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俐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江苏扬州 225000)
按照素质教育及新课改要求,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形成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掌握足够的环境保护知识。所以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环境教育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正确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与道德品质,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以外,高中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保护理念渗透的意义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国家增强环保宣传力度,应从教育角度着手。高中地理课堂上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可以让学生自觉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地域面积辽阔、资源总量丰富的特点,但人均占有量较少,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价值日益增加。开展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时,这些均可以让学生知晓,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
笔者曾经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污染情况分析能力,且在谈论环保话题时,可以主动而高频率地开展,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缺少环保意识的持久性和主动性,并且不能将其向个人行为方向转化。其原因主要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理念和身边的环境问题相联系并举例,导致学生环保视野狭隘,环保意识未能深入,且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不强。
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理念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对学生的环保意识产生直接影响。高中阶段,学生对案例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比较热衷,但现在大多教师往往在进行课内环保资源挖掘时做得不够,或者没有深挖教材,又或者与生活联系不密切,这些情况都对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与保护方法不利。
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教育材料,需要教师先进行手动整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显性的材料更加系统化,隐性的材料被学生所发现。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教材,探索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从中发现环保的方向、环境的治理方法等内容,并把整理成果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整理既需要有效归纳其中的环境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也需要不破坏现有地理教材及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可供教师总结归纳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从多个角度,探索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环境内容的结合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探索结果展示出来,从而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印象。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很多,如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可顺带提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必修二中,可供提取的环保因素更多,不仅有隐性内容,还有显性内容,显性内容中包括“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等。
除了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要让学生的环保视野在知识拓展中得到扩大,比较典型的做法有两种。
第一种做法是对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创新,突出学科融合的优势。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意识到高中地理教学和小学、初中地理教学存在明显差别,学生不但要准确识记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而且要得到其他辅助内容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深化高中地理教学的层次。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大量视频资料,用于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及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认知,使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
第二种做法是对人文艺术进行接纳,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高中地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仅靠简单的说教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的。例如,“以长江流域为例的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内容,其中涉及了多个难度较深的知识点,如果授课方式不当,极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文艺术形式,使学生依靠音乐、美术等人文艺术,深入体会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及综合开发策略,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和教师加强互动,达到理想的环境教育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理念,这一做法的根源在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教材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有对人文环境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自然无法脱离人类生活,若想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要注意到地理学科人文性的一面,致力于生活化教育的践行,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的视角审视地理问题,这可以说是地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所在。在用生活体验强化环保观念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生活内容和地理内容结合的恰当性,即在恰当的时机,结合恰当的内容,避免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比如,当涉及“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置于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危害方面,此时引入生活案例是恰当的做法,学生将通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沙漠化、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或者河北坝上地区因为乱砍滥伐与过度放牧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案例,了解荒漠化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问题、其他社会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明确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与自觉性。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育时机,设置各种类型的问题,使已经具备良好认知能力及生活经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环保意识。具体来说,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而具体的教育策略需要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其中,寻找恰当时机、结合具体地理知识是比较理想的做法,这将使学生受到鼓励,进而更主动地投入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并思考、改正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当教学鲁教版选修部分中“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时,教师应当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并尝试找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时积极思考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思路,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需要注意用提问深化环保意识,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危害环境的现象?这些危害环境现象的问题根源是什么?环境污染有哪几种形式?……学生在共同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可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必要主动融入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应利用教材、拓展、生活案例、设置问题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多措并举,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