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书波
(云南开放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高”字含义颇为丰富,主要指“由上至下距离远”“等级在上”;“水平”本指“水面平静”,喻指“标准、程度”。“高水平”则是超越一般标准的存在状态,是一个比较意义上的概念。具体到教育话语体系,就是要求入选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对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务要尽快摆脱普通高等教育末端的定位尬象,实现职业性“高水平”发展的类型化办学的价值诉求。“双高计划”是与“双一流”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久旱逢甘露”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普通高校“世界一流”目标不同,职业院校历来缺乏世界评估水准,所以强调“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就是达到国内一流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目标。首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起点高。从首批入选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来看,全部来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不仅肯定了前期建设成效,也充分体现了“高起点”要求,奠定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院校基础。其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高。在彰显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满足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培养出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再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高。职业教育处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制度保障层面要强化质量意识,教育教学层面要探索可供其它高职院校借鉴的理念、标准、模式、资源、课程、教材和方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提升高职学生满意度、服务贡献度和社会美誉度,为我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市场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打造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潮流。
“群”本指众多的人或物有序聚拢起来发挥集体力量,尤其是充分发挥“头羊效应”带领整个群体摆脱困境或超越现实。专业群不是几个专业简单拼接式的“物理组合”,而是相近专业在核心专业统摄下发生的有机“化学融合”[2],是在核心专业辐射下带动群内资源共享和群结构优化、整合以至重构生成,从而实现专业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弯道超车。
所谓专业群,就是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专业,按照产业链对应的职业群或岗位群选择教学资源可共享、就业关联度高的3-5个特色鲜明或行业优势明显的专业,组成逻辑结构清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共同体,通过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机制,培养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当前,专业群主要有“教学管理单位”“教学基本单位”两种建群模式[3]。由于“教学管理单位”建群模式注重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柔性聚集以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掘职业教育办学更好的经济效益、更高的教育价值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因而被广泛采纳。首先,要发挥好群内专业的协同性。专业群按照产业群对应的职业群或岗位链生成逻辑关系聚集在一起,群内专业在服务产业群时既要相对分工突出专业性,更要协同发力培养综合能力,以此满足职业群对不同层次、类型和特长的人才需求,满足岗位群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类培养与综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发挥单个专业特色育人功能以及群组专业涵养育人优势。其次,要发挥好专业群资源的共享价值。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的直接内驱力,打破条款分割阻碍,化解无序竞争内卷,盘活教育资源,以抱团发展方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与实训资源,激发资源潜在价值,发挥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促使以往“小”“散”“闲”的“孤岛”资源形成资源链,撬动育人质量与办学成本的天平,集约化突破办学效益瓶颈。再次,要发挥好专业群协同育人作用。按照“职业联系”将区域产业群发展与专业群建设合理捆绑,将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按照专业相近原则有机组合,同时保持群内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上的相对独立性,发挥核心专业统摄和辐射作用,让群内专业求同存异地发挥协同育人价值。
“适应”源于生物学领域“适者生存”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则是个体面对环境变化通过同化或顺应达到的平衡状态,教育学领域则是指营造满足个体发展所需的学习成长环境,推演到职业教育领域则是指职业教育要服务和服从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尤其是专业群建设要与区域产业群发展相对应,实则这种“表层物化关系并不能反映教育和产业这两个社会领域极为重要的子系统间复杂的、深层次的实质关系”[4],尤其当前技术技能高端化、生产方式综合化、生产服务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生产过程去分工化带来人才结构贯通发展,此时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群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等平行的存在形态与合作互动的发展态势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关系”[4],即建立主动、动态、良性互动的良性适应关系,促使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在价值理念、行为以及共享共建层面形成“共生-互动”的适应关系[5]。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首要目标是对接产业吻合度高,并能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产业群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驱力,是专业群组建的逻辑起点。专业群聚焦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组成、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首先,要保持目标的一致性。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主观意识形态,为行动指明方向。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专业群适应区域产业群发展,能有效维系组织要素的向心力。职业教育是在产业革命推动下诞生的教育形态,具有与区域产业发展保持内在一致性以及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天基因,以人为中介统摄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的价值为最终度量,将人性层面的价值统一并以经济性和市场性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其次,要保持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就是事物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关联的方式,随着要素的数量关系、排列次序、结合方式产生变化。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和转型升级,并在平衡产业部门基础上形成更为宽泛的产业群体,以此决定所需专业技能人才的合理比例,即规定了一段时期内专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设置何种专业以及专业间的比例关系受区域产业结构制约,骨干专业、特色专业、一流专业都要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合乎理性地思考和行动”的合理性。再次,要保持布局的匹配性。布局就是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使事物的设置趋于合理。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专业布局是通过专业设置调控专业布点及人才培养类型和空间分布[6],根据产业群布局优化专业群院校分布及专业群布点和群内专业组合方式,发挥专业群辐射作用以及群聚效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区域产业群转型升级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专业与产业关系问题历来是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准确与否的核心问题。高水平专业群瞄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办学描绘产业底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就是集中力量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目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引领改革就是驱动专业群与产业群高度匹配,聚焦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实现专业群与岗位群的有机衔接;支撑发展就是专业群建设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储备战略,以团组融合方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群发展多样化、综合性人才需求;中国特色就是坚定政治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回应社会需求、彰显中国特色,培养德技并修的合格工匠;世界水平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参与国际赛事等国际事务,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打造品牌专业,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7]。产业群包括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会随着技术创新、产业链条、市场需求、政策调控和人口环境等因素变化,完成群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
从目标来看,云南省4个在建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群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瞄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两个万亿级产业,通过“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专业群跟随产业群变化动态调整,推进优势资源聚集共享,以重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增强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群转型升级能力。专业群建设坚持产教融合原则,以区域产业发展背景和优势为“底色”,深度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和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做法,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以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应用与创新、适度超前的专业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群内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办学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驱动力,凝练建设特色,对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建立了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实现了专业集群发展,构建了多方协同、跨界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实现“云南离不开,业内都认同,辐射东南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愿景。
从专业群内部结构来看,专业作为构成要素其数量、排列组合以及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决定了专业群的存在形式,也决定了专业群功能。从专业基础来看,云南在建的4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60%的专业为国家骨干或示范专业,66.7%为省级骨干或示范专业,彰显了“高”字要义;从专业群组群数量来看,4个专业群均选取了5个专业组群,符合“每个专业群一般包含3—5个专业”要求,选择数量要求上限,一方面是充足的群内成员确保群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益整合优势资源确保专业群建设质量;从群内专业分布来看,基本是“543(2)”分布结构,即组群专业涉及5个专业、4个专业类、3个专业大类,呈现从专业、专业类到专业大类逐步集中,最大程度集中学校优势教育资源,做到有效资源应包尽包,发挥了“群”聚作用;从群内专业布点情况来看,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内专业布点总数达到15个,其余均不高,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在申报“双高计划”时充分考虑特色要求,采取错峰申报策略,所以选取学校特有专业,但由于专业集中度不高,就可能存在专业群在全省范围内示范作用以及带动效应不彰的隐忧;从专业群内学生规模来看,由于传统专业布点多,相应学生规模较大,在建专业群学生规模一般与“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群内部结构表征了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展现了群的存在特征。专业群表现出了一定的结构稳定性,以核心专业统摄全群和彰显价值使命,既能凝神聚力谋发展,又能相对区分显特色;也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组群专业数量以及组合方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核心专业与其它专业所涉大类跨度较小,一般为2个相同大类专业与2个(专业目录排列)相近大类专业以及1个跨度较大专业,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原则,既可保证专业性也能扩大专业群建设视野。
从专业群外部结构来看,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然而联系最紧密的无疑还是区域产业群,可以说适应区域产业群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出口以及存在的依据。根据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专业群与万亿级支柱产业群匹配度为40%,与千亿级支柱产业群匹配度为25%,与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产业群匹配度为0%,与新兴产业群匹配度为40%。在专业群与产业群构成的复杂结构中,突破了单个事物的要素构成方式,形成了体系纵向联系以及层级横向联系的立体结构。横向看,同层要素结构上具有适应性,先进制造业作为云南打造万亿级产业的第一棒,两个专业群瞄准这一方向,分别对接“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品牌升级”和“全产业链重塑有色产业新优势”战略布局,在横向同层要素构成上具有合理性;纵向看,不同层次之间还没有建立对应的联结方式,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定位于现代服务业没有对应产业群,且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服务万亿级支柱产业群也缺少专业群支撑,千亿级支柱产业群、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新兴产业群匹配度更低,这反映了纵向结构的不合理性。
结构和功能揭示事物内部构成方式和事物同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呈现稳定性和有序性基础上,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序列。高水平专业群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专业内部及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多方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的重要举措,为此要接受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负熵流”,不断优化专业群内部结构,并在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以及省级“双高计划”申报时做好调控和扶持工作,确保纵向结构层级联系的合理性。在结构改变时激发新功能,甚至在新功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新结构,形成结构“输出”与功能“输入”的良性循环。
专业群布局总体呈现明显的“增长极”现象,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从全省布局来看,在建的4个专业群均分布在昆明地区3所院校,即6%高职院校在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这是昆明作为省会城市资源集中带来的发展速度快于周边地区的“增长极”效应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答。从院校内部布局来看,组群专业的学院分布主要是“1+2”(即核心专业学院与2个相关学院),主要采取“2+3”专业组合模式(即核心专业所在学院2个专业与其它学院3个专业),形成了“3+1+1”专业发展格局(即3个办学基础较好的传统专业与1个办学基础一般专业、1个新兴产业专业),入群建设专业平均占所在学校招生专业总数的12.14%。在昆明地区以及建群学校形成的“增长极”现象,无疑在“双高计划”建设初期存在合理性,有利于学校内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有利于实现专业群建设促进区域产业群发展的效率优先原则,当然这也极易形成非均衡布局格局。
从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布局来看,具有一定契合度。当前,全省大力推动“大循环、双循环”,致力于推动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地区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构建覆盖全省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以滇中为核心,各具特色、梯次联动的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格局。高水平专业群在昆明地区积聚,对形成以滇中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区域具有较大支撑作用。从区域产业群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视角来看,滇中地区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实际需要诉诸于专业群建设实践活动之中,实现了“适应论”理性认识在专业建设实践层面的展现和落实。当前,虽然解决了专业建设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这对复杂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要着眼发挥全省整体效能,未搭上“双高计划”发展快车的地区和高职院校也要在高水平专业群的辐射下调整专业布局,实现全省范围内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应。
专业群布局受区域产业群结构和学校专业布局的双重制约,并在长期调适过程中趋于稳定,唯有把握住布局的内涵、实质和要求,才能有效推动布局优化。全省在建高水平专业群中60%专业名称发生变化,尤其是75%核心专业名称发生变化,按照“专业群以群内最能体现专业群特色的专业名称命名”原则,很多专业群名称要发生变化,其实质内容和内涵就要重新界定,这其实是专业群建设赋予时代内涵并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必然过程,促使专业群由“增长极”型布局过渡到全局型布局,实现“效率优先”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制度改革和运行,着力固根基、补短板、提质量,大幅提升专业群育人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群组建和优化要根据区域产业群发展需求,并能在区域产业升级提出技术技能人才新要求时调整群内专业方向,使专业群发展与产业群转型升级同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前,云南省要确保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服务万亿级支柱产业群有相应高职专业群支撑,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申报时优先推荐,省级“双高计划”建设时要大力扶持,比如第一轮国家“双高计划”申报推荐公示的“高原特色园艺技术种植类专业群”“大健康专业群”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旅游文化”专业群申报,在此基础上逐步覆盖千亿级支柱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督促定位于“现代服务业”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转型为服务全省重点产业群,提高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做好分段推进、动态管理、过程监测,以宏观调控方式实施有进有出、优胜劣汰机制,完善持续支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发展机制,调动地方支持“双高计划”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职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专业群建设要在研究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需求广泛、功能特定的教育类型,走出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道路。专业群建设规划要避免普通高等教育追求知识性和学术性的学科视野,要坚持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导向,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以此作为专业群建设价值的“内部倾向性”,并通过适应区域产业群发展表现出专业群建设价值的“外部倾向性”。高职学校应重点考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的契合度,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一”的方式对接产业,确定专业群组建方向和建设重点。为此,要重构专业群结构体系,研判产业群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对应的关键岗位集群,明晰专业群与岗位群的映射关系,优化专业建设重点和改革要点,以此确定组群专业结构,重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驱动职业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专业群学院分布“1+2”模式、专业组合“2+3”模式以及专业发展“3+1+1”模式,都与以往“学院制”管理模式以及专业独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组群专业所在学院以及专业之间充分发挥协同性,否则要素变化产生的新结构不仅缺乏稳定性,更会影响功能发挥。学校内部要成立“高水平专业群管理机构”,协调学院之间利益与具体事务。组群专业之间要体现职业分工的逻辑关系,明确各专业服务产业链的相应环节,优化配置群内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并在保持群内专业相对稳定前提下,根据产业群转型升级以及多样化需求灵活调整专业以及专业方向,培养各专业对应岗位群所需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层次和类型,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专业方向,全面培养职业胜任能力。
“双高计划”定位于“优、特、强”,高水平专业群是院校对接社会行业企业的主渠道,目标上要瞄准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让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进入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构建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发力。吸引“校、政、行、企”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比如,云南省对入选院校和专业群分别给予1500万元或600万元支持,积极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抓紧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计划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化专业群建设格局。实施生产育人,实现课程学习、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打造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形成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技术研发创新服务高地。
在产业群结构迭代升级加速的环境里,要深化专业群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通过产学联盟、产业学院、社区学院、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形式,打造“集科技开发与咨询、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2]的产群融合育人平台,与地方“引进来、走出去”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专业群聚优势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服务。校企合作共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8]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主要由院校开设的面向群内专业所有学生的通用知识、技能和素质,中层融合由院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面向本专业学生交叉实施的关键岗位的特定能力和素质培养,高层互选则由行业企业根据产业群发展需要制定、院校参与的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实践拓展课程。校企协同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避免教师“在黑板上种田”,规避“在白纸上犁地”,让毕业生不再是让企业任意挑选的“产品”,而是企业“私人订制”的主体要素,真正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交互共生,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专业群组织结构上跨院系、跨专业,服务产业链上的多个岗位群,复杂的组织结构需要弹性管理机制,明晰责任边界,发挥制度张力。在当前普遍实行学院制的大环境里,要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就必须突破传统条款分割的僵化管理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共治的模式,把“以群建院”落到实处,紧紧围绕核心专业统领和辐射作用,破除专业限制和条款分割的管理局限,组建高水专兼职教师队伍,探索柔性、可拓展、面向岗位群的“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建设新模式,以专业群规划教学团队,共享共建教学资源库,联合实施教学实训、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升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能力。实施开放的弹性学分制度,加快发明创造及成果转化应用,构建学生技术技能成长立交桥。发挥好高水专业群“舞龙头”作用,带动校内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教学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特性,增强职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普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