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2021-12-02 13:15汪晓莺王紫璇
关键词:人类文化

汪晓莺, 王紫璇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正确把握好文化自信对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

1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逻辑关系

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的解读也不尽相同,笔者试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对其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意识形态和文化作为认识结果的基础都是来自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自身需求,通过经验积累不断发展生产力,对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要素、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都表明了实践的客观性。客观的实践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不复存在。忽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将直接导致实践主体脱离客观唯物主义,进而陷入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等需求,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原先不存在的、更加丰富的物质形态。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客体的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意识形态和认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所形成的。这些反映和认识是通过多种实践方式而形成的,既包括认识主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成果,也涵盖教育、学习等方式而获得的理性认识。作为理性认识成果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必须经由实践主体将其用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进而检验理性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检验,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理性认识也应运而生。人以个体的形式组成了整体的社会,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脱离社会的实践所得来的认识也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文化和意识形态同样具有社会性,其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群体实践的结果。

其次,意识形态和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首先,从逻辑关系来看,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没有超出文化学的范围,归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从这个角度出发,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部分,其外延和范围较文化而言相对较窄。其次,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一元的,而文化则是多元可选择的。最后,文化自产生以来,从来都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因此文化具有丰富多元化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的意识形态则只具有一元性。

2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西方文化价值观正加紧通过网络、影视等方式渗透,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重要的安全问题,处于维护我国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对于执政党能否带领国家和人民,按照既定的路线、制度、方略走下去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必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既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又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彰显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执政党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为自己的意志和诉求,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人民意识形态的代表。对于我国来讲,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诉求,并以此为指导反映也作用于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当下,我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在网络时代的线上线下充满正能量,呈现良好态势。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现实中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现象。在工作中少数人以假学装懂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仅高呼口号,并未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作用,以致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行为,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仍然存在。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产业、就业和收入结构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然而,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对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影响。三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变革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外来价值观输入的重要场所,文化价值观渗透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展开,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直接关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和文化权益,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合法性,就是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整传承性,就是维护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关键要靠制度。”[4]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基本思想,将以人民群众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为共同思想基础,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不断激发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之举。

3 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当今世界,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潮流之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多重挑战。中华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但这绝不意味着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退让。坚定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大的环境现状的有力回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我们只有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统一”[5],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

从内在性看,走中国道路、讲中国理论、立中国制度其前提必然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意味着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方式。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各族人民凝神聚气的精神“灯塔”,它指明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归属,是区别于西方同时又是保障我们自身文化主权安全,保持意识形态独立的关键所在。肯定社会主义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尊重文化历史与现实,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对我国的历史道路和发展道路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为维护主权安全和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从外在性看,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的挑战。西方国家将他们自己的文明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范本。他们试图以全球化为突破口,进行价值观的倾销,消除文化的民族性,以达到对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进而由文化实现其全面扩张的目的。如果我们放任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肆意泛滥,必须会动摇我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削弱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6],最终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危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更需要增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实践,以消除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4 小结

总而言之,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文化自信提供指引;文化为意识形态提供思想来源,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提升。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既有利于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也有利于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猜你喜欢
人类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颤抖吧,人类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