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涅槃”路

2021-12-02 13:42要季萍
中小学校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涅槃校长学校

□要季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每所乡村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无论距离城区远近,都达到了硬化、绿化、美化的要求,且各校不仅没有危房,而且功能室齐全,工具器材齐全,多媒体设备齐全,甚至已经发展到能够通过终端设备实现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课堂互动、教研互动,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

然而,每年秋季开学依然不断地有学生转学到城内或者城关学校,依然不断地有教师走马灯似的离职调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学校在逐步萎缩,非乡镇所在地的乡村学校的学生总数持续下降,部分乡村学校班级人数甚至出现个位数。乡村教育到底怎么了?

一、问根源

(一)不健康的家庭教育阻碍着乡村学校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然而,农村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现状呢?

第一,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许多农村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笔者刚担任一所乡村学校校长时,认识了一名三年级男生,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喊他的名字,他就会浑身一抖,然后突然站起,双眼恐惧地看着教师。新接班的班主任对此疑惑不解,反馈给学校,笔者与班主任便去家访,向邻居了解,结果发现男生的表现是“父亲日日打骂”的“后遗症”。

第二,以“家庭经济建设”为要。农村家长一般是不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的。如果偶尔与教师碰面了,或者每学期参加家长会时,家长对教师总是一句话:“老师,我家那孩子任你打骂,学不学不怕,将来能在咱们村的玛钢厂上班,每月领个万八千的就行。”经济收入虽是一个家庭的首要问题,但绝非全部问题。在许多农村家长心里,只要有钱挣、能挣钱,一切皆可“免谈”。有的家长会把孩子丢给老人,自己外出打工,只有过年,孩子才可以见到他们;有些在乡村小学的家长会让孩子晚上到工厂里打零工挣钱,甚至双休、节假日都不休息;他们生病了,会让孩子替自己去厂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保证每天的“任务量”,很多乡村孩子很早就体验着“人生百味”。

第三,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农村家长忙着挣钱的时候,没时间管孩子;没钱挣的时候,也没有管孩子的意识。孩子放学后会满世界疯跑,从头到脚都是土和泥;天黑了不着家,没人管;衣服脏了还穿着,没人管;头发长成“鸡窝”,没人管。基本属于自然生长状态。近些年,有的乡村教师退休后在家办起了“作业班”,这些孩子总算有了被“收留”之处。

家长不懂得“以身试教”,他们会在孩子放学后依然在麻将桌上调整疲惫的身心,释放一天的烦躁;他们“不按规矩做事”时会毫不避讳孩子,随意踩踏校园草坪,当着教师的面呵斥孩子的朋友。凡此种种,都被孩子尽收眼底,当成“应该”、当成“自然”、当成“正常”。

原因何在?有条件的、所谓有“能耐”的家长,都走出了乡村,沉淀在村里的,许多是“老弱病残障”。乡村学校根本不能指望家长能够了解、理解教育,更谈不上积极配合。

(二)师资薄弱限制着乡村学校的发展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真正的执行者,他们什么样,学校就会是什么样。乡村学校的教师是什么样子呢?

第一,思想不稳。“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基层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然而“乡村教师 ‘不是在逃离,就是在逃离的路上’ 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大困境。”[1]乡村学校教师“思想不稳定”,每年的变动比较频繁,这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所在的地区,每年都会将招聘的新教师分到乡村学校,偏远山区学校最多。教科局规定,乡村学校新教师要在乡村工作满五年,方可申请调入城区学校。因此,城内和城边学校教师明显老化,偏远乡村学校明显年轻化。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城区学校连续几年没有一级、高级职称指标,很多已经40多岁的教师至今未上一级职称,而乡村学校的教师不到30 岁就已经上了一级职称。近些年,教师职称评定、荣誉评选都向乡村学校倾斜,降低条件、增加指标比例,吸引更多教师坚守乡村。

尽管如此,笔者所在区的一所距离城区25 公里的山区中心小学,每年都会有10 名左右的教师变动,占到当地教师总数的20%。有的新教师到学校报到之后,吃不了苦辞职了;有重点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的新教师,入职后发现乡村的教育岗位委屈了自己的学历,第二年便应聘到更好的地方;有的一旦待够五年,便借一些名义“跳龙门”了,或者进城区学校,或者回机关,或者改行进入政府部门。

第二,要求不高。乡村学校的教师、学生的行为标准缺乏统一而规范的高要求。

一是学校对教师要求不高。教师有备课就行,无论详略;教师能批改作业就行,无论详略;教师教训学生不出事就行,无论轻重;教师打铃入教室就行,无论课前学生安静还是吵闹;校园普通话不说也行,没有脏话就好。

二是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乡村学校没有严格的做事标准和规范。教师不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实现目标。

三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高。学生放学路队可以不成形,学生课前可以到处跑,学生没有日常习作练笔,学生可以“灰头土脸”进教室,等等。乡村学生因为有了这么多“可以”,习惯养成便成了问题。

第三,业务不精。这是农村学校教育比较滞后的最大原因。近六年,笔者所在地区乡村学校由民办转正的教师多数已退休,教科局每年会将招聘的大学生补充进乡村学校,但关键是乡村学校不能一一对应学科缺口使用新教师。校长无暇顾及新教师的专业,首先要满足语文、数学大学科,音乐教师带语文,美术教师代数学,“兼代”已经是最理想的状态,甚至本学期是语文教师,下学期会“变身”为英语教师;有的教师,哪怕是男教师,也会带一年级或二年级课且包班。“包班”意味着从入校到下班,全天的每节课都在教室上课,上不同的课,上国家要求的必须“开全开足”的课。备课、作业批改等大多在教师的八小时之外完成。

乡村学校教师除代课之外,还各有其“学校分工”。某数学教师要分管数学仪器室,科学教师要分管实验室,体育教师要分管器材室,电脑教师就是学校的会计,分管财务、后勤。他们根本没有更多时间深钻、细研教材,没有更多时间揣摩、琢磨教法,没有更多时间学习、进步、提升,没有更多时间互相交流探讨,火花碰撞。偶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断断续续所学形不成稳定的系统架构,不能有效指导实际教学,身边又缺乏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所以专业发展非常缓慢。

(三)管理水平有限影响着乡村学校改革与发展

“12 个教学班及以下的学校配备校长1 名,12 个教学班以下并学生在110 人以下的学校,不设职能机构,配教导主任1 名。”这是乡村学校的领导配置。笔者所在地区的校长、主任都是专任教师,都在学校编制里,所以教科局要求校长、主任必须代课。这样,面对头绪多、繁杂的学校工作,乡村学校领导只能疲于应付。安全、卫生、后勤、财务、教学、政教,每一样都不能落,而上级对每一项的评价标准和城区学校的一模一样……乡村学校的校长是“全能领导”,“上马定乾坤,提笔安天下”,极尽所能;安全演练、卫生督查、教学安排、学生活动,每一项都要留痕迹,乡村学校的主任是“大箩筐”,学校的一应任务全能往“筐”里装。

如果说城区学校有专人专职专管,比较精细,那么乡村学校就是一人多职多管,相对粗糙。

二、寻对策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我们虽无法改变乡村学校的“出身”,但我们找到“病因”,就可以探寻加快乡村学校发展的理念与策略,“对症下药”,还乡村学校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一)持续锻造乡村学校有思想的校长队伍

校长从来都是学校师生的精神偶像,其自我期许、其为人做事的思想理念、现代办学的思想理念、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师生。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乡村学校校长成为教师中的首席,用正确独特的思想、用具体实在的言行,影响乡村学校的发展。

第一,在定期学习与培训中提升乡村校长的思想理念。

笔者所在区的教科局每月组织一次乡村校长培训,主要内容为教学管理、校园建设、学生养成等。培训形式多样,有城区学校校长和优秀的乡村校长做经验分享,有实地参观优质乡村学校,有共同观看兄弟省市的学校介绍资料,并讨论交流;教科局每年组织一次乡村校长省外学习培训,提前征求校长的意见,提前根据需求订制课程,校长要听教育强省的专家讲座,要参观校园,要听课,要小组讨论。这样,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学习培训中,逐步提高对乡村校长的要求,提升他们的教育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二,在定量评估与督导中强化乡村校长的自律意识。

乡村学校校长,尤其偏远地区的校长“山高皇帝远”,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力。笔者所在的区教科局领导每人包几所乡村学校,不定期深入所包乡村学校进行过程性指导。教科局每年对乡村学校校长进行评估,包括校长述职、个别谈话、民意调查,积极引导校长随时审视自己的言行,强化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校长习惯”:用“转校园,进课堂”的习惯聆听师生的心跳;用“勤总结,常反思”的习惯梳理工作思路,认同自己,寻找方向;用“善谈心,偶演讲”的习惯“经营”人心,传播思想。用这些习惯影响师生,与师生达成默契。

第三,在个别指导与共进中确立乡村学校校长的办学主张。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是他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乡村学校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宗旨、规划等也一定要考虑赖以生存的当地文化实际,要本土化、明晰化,既要能继承,也要能创新,而不是盲目简单的“复制粘贴”“拷贝克隆”。这就需要专家、领导给予乡村学校校长指导,帮助他们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主张。

(二)努力营造乡村学校有品质的校园文化

“农村教育具备地域乡村性、培养目标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及治理方式自治性四个基本特征。保持乡村学校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取材自然并服务乡村发展,是其天然本色。”[2]基于此,乡村学校需要营造有别于城区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一,营造浓郁的本土育人文化。一个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种力来支撑的,一所学校也一样。这种支撑力就是学校的精神。一所乡村学校首先要拥有精气神。

创新校园环境,文化浓郁,清新雅致。乡村学校面积小,校园文化创设更易突出“主题化、创新化、诗意化、生本化”的特点,即一面墙一个主题,细节处体现创新,版面设计体现诗性,校园不需要名人字画,学生作品上墙更好。简简单单,于角角落落、点点滴滴,于无声处、细节处,尽显教育的意味深长,潜移默化地让每天走进校园的师生,都不由得心里一动。

注重师生励志,精神焕发,生机勃勃。笔者始终认为,学生与教师行走的姿态,学习与工作的状态,就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乡村校园一定要有书声、歌声、呐喊声,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坐姿、站姿、舞姿、读写姿;乡村学校要有校长亲自设计的“教师职业誓词”和“学生成长誓词”,每天、每周都要鼓舞师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不能懈怠,校园的标语不抄袭、不下载,而是由学校师生共写共创。

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誓词——“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学校背景不同,期待不同,誓词便不同,它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标签。

倡导海量读书,丰厚积累,滋养心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 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的通知中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要加强统筹,控制活动数量,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质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阅读指导机构,指导和协调全校阅读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应当做好阅览、外借、宣传推荐等服务工作,教学期间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要积极利用图书馆(室)开好各类阅读指导课,提高图书借阅率,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使用效益。事实上,对于乡村学校,特别是规模很小的乡村学校来说,落实很难。乡村学生的家长认识不到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自购、寻求赞助,每个学生每学期只买一本书等方式,把书柜摆进教室,教室就是阅览室;通过推荐书目、师生共读、图书漂流、“跳蚤书市”等形式引导乡村孩子爱上阅读。

笔者所在地区教科局向政府申请专款,将于2021 年秋季打造1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从藏书量到书籍类别都要满足乡村学校的需求。

无论怎样,乡村学校的育人文化一定既要有文气,又要带土气,还不缺士气,这样才能激发学校的精气神与生命力。

第二,营造丰富的本土课程文化。校长的思想理念、办学主张怎样传递给师生呢?实施课程是最好的渠道。

用好课前时间。乡村的孩子没有更多的去处,没有更多被父母“管教”的时间。他们到校早,常常是一吃完饭,刚放下碗就会跑到学校。乡村教师中午都在学校食堂用餐,不回家。那么,乡村学校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每天课前保证读书、练字、积累,师生同读、师生同练。

创新小科课程。乡村学校的课程虽能保证国家课程老老实实地开全开足,但课堂效果却差强人意,走教、兼课、外聘等多样化的形式正在逐步改变着课堂面貌。乡村学校可以根据小科教师的特长,对小科课程提出“教材+技能”的要求。如果音乐教师擅长唱歌,那么学生每周的两节音乐课,一节学教材,另一节学唱当地曲目;如果体育教师擅长篮球,那么学生每周的两节体育课:一节学教材;另一节学篮球。

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适合不同的场合,用于不同的目的。王少斌在《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效率比较》一文中指出:纸质词典的优点:一是解释全面[10],二是在查完某个单词后可以在纸质词典上记录自己的感悟,可以圈圈点点;缺点是体积大,携带不便,查阅时需逐页逐行查找,比较繁琐。而电子词典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便于查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功能多,还具有发音设备,可以领读、跟读。但是由于电子词典的显示屏的局限性,所有词条不能一览无余,对词条的解释也不是很全面,收录的词汇量少。

盘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有必选课和自选课,要保证课程时间、保证人人参与、保证师师辅导。笔者所在区的一所乡村小学,每周五下午全部是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场地及师资情况开设,学生施行“走班”制。另一所乡村学校校长喜欢下棋,于是将三棋列为校本课程,并亲自上课;同时,学校教学楼大厅摆着棋桌,放着三棋,课前课后学生随时可以约伴杀几盘,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校长会奖励他与自己“对弈过招”。

强化实践课程。乡村学校应该发掘并利用好乡村的各种资源,开设实践课程,“建花圃”“辟菜园”“进工厂”,凸显乡村文化,锻炼劳动技能。

乡村学校校长要不断提升领导课程的能力,充分借资源、扬优势,把乡村优秀的本地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可以极大地鼓励乡村孩子敢做梦、愿奋斗,实现价值飞跃;这样的课程会成为传承本土文化的平台,拓展乡村学校教育的内涵,有利于乡村学校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

第三,营造专业的本土教师文化,让乡村教师做一名有专业底气的教师。

持续夯实专业基本功。笔者所在的乡村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师“诵、书、作、说、教、评”的技能练兵,针对基础、针对学科、针对年龄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进校门后先练粉笔字,并展示;每周写一张硬笔书法;每年组织一次教师的现场备课;语文教师每年一次朗读比赛,数学教师每年一次课件制作演示比赛;等等,日积月累,乡村教师的专业基本得到夯实。

持续提升业务能力。2011 年,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晋中市太谷区教科局科学统筹谋划,根据全区学校类别、乡镇大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等指标,将城区的3所初中、3 所小学分别与农村地区12 所初中、9 个中心校结为城乡教育盟区,创建了城乡义务教育“六大盟区”,这也是全国最早创建的教育盟区。乡村学校主动与盟区“龙头校”结对、校与校结对、师与师结对,使乡村学校有了“办学领头雁”,有了新目标;乡村教师有了“学科教学领头雁”,有了新方向。盟区还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城乡教研互动,使乡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常态的、专业的指导,尤其是每年的新教师一上岗就可以步入正轨,成长少走了弯路。

构建适合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很多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不够规范,更谈不上严谨。笔者所在地区教科局依托盟区整体推进乡村“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框架”的构建,实实在在地帮助乡村教师提高课堂质量。不同的学科怎么上,每个课时怎么上,不同的课型怎么上,学生数极少的班级怎么教学等,教科局教学研究室层面始终坚持“小问题、真现象,实践—研究—实践”,引导乡村教师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自觉。

加大培育本土名师力度。乡村学校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拿得出手、打得响的本土名师。对于乡村学校而言,领导欣赏、学生欢迎、家长认可、口碑好的教师就是名师,无需用遥不可及的优秀教师做榜样和目标,接地气即可。那么,对名师的培养一定要从其一上岗就开始,从每节课做起,从思想态度、精神境界起步;对名师的培养还需要校长亲自抓,需要措施科学,讲求实效,先树典型,重点打造,再以点带面。

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做到常态化、持久化。这就要求乡村学校校长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校长首先是教师,校长要做教师中的首席。只有具有专业魅力的校长才能引领学校教师的成长。

第四,营造精细的本土管理文化。乡村学校的制度大多只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贴在墙上的是一回事,实际做的又是一回事,实施精细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乡村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是领导、人人都有分管,那么每项工作就要前有计划、安排、通知,中有记录,后有评价、总结、资料,形成“事事有安排、人人有责任、处处有评价、时时有总结”的管理体系。

同时,对学校常规工作约定俗成,形成无言的制度。每天1 个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每天练字20分钟,每天读书30 分钟;每月一次小型体育竞赛;每月一次安全演练;每学期一次劳动实践;每学年一次校园小歌手赛……在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位师生都知道该完成什么任务。

乡村学校要优化内部管理,校长要有“匠心”,精雕细琢每项工作,做到管理过程化、精细化、序列化,争取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掷地有声。只有这样,乡村学校才不会“凌乱”,才不至于“疲于应付”。

(三)全力构建乡村学校有合力的家校协同

学校的代偿教育永远弥补不了家庭教育。虽然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有限,甚至有很多误解、曲解,但教育主管部门、乡村学校始终不能放弃争取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支持。乡村学校做家庭教育的难度最大,要用一种“山不过来,我可以过去”的思想,本着“让教育走近农村家长”的想法“反弹琵琶”,努力做到“你,懂或者不懂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用耐心、用诚心、用信心、用恒心,形成教育合力。

三、思未来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四千多万名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乡村教育发展不好,底层群体就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乡村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免费,而且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消除乡村教育的短板,确保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都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目标。”[3]

笔者曾真正走进并了解乡村学校,真正执掌一所乡村学校的教育,其真实感觉是——做教育难,做乡村教育更难,做有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难上加难。学校除受教育部门管理之外,还受乡政府、村委管理;乡村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人事权,绩效发放权;乡村学校校长的任用办法还不够完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少导致可运行经费有限;等等,使得乡村学校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乡村学校教育需要政府机构、教育部门、社会各界齐发力;乡村学校教育的“涅槃”不仅需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需要“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的坚定,更需要时间、需要阵痛,甚至是脱胎换骨的阵痛。在社会为教育增加了无数附加功能的今天,我们都应该有“穷校办富教育,小校办大教育”的胸襟,凝聚更多的力量,坚忍不拔地去恢复、去营造、去浓郁乡村教育文化生态,用我们最朴素的方式去表达对中国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只有用教育搅动乡村村民的内心,让所有农村人都感受到来自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涅槃校长学校
Unique New Year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未定义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凤凰涅槃 再续辉煌——高安城乡广播“响起来”的做法与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