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龙军,葛正行,谌小军,陈 威,张明昌,李 敏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点的,可以进行防治的呼吸系统病症,气流受限可呈进行性发展的趋势,不能完全逆转。其症状主要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喘闷等,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故受到全球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慢阻肺具有反复发作性,西医对慢阻肺无法根治,只能缓解临床症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放眼于中医,从中医方面入手寻找最为可行的解决方法。传统医学中并没有关于COPD名称的相关载述,但是可以依据其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其总结归纳为“肺胀”疾病,始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有:“肺太阴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之载述,《内经》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胀是呼吸系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病证[1],是基于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病证不断往复、迁延不愈,终致肺气胀满、胸部满闷、不能敛降而发。其特征主要为咳嗽、咳痰、喘促、胸部满闷如塞(即咳、痰、喘、满、闷),甚至出现肢体发肿、爪甲发绀、面色晦暗,最为严重者可出现昏厥、喘脱之相[2]。慢阻肺稳定期出现的症状相对于急性期较轻,病情相对平稳,咳嗽较轻,痰液偏白,气喘、胸闷症状不明显,不出现肢体浮肿、神志异常及脱证等症候。本文就慢阻肺稳定期的诊疗,在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的前提下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救治,其临床效果明显。葛教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在辨证论治总则的指导下运用“益气化痰活血法”诊疗慢阻肺稳定期病患,其临床效果突出。
葛教授认为肺胀是由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病症不断往复、日久不愈而成,《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正气虚弱是其发病的前提基础。《内经》云:“肺之空窍……受不得一分邪气耳”[3],因此,病久不愈而致肺气亏虚,且肺为“娇脏”不耐外邪侵袭,外邪犯肺加之宿痰伏肺,肺不敛降、气还肺间,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病迁延不愈,其母之气被子气窃取,则病情由其母肺下传及其子脾,脾脏受犯,脾虚主水功能失常,水液失于布散,水湿痰饮内生上犯于肺,影响肺宣降功能,继则使病情加重[3]。同时脾气受损,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则正气不足,驱邪无力,导致病情往复。肺主一身之气,为气之主,肾主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为气之根;若肺病迁延不愈及肾,常导致肾气亏损,无力向下摄纳清气,肺肾吸纳失常,则喘促发生,出现呼出气体多吸入气体少,动则尤甚;且肾为水脏主水,肾虚则无力化水,水饮上犯心肺则加重病情。因此,肺脾肾虚是COPD发病的关键因素。该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肺虚,继则由肺脏累及脾脏,主要表现为肺脾亏虚,随病情发展至中后期“病久及肾”,则肺脾肾三脏均可出现虚损证候,其三脏功能受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痰浊瘀血互结内停,终致肺胀的发生,故肺脾肾虚是肺胀发病的内在根本。
葛教授认为痰是体内水液运行失调所化生的代谢产物,也是其致病物质。肺为水之上源,有输布发散水谷精微津液、疏通调节水液运行之效能;脾主运行、化生水谷精微的作用;肾为水脏主水,有气化蒸腾水液之功效。唯有肺脾肾三脏相互协调,方能维系正常水液代谢。若三脏亏损,水不行反停聚于内则可化生痰浊水饮,因此痰的形成离不开肺脾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4]。各脏腑运行水液失司所化生的痰湿,均存储于肺,致使肺宣肃失常,则气失布散反还肺间,肺不敛降,终致肺胀的发生。
而瘀血的生成不外乎与两方面相关,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是其一;痰浊水饮内停雍阻脉道,使血运失司是其二。同时瘀血又促使痰饮水湿的再次生成,痰饮、瘀血与痰浊水饮互生互化。瘀血与痰浊并见,阻塞气道,气机失常,水液不能气化而形成痰湿。血液不能在脉道中正常的运行而形成瘀血,瘀血与痰浊水饮互生互化而成肺胀病机关键[5]。故张罗丹等[6]强调,痰瘀互结阻塞肺络是津液气血运行失调的继进体现,同时是病情逐渐深入的关键节点。肺胀的初期痰浊最为常见,随之痰与瘀互结并见,或以痰或瘀其中一个最为主要。《丹溪心法》[7]云:“肺胀而咳……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更加切确地表明痰瘀互结阻塞气道,气失布散反还肺间,肺不敛降,终致肺胀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阻肺稳定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本,兼痰浊、瘀血为标,本虚标实之病证,气虚痰瘀互结贯穿疾病始终。
针对慢阻肺稳定期的辨证分型,众多学者做了深入的临床调研。李建生等[8]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和临床调研,确立了慢阻肺稳定期常见的7种证型: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痰湿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证、痰瘀阻肺证。方琳霞等[9]对慢阻肺稳定期病患临床证型进行调查,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证、痰浊证、痰热证,提示“虚、痰、瘀夹杂”为稳定期病理特性。朱笑笑[10]强调慢阻肺稳定期的特点为“虚实夹杂、相互因果”,治疗上可分为肺脾、肺肾两虚、痰瘀搏结3种类型。
针对慢阻肺稳定期肺脾肾三脏气虚,痰浊瘀血的病理特性,故治疗上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补益肺脾肾三脏,兼顾活血化痰,各有偏重。
肺胀病机主要概括为“虚、痰、瘀”三方面,故其治疗也从这三方面进行论治。肺胀发病首先为气虚,故补其气是其要;气足则运血有力,其瘀可消,气足则水液得行,痰湿可去,则气道通达,肺宣肃、敛降如常,则肺胀消。
肺气亏虚者,葛教授善用玉屏风散随证化裁,其药物组成主要为炙甘草、白术、党参、黄芪、山药、防风、陈皮等,具有益肺固表的功效;脾气亏虚者,善用六君子汤随证化裁,其药物主要为化红、半夏、茯苓、白术、大枣、甘草、党参、生姜等,共奏益气化痰、健脾除湿之功;肾气虚弱者,善用肾气丸随证化裁,其药物组成主要为山药、甘草、山茱萸、杜仲、大枣、黄精等,达健脾补肾纳气之效。
葛教授有治痰四法,即为温肺、燥湿、润肺、祛风化痰,分别主治寒痰、湿痰、燥痰、凤痰等。对于湿痰作祟者,葛教授善用二陈汤随证化裁,其药物组成主要为化红、生姜、半夏、甘草、茯苓、乌梅等,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对于寒痰为患者,善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随证化裁,其药物组成主要为干姜、细辛、茯苓、白芥子、半夏、甘草等,达温肺化痰之效;对于风痰为患者,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化裁,其药物组成主要为白术、生姜、天麻、茯苓、半夏、化红、甘草等,达化痰熄风之效;对于燥痰为患者,《医学心悟》所云:“燥痰涩而难出……贝母瓜蒌散主之”,善用贝母瓜蒌散化裁,其药物主要为茯苓、瓜蒌皮、天花粉、化红、川贝、苦杏仁、甘草等,达清热润肺、理气化痰之效。
根据《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瘀总则[11],其药物主要选择川芎、红花、桃仁、郁金、丹参、鸡血藤、大枣、当归等,依据病因的不同可随证化裁。气滞血瘀者,其药物主要选择黄芪、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党参等;血瘀津停者,可选当归芍药散随证加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血虚寒凝者,其药物主要选择当归、桃仁、川芎、甘草、干姜等;瘀血阻滞者,其药物主要选择酒大黄、柴胡、桃仁、穿山甲、瓜蒌根、红花、当归等;若虚实夹杂、血瘀与气血亏虚并见者,既要补益气血又要化瘀,其药物主要选择当归、黄芪、人参、大枣、熟地、当归等[10-11]。
患者王某,男,72岁,2019年12月1日初诊,既往有慢阻肺确诊史。主诉:反复咳嗽、气喘4年余,复发加重1月余。本次因受凉诱发加重来诊,症见:咳嗽无力、咳大量白色痰涎、喘憋、气促、动则喘甚、汗多、胸闷痛、痛有定处、难以平卧、口唇青紫、神疲乏力、眠差、舌淡紫、苔少、脉沉弦涩。诊断:肺胀:气虚痰瘀证。治则:益气化痰活血。方选:益气活血化痰方,组方:黄芪20 g,水蛭10 g,桔梗15 g,沙参12 g,杏仁15 g,紫菀12 g,款冬花12 g,茯苓15 g,百合12 g,法半夏15 g,甘草6 g,枇杷叶10 g,蛤蚧1对,五味子10 g。4剂,水煎服,3次/d。2019年12月9日二诊,诉咳喘明显缓解,痰量减少,胸闷痛、乏力症状明显好转,汗少,精神好转,纳眠可,舌淡,苔白,脉沉细。首方去黄芪、五味子、水蛭,加洋金花12 g,金荞麦15 g。4剂,服法同前。2019年12月17日三诊,患者诉咳喘症状明显好转,已无汗出、闷痛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不变,4剂,服法同前。后随访,患者诉上述症状未再复发。
按:葛教授认为患者年老体衰,体内正气抗邪无力,外邪侵入而引发气虚,气虚行水无力,内停为痰饮,痰饮为有形之邪,留滞经络,阻遏气血,易生湿夹瘀,终致痰瘀互结,故治当益气化痰活血为法,佐以化瘀利湿之品,使气血畅达以助化痰饮。葛教授擅从“虚、痰、瘀”病机着手论治肺胀,紧扼病机,巧用经方,随证化裁,故可从根本上去除病因,以达药到病除之良效,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
慢阻肺稳定期具有不断往复、经久不愈的特性,肺脾肾三脏气虚为发病关键内在因素,感受外邪为次要外在因素。其病机核心主要为痰瘀互结,故其诊疗理当从“虚、痰、瘀”三方面进行随证论治。益气化痰活血法不仅切确把握住肺胀病因病机,而且根据病机制定理法方药,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然临床证候千变万化,切不可拘泥于一证,而应遵循“随证治之”之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