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淑兰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农业经营管理站,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与推进有着重要意义。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导致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问题十分严重,“人走房空”问题较为常见,增加了农村空心化程度,导致大量的房屋被闲置,严重影响了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住房财产权的隐性损失。与此同时,新时期环境下我国城镇土地价格逐年增长,而农村经济却出现疲软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长远建设与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推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有效促进乡村建设与发展转型。总体上来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乡村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口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里城市之间一直都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对于农村宅基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短缺的问题。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乡村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在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之后,除了耕地收入以外,一部分农户开始通过进城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对此,地方政府应该予以深度调查和分析,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对农村宅基地制度进行差异化的改革,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盘活土地存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从本质上来讲,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取决于自己传统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在与乡村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后,有效促进了乡村与城镇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居民的居住点发生了变化,其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感染,主要体现在生活设施、房屋建筑、精神需求和生活习惯的方面。在这一环境,一下农村居民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原本的乡土生活状态,包括消费行为在内的生活需求都有所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深入促进了了乡村与城镇的融合。
不同地区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不同模式的影响和管理下,农村原著居民的市民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其具体身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农民(主要群体为原本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户);半市民(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前,对城镇存在依赖的农户);市民(主要群体为“城中村”居民,其身份从农民直接转换为市民)。由此可见,各地区政府在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户的不同情况以及基本诉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针对不同地区推行差异化的制度改革政策,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社会生产来说,土地是人们活动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土地的利用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化,因此也存在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革新的前提下,在某段时间内某一区域采取某种手段来促进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总体上来讲,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对于乡村土地的利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是在土地资源紧缺背景下进行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城镇用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而在这种环境下,乡村土地使用效率却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出现了粗放经营的问题。对此,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便是有效提高乡村土地使用效率,并通过适当增减农村建设用地来为城镇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土地流转和宅基地退出两个方面,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仅可以整合原有的零散宅基地,针对土壤状况来对其进行复垦,也可以将本身位置较好的土地租赁给地方工商企业。另外,也有建立全新的居民居住点,将农户集中到一起,周边修建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农户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政府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色,既要引导农户角色的改变,也要将原本零散分布的宅基地进行整合,将其变为整块的居住区。在这一制度的实施下,农户也可自愿将原有的宅基地进行同等价值的置换。通过这些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龙村居民居住点变得更加集中,同时也有效缩减的建设用地指标,有效避免了土地浪费的问题,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城镇建设用低价格的不断高涨,来越多的工厂企业在农村选址,这一操作不仅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一些不方便离家的农户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除此之外,在整合零散居民点之后,一些乡村地区也带上了很多小型服务业,比如超市、餐馆、汽车维修等等,通过不同行业网点的穿插,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资源具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其中主要可以分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三个方面,而这些功能的最终目标便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发展过程中,这三种功能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了乡村土地的实用性功能。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后,原本处于基础地位的土地,其生态功能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会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有力基础。
(2)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后,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政府部门也会对于土地的生活功能予以高度重视,并先后结合地区实际需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来为人们建设多样化的休憩场所。
(3)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后,土地的生产功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会牵扯到部分居民的实际利益,进一步强调了土地的生产功能,并提高了其根本的应用价值,避免了耕地大量浪费问题的出现。
总体上来讲,在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之后,土地资源的以上三种功能均被充分凸现,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世界上的工业发达国家均有一个比较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全都经历过乡村产业的结构性变革。从起初的小农经济逐渐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化生产,在改变传统农业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转型。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对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予以了高度关注,希望可以通过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来改变部分乡村产业结构,而并非是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传统农业发展上。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成为了当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农村地区尚未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时候,农村与城市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农村产业的进步。而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成功实施之后,为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也为乡村展业转型的快速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处置自己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将其抵押给相关机构,然后利用所得钱款自主创业,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抵押单位也可以将房屋统一做他用,建立相关企业或工厂,有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进步。
另外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偏远地区,在宅基地改革制度实施后,可以让地区土地使用效率变得更高,过程中政府可以充当引导性角色,帮助乡村走向乡野旅游发展道路,提高地区农民经济水平。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城镇居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他们渴望走到田间乡村放松自己,对此地区政府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优势,打造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开发地区乡村旅游业,以此来带动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行业的发展,打造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既能够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加乡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收入。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后,对于城市近郊居民进行了有效的居民点整合,增加了人口密度。此时各地区也在纷纷推进“第二产业退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小型工商企业开始迁址到近郊,这一操作有效促进了近郊乡村产业非农化发展,也为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促进了该地区地域人口数量的聚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乡村转型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了乡村人口变化、乡村土地利用和乡村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