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夏锋 张 琰
小恒,一个个子不高的五年级男生,平时喜欢坐在座位上低头看书,话很少,不轻易与人交流。天气很热的夏天,他总穿着长袖外套,老师看他头上有汗,叫他把外套脱掉,他总是摇摇头说不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降低后,班级同学都摘下了口罩,可小恒始终戴着口罩。班级里的同学都说小恒不爱讲话,很难靠近,所以没什么要好的朋友。老师尝试跟他交流,他总是低头不语,问他问题,他只是用点头或摇头来回应,问得多了,他会非常困难地挤出一点僵硬的笑容或者非常勉强地说一声“嗯”。
小恒有个妹妹,比他小7岁。小恒的爸爸忙于工作,很少管小恒。小恒上了高年级后,妈妈发现他沉迷于手机游戏,话越来越少,开始尝试跟他多交流。可是小恒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常常讲不了几句话就开始发脾气,争吵时会对父母说“我的事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就算我听你们的又有什么用?”之类的话。小恒的父母怀疑小恒有自闭倾向。
后现代心理学特别强调建构的意义,所谓建构,即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眼中的含义是不同的。因为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所以有些人会把一个行为定义为问题,但是在其他人眼中,该行为不一定是问题。
本案例中,小恒的行为在老师的眼中属于问题行为,这个行为被认定是“退缩的”“敏感的”,所以老师会有“侵入式”的反应,如,更多地要求小恒摘下口罩、脱掉外套,也更多地要求他跟别人说话。这里说“侵入式”并不是指老师不尊重这个孩子,这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小恒的行为。可是,这个行为带给小恒的感受是“我必须要用他人的方式要求自己”,一旦做不到,他有可能会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挫败和自卑,而挫败和自卑将会导致更多的退缩。所以,本案例中,我们需要换一个视角去看待所谓的“问题行为”。
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理解小恒的行为,是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另外一个视角。所谓家庭生命周期,是从发展的视角看家庭的发展阶段。本案例中,小恒的家庭处于“有青少年的家庭”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表现出明显不同于之前的行为,对自我空间有更多的要求。在互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会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家庭教育方式亟须转变;而在互动不良的家庭中,父母往往会以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青少年,当青少年变得不爱讲话,他们并不会将此视为“孩子在成长”的信号,而是识别为“孩子有问题了”“翅膀硬了”,这个认知会增加亲子互动中的焦虑。所以,小恒的家庭需要学习新的亲子互动方式。
首先,应理解孩子把自己“套起来”背后的意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套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树立界限的表达,对于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而言,以下的场景也许并不陌生:孩子在自己的房门上张贴“请敲门”的字条;他们花更少的时间跟父母交谈,更多地与同龄孩子交流;他们有更多的对于父母的“矛盾”行为,时而表现得像是一个孩子,时而又特别期待自己被当作成人对待。以上这些现象都凸显了青少年对于自主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新的养育方式。本案例中的小恒,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太多被父母陪伴的经验,进入青春期后就会释放更多“我需要自主”的信号。对于他而言,这个信号显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包含了对父母的拒绝,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父母没能陪伴自己的愤怒。所以,这样家庭里的父母也会更加艰难,靠得太近,就侵入了孩子的空间,孩子不会接受;离得太远,又忍不住被孩子把自己“套起来”的行为所吸引。
因此,建立一套新的互动规则是必要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建议用留言板或者张贴便利贴的方式代替直接的沟通,因为直接沟通很容易引发冲突,而符号化的表达可以打破过去的沟通模式,建立新的互动规则。这个规则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1)父母关心和在意自己的孩子;(2)父母看到并且愿意尊重孩子追求自主空间;(3)父母对孩子表达,需要父母帮助或者建议的时候,可以写在留言板上;(4)父母和孩子约定新的表达关心的方式,而不是不停地追问、要求、怀疑。
如果对于学生把自己“套起来”的行为有更多的理解,那么应对这个问题的方式就不仅仅是让他摘下“套子”这一种了。建议教师对学生表达:“你喜欢戴着口罩、穿着外套,一定有你的道理,你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也可以用留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自己选择是否回复。重要的是要强调:“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回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回复。”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拓展更大的沟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