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本来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生活常态,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并没有因为生产方式转化为机器大工业而彻底消失,也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而丧失了其与生俱来的“手工”的文化性。相反,它不仅在当代社会中存活着,为当代人们的生活贡献着别样的情趣和资调,而且它的发展愈演愈烈,似乎不少传统手工艺种类都在逐步地产业化。对于隶属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回归和走热,我们既不能武断地用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予以否定,将它们当作“落后的、低级的”文化一棒子打死,也不能盲目地跟风,使劲鼓吹所有传统手工艺都是好的,都应该走产业化道路。我们应该秉持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可行性与非必要性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兴”的缘由与“退”的必然性,如此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文化。
人类在诞生之初,为了生活的各种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并没有沿用基因遗传而获得的各种类似于其他动物那样的生存本能,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开始按照自身的尺度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鉴于此,人类与动物相揖别,开始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进程。所以原本一双与其他动物的四肢一样的自然的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逐步融入了非自然的因素,即文化的因素。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所具有的文化的特质,是由双手制作工具这种行为派生出来的。所以,“手工”所具有的文化性是与人类的源起及内质互为依存条件的。“手工”与人本身不仅是互证关系,看似简单的“手工”劳动,实际上还与人类大脑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不是一句夸大劳动作用的话,其重点也不在于劳动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佐证,而是在于劳动在人本身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思维能力和智力提升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双手出汗与其他部位出汗不同,其他部位出汗与温度有很大关系,而双手出汗直接关联的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如人本身心理呈现紧张状态时,手心就会出汗。所以,人类用双手从事各种工作,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工作完成之后的那种看得见的实体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手工”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自身心智的优化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独属的文化性。因此,“手工”存在之地,就必然是文化存在之地,如此一来,传统手工艺与人本身的关联就有了理论支撑的基点。当然,此处的人本身并不只是指代传统社会中制作和使用工艺的人群,现当代的人群也因为“手工”所具有的特性[1]而与各种“手工艺”始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手工”的存在,这是传统手工艺发展至今依旧没有消失的理论支撑。
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社会中的人们,他们从事各项活动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让自己或他人更幸福地生活,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为当时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贡献了自身的价值。那么,历史发展至今天,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在传统社会中发挥过作用的手工艺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们与当代人们生活的关联体现在何处?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不难。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传统手工艺种类在当下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虽然这种价值相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固有价值可能发生了转化(如由原先的实用价值转化为当下的审美价值)。另外,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社会能够产生相互的助推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与当代生活具有同质关联。在此我们可以将“同质”理解为具有相同的内质,即传统手工艺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不管是传统社会的人,还是当代社会的人,都具有一定的生理需求和审美需求。而这种生理和审美需求从人本身来说几乎是相同或相似的,都表现为一种人作为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借助客体(自然)或改变客体所实施的各种行为,唯一的变数是客体的形式会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因素而不断更新换代。如同样是为了满足饥肠辘辘的生理需求,原始人可能会用石器做饭,周代的人可能会用青铜器做饭,铁器出现之后,封建社会的人们大部分采用铁器做饭,而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城市人,大部分采用燃气灶做饭,若干年之后,也或许会出现智能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的情况。在此做饭的行为中,对于人而言相同的是饥饿的生活需求,不同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当代人也可以利用传统社会的做饭方式去满足自己饥饿的生理需求,唯一不便的是传统的添柴烧火式做饭与当代一栋栋高楼大厦的生活环境不相适应了,但是不相适应不代表不能用,也就是说传统手工艺也能在一定条件下为当代人所用。
再如传统手工艺中的柳编、竹编、陶瓷、皮革、木作等以纯自然的材料为主要施工对象的传统手工艺,由于在材料方面的环保和自然优势,这一类的手工艺在当代社会依旧长盛不衰。这一类手工艺不仅具有实际的实用功能,而且还能在琳琅满目的现代化机器产品中独具一格,散发出一种手工的亲和。这种实用和审美兼有的价值,往往可以成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实现转化的着眼点。当然,还有一部分传统手工艺的实用功能在当代社会消失了,它之所以依旧被人们使用于生活中,是因为其发挥了另外一种价值——审美价值,也或者说,这一部分传统手工艺的主要价值发生了转化。这些在传统社会中几乎占据了当时人们全部生活用具种类的手工艺,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大放异彩,究其原因即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有同质关联。承认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具有相同本质的关联性,这是传统手工艺可以当代转化的先决条件。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能够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文化,绝大部分都属于具有本元文化属性的传统手工艺。因为传统手工艺既具有可观可触的客观实体,又具有一整套相关的仪式、俗念等艺术性的文化观念。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不久,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相对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本次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则更为明确地将民族传统手工艺列为重点振兴发展的对象,可见国家对于民族传统手工艺给予的厚望。该《计划》指出,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大会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坚强决心,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因为它囊括了大部分的物质文化和一部分极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党和国家又一次通过全国代表大会的形式,明确了对于传统手工文化的重视态度和扶持其发展的决心。最近几年,党和国家三番五次地印发和制定的各项有关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手工艺振兴的文件,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理依据。
既然从很多角度,我们对于传统手工艺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窝蜂地搜集所有的传统手工艺,将其产业化地发展,然后引入当代生活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工艺”之所以用“传统”加以限定,就是为了说明它的产生和最为适合其存在的时期是传统社会,而非当代社会。而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差别也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必定有很大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当代社会中,物质生产资料极为丰富,人们生活中涉及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在科技、功能等诸多方面是远远胜出传统手工艺的。所以,传统手工艺要想在当代社会存活,必须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层次又是良莠不齐的。此处的价值主要是指传统手工艺给予当代社会所发挥的实际效用,实际效用越大就表明其价值越大,就越适合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存活并发展;实际效用越小,或者完全可以被现代机器生产的产品代替,那么其价值就越小,此一类的传统手工艺就没有当代转化的必要性了,可以考虑使其顺其自然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扶持不能盲目进行,应该事先全面、充分评估其价值层次,才能在选择扶持适合当代社会的传统手工艺时有的放矢。比如刷锅用的炊帚。现在在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在售卖自己做的炊帚,这一类炊帚采用的原材料是高粱穗去掉种子所剩下的秸,制作手法也是纯手工,售价为1.5元一把。如果从材料角度考虑其价值,绝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在传统社会也是普遍被人们接受并使用的。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耐用,因为高粱穗秸沾上水很容易折,也容易腐烂,而刷锅时必须用水,所以一把传统工艺的炊帚用不了一个月基本上就报废了。而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既环保又耐用的炊帚,这一类炊帚一般采用木质把手或硬塑料把手,与锅接触的膨大部分一般采用棕榈丝,售价为3元或4元一把。在实用价值层面,显然,当代社会的炊帚要远胜于传统社会的,市场方面也占绝对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类似于炊帚这种传统工艺,它的价值就比较小,也就没有当代转化的必要性了。或许随着制作者的逝去,这一类传统工艺就自行消失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物种进化过程中不断被验证过的规律。这条规律不但适用于动物界,而且也适用于人类文化领域。传统手工艺是在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造物行为,与之相适应的应该是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当传统社会的那种生活方式成为历史的时候,传统手工艺也应该随之成为历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否则的话,有限的时空中,怎么能够容纳下那么多历史遗存的传统手工艺物品?发展至今,能够遗传下来并给当代人们的生活提供积极的正能量的传统手工艺,那是历史的抉择,是优胜劣汰之后的结果。随着历史的硝烟而飘散殆尽的那一部分传统手工艺,我们就应该对其持有理解的态度,之所以没有被历史选择,那是因为它的存在已经对当代的人们没有价值或产生很少价值了。那些给予当代社会价值很小的传统手工艺,我们不能使其成为“强扭的瓜”,它们最好的归宿就是以人类社会中曾经存在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工艺文化姿态,进入历史博物馆,供后来人学习,发挥其最终的文献价值。
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是一个繁重的历史话题,最近几年党和国家接二连三地亮明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强决心和态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既应该坚信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可行性,也应该避免盲目心理,在遵循“优胜劣汰”的历史规律下,客观理性地认清部分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非必要性。扶持该扶持的,淘汰该淘汰的,让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坚定。
注释:
[1]吕品田教授将“手工”的特性概括为“在我”——手的生存本性性质;“在手”——手工具的本质特征;“在身”——手工力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以此理解“手工”与人本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