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物我:物型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2021-12-02 09:54
教师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研究

陈 晨

(南京市金陵小学,江苏南京 210033)

自参与物型课程的研究以来,笔者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校园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物型课程理念,夯实校园物型实境,提炼校园空间哲学,整合学校教育元素,努力构建以“物道、物理、物情、物趣、物行”为主体的“五物并举”的物型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学习、情操、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物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课程愿景

(一)基于物型文化而打造

儿童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兼具的校园环境不仅打造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名片,还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从学习场物型入手,积极打造地表文化、空间文化、学科文化和格物文化。

(二)基于课程改革而思考

学校物型课程理念反对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的纯粹概念化学习,主张“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通过开发体验性、综合性课程资源,重构学习空间。

(三)着眼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物型课程的顶层设计、特色群构、细节打磨均建立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之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打造了集儿童性、教育性、互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物型文化场域,让儿童在互动中增知益智,在体验中崇真尚美,在探究中长技提能。

二、物型课程内容

物型课程以《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金陵小学物型课堂教育资源读本》为主体,进行开发与研究,根据学科相似性以及物型景观分布情况,将学校48景分为六大类,涵盖“金陵情怀、中华文化体验、阅读生活、国际理解、生态科技、运动健康”六大主题,以综合体验的学习方式,开展创新学习,实施全科覆盖、跨界探究的体验课程。

金陵情怀课程:含情聚金小、一脉相承、心心相印、石抱树等十一处学习场域,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建校历史,感受价值引领,实现精神指引与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体验课程:以中华民族特色建筑、戏剧、礼仪、文化为主体,构建浓郁的文化场域,促进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凝聚民族之魂,扎深民族之根。

阅读生活课程:亲近母语、阅读生活,享受书香、增长智慧。阅读生活集读、思、研、感于一体,在翻阅校园这本大书的同时,教会学生沟通与表达,使其在分享和感悟中学会倾听与合作。

国际理解课程:“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既有鲜活的本土文化,又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让学生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学生在“learning from life”理念的引导下,学习、实践、合作、成长,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家乡情结的好少年。

生态科技课程:科技助力农业,实践雕刻认知。“学中做”,识作物,学理论,走进田野,学以致用;“做中学”,巧播种,勤灌溉,收获果实,习得真知。播下种子,让探究的动力植根在兴趣的土壤,让学生与自然生态亲密融合,体会现代农业的神奇,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分享自主研究的快乐。

运动健康课程:力量协同发展网、综合素质训练器、碧树攀爬区和体育展板共同组成了体育博览。既有体育锻炼,又有知识学习;既注重竞争,又崇尚合作。现代化游泳馆设施一应俱全,常规游泳和特色花样游泳课程的设立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又可以使其感受花样游泳的美妙与欢畅。学生在这里快乐运动、特色发展、茁壮成长,尽情感受科技体育带来的“寓学于乐”。

三、物型课程实施策略

(一)五物并举,追求有特色的课程

物型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以物育人”。学校的物型课程建设一直注重积极引导师生在物型与课程之间、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一步步地探寻其所蕴含的“物道、物理、物情、物趣、物行”,会通物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观物取象,融合国家课程。学校对照国家课程,研究教材,挖掘可以和物型课程结合的部分,将物型课程渗透于国家课程之中,在不改变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在场学习为课程注入活力。

2.单元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利用烽火长城的物型资源,整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品社等学科,设计“烽火长城”物型课程整合学习单元,让学生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学、美学,以激发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

3.对话物型,建设隐性课程。物型课程是重在“物”的文化塑型与课程意象的隐性课程。这个“隐”意味着,物型课程所传递的教育价值,不是一行标语,而是要借助物型,让学生与世界对话,探讨物理,感悟物情,提升物道、物行。像这样的隐性课程,在学校到处都有。每个班级有各自的特色,实验室外设有自动灌溉的无土栽培演示植物墙,教室外的廊道有成语接龙、古诗赏析等壁挂装饰。这些多元互动的隐性课程凝聚了师生的智慧和对物型课程的认可。

(二)全域学习,追求有广度的课程

物型课程强调地表文化、空间文化、学科文化、格物文化,宏大的格局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为全域学习。学校借助物与型,让课程走向现场,走向生活,走向主动。

1.追求“从教室走向现场”的体验课程。学校注重打开知识与生活的连通之门,将课堂置于现场中,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直接获得最真实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如在茶园,语文教师可以现场教学《剪枝的学问》和《碧螺春》两篇课文;数学教师进行面积测量、行间距测算、产量预估与统计教学;科学教师进行“茶树生态系统”研究……从种茶开始,再到采茶、炒茶、泡茶、品茶、颂茶、卖茶,学生能体验一系列茶文化相关的内容,建构完整的概念。

2.追求“从书本走向生活”的生活课程。物型课程强调学生要为生活应用而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运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制定方案—论证咨询—实施方案—总结反思”六大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环保酵素”的研究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尝试使用不同种果皮,制作“环保酵素”,研究其中的化学变化、酵素活性等。

3.追求“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自我成长课程。学校关注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研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智能学习平台中丰富的课程和学习资源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并借助平台工具建构知识、实践创作、交流评价,成为主动学习者。

(三)化物育人,追求有深度的学习

1.博物辨识,发现世界。博物与观物相比,更强调了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当学生用博物的视角去观察,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学校植被茂密,风景如画,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软件去识别各种校内花卉,并记录开花时间,了解植物的成长规律,将物候研究与物型研究相结合,让学生认识万物,发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与变化,让物型课程走向深处。

2.格物致知,研究问题。格物是对物型的深度学习。学校学生提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进行了很多大人意想不到的研究,也收获了很多成果。有研究落叶回收的,有研究环保酵素的,有研究生态瓶的,有研究过滤果汁的……有很多学生荣获了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在省市创新发明大赛中获奖。在物型课程的浸润下,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激荡着思维的火花。

3.以人化物,创新创造。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物型课程强调人与物的互动、人对物的创新。学生可以利用3D 打印技术,制作一系列校园景观作品,附加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声光电配套设备,让作品栩栩如生。

在学校,创物是一种习惯。一个简单的盆景,一句不长的介绍,一幅有趣的画作,一段精彩的视频,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