导、手术诊疗到术后康复与随访“一条龙”的完整链条。
端午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减重中心共安排了8台减重手术。近20名医护人员在医院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张能维的带领下为这8位经过严格评估且反复论证过手术方案的患者实施减重“变身”。
众所周知,肥胖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呼吸睡眠暂停、骨关节炎等,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威胁,伴随腹腔镜技术的日渐成熟与普及,减重外科加速崛起,成为攻克肥胖及其伴随疾病的一支精锐部队。
2016年6月,《糖尿病》(Diabetes Care)杂志发表了代谢外科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新临床指南,同期《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述评指出,减重代谢外科与非手术治疗费用比较,其长期测评结果显示,前者医疗经济学评价更合理,传统的理念有待转变……
2010年,北京世纪坛医院正式成立糖尿病外科,由张能维担任首任科主任。事实上,由他带领医护团队在医院开展外科减重手术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至2018年,这类手术总量在医院累计开展了600多例,减重成功率100%。
这一年,医院减重手术还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这源于张能维主任主刀为一位重达540斤、有“中国第一胖”之称的年轻患者成功手术。
“只有千把米的路程,但小伙子和陪他来医院的母亲愣是用了一个半小时,才从北京西站走到医院附近。”张能维回忆,接到母子气喘吁吁打来的电话,自己立刻嘱咐科室同事用平板推车拉着小伙子住进了医院。
接着由呼吸科、心内科、营养科多科参与的会诊决定:对这位肥胖伴有低氧血症、2型呼吸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小伙子暂缓手术。患者体重需要在手术前降低一些,以储备足够的心肺功能应付手术时的消耗。
科室护士长杜燕敏肩负起这段“冲击减肥”历程的总指挥,经过十多天严格的节食监测,患者体重减轻了60斤,基本符合了手术标准,后在麻醉专家团队、张能维外科团队的精心操作下,手术成功实施,患者在一天后即从监护室转往了普通病房。至2020年,这位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已减掉400斤,原本厌世消极的他如今正积极地工作、生活。
医院减重中心知名度逐渐提升,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中心2020年全年的手术量也达到了600多台,中心接收到的咨询、制定的减重方案(含非手术类的)持续增加。
“常有微胖爱美女性前来咨询,表示想做减重手术,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张能维告诉记者,中心医护团队对类似的诉求表示理解,但会对其予以科学引导,在没有严重并发症、不影响各项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只要通过健康的饮食、作息习惯的调整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重!”
2020年9月,张能维在视频自媒体门户“抖音”上开设了账号,权威、扼要又幽默风趣地解答减重手术中的关键问题,至今年6月中旬,该账号共计发布155段短视频,累积粉丝量已达4.2万。
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他发布的“2型糖尿病减重手术后多长时间可以恢复到正常”的主题短视频就得到了1.2万的点赞量。减重手术涉及的皮肤营养、体能,甚至生育等问题,张能维会在与多学科医生讨论后作出“跨界”的解答,得到粉丝一致好评!
医护团队因此发自肺腑地感言:减重手术绝非一蹴而就,从医护团队角度出发,在术前做好手术宣教很重要,而在术后康复期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传递给患者在手术减重后习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更加不可或缺,这也是团队近年的工作重点。
护士长杜燕敏向记者展示起近期自己和一位2018年接受了减重手术患者的聊天记录,还有患者发来的几张生活照。从照片看,他阳光健康、体态匀称,没有人能想到他体重曾经接近400斤。
“我们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疫情前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海外患者。”张能维介绍。随着减重手术越来越被人们了解和接受,有些中小医院也“趁热而上”,准备开始这项手术。而世纪坛医院减重中心经过长期的实践,团队的手术技术一流,术后管理制度完备,有能力带领和扶助其他有意愿的医院开展规范的减重手术项目,当前医院正着手制定减重中心的技术加盟标准,希望将技术以及运行模式向全国更多的医院进行推广。他详细阐述,“今年我们预计手术量将接近1000台,我们会结合以往的病例数,分析来自哪个地区的患者较多,一旦超过了200例,我们将主动与该区域的医疗机构进行联系,将技术与管理模式进行异地复制,更好地惠及更多患者。”
“技术不下沉,学科就没有影响力。”张能维向记者转述医院党委书记李天佐在医院反复阐明的指导思想,以及世纪坛医院秉持的做强技术、带好队伍,内固根基、外扩声誉的学科战略。他告诉记者,减重中心下一步还将鼎力建设患者数据库,将患者分型、患者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数据整合加入数据库,进而发挥出研究价值。
张能维当前同时分管医院创新转化的工作,结合医院在肿瘤领域、营养学科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医院设立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实验基地为平台,他极力主张相关研究“少涉及具体问题,而多些超前意识,这样才能避免事倍而功半”。
他解释,医院“营养代谢工作室”的国家级平台,其研究不局限于“搞清楚怎样可以减重”,而是研究食物产生的营养、能量在人体流转的路径,“看似无用或者目前无用的学术,其着眼点才更加宏观,更能指导未来。”张能维继而表示,比如适合肿瘤患者、减重术后患者食用的特医食品研发,目前看来就是一片少有人涉及的“蓝海”。
语速快,思维敏捷,张能维向记者介绍起减重手术的术种、不同术种需要把握的技术要领,引经据典可谓出神入化。
20世纪90年代初,他是北医三院普外科第一位学习腹腔镜的医生,“没接触前心理有少许排斥,但越学越觉得必须学好,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张能维回忆,自己后来就带着科室30多位医生一起学、一起做,“3年内全部学会,然后我们开始外出讲课、做手术示教,授业布道。”
时间倒推20年,腹腔镜、内窥镜无疑是外科的全新赛道,在这条路上,张能维起步早、领悟深,指尖技艺仿佛触碰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而代谢外科即是他选择扎根专研的一方沃土。
谈到人才梯队建设,他表示,青年一辈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全身心投入,从具体的操作中领悟、融会贯通,“即便只是负责手术中牵拉等辅助动作,但心领神会中你的力度、协调性、准确度都在趋于成熟,进而能独当一面。团队之所以技术一流,也在于日常的严格要求与精益求精”从容于心,利落于行,他独创的胃肠外科转针法就在同行间好评有加,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