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1-12-02 09:01:41媚周易吕福玉
乡村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村民

王 媚周 易吕福玉

(1.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643000;2.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 峨边614300)

2018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样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展开的总抓手[1]。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并提出要通过实施乡风文明的培育行动,增强村民的自治组织能力,加强农民的文化引领及平安乡村建设,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为农服务能力等[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又是其动力源泉。此外,乡风文明建设对社会工作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以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与实践困境为出发点,尝试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关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1 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

1.1 营造乡风文明新氛围

乡风文明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推进村民的“四化”,即知识化、科学化、文明化和现代化。目前,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着村民集体意识缺乏、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与文化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导致乡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及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现实问题。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社会运行的机制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把握,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具有明确的专业性的透析视角[3],这种专业性可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作为乡村教育助推器的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可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引导村民实现自我教育,通过与村民长期接触和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村民的集体归属感,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社会工作者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是拥有专业科学知识的群体,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建设文化知识长廊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可为乡村带来新鲜的血液,营造出友善、和平、积极且健康的乡村氛围,可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繁荣发展,促使乡风文明焕发新生。社会工作的介入将为乡村营造“亲情、友情、乡情”的和谐新氛围。

1.2 提升乡风文明发展质量

乡村的文化滋养着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其发展为新农村其他领域建设提供了动力支持。由于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建设在各个方面均弱于城市,差距明显。例如,乡风文明缺少有力监管从而易被某些不良文化所影响;乡风文明建设中村民的参与度较低;优秀的乡风文明传承困难,村民缺乏传承意识等。社会工作最开始发展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随后逐渐介入乡村发展,因此积累了丰富城市经验并掌握了一定城市资源的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建设,可提升乡村活力,释放村民对乡村的热情,从而提升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为乡风文明建设开路助航。

1.3 打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新风尚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其目的是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与升级。在此过程中不难看出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的密切关系,乡风文明保障着生态宜居,和谐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生态信仰和意识均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条件。乡村生态系统的良好构建,需要改善乡风与注重环境保护并行、并重,形成良性循环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从专业能力上讲,社会工作尤其擅长培育和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进而介入乡风文明建设[3]。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可有效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素养水平,还可改变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改变原来消极落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积极提高农民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4 构建治理乡风文明的新体系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可有效凝聚乡村力量,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引导村民自治、乡村自治[4]。目前,乡村的封建保守思想等严重影响乡村社会的治安与稳定,也不利于新时期乡村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在介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了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社会工作尤其作为资源的连接者,可调动多方社会力量治理社会矛盾,促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更有利于社会治理的实践与细化。

2 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困境

2.1 “以城市为中心”氛围重,乡村吸引力弱

乡村吸引力是吸引人才、产业、资金、信息以及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域集聚的一种能力或力量[5]。城市的多元文化与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吸引着高素质人才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集聚,目前整个社会营造出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氛围。反观乡村,在教育、医疗、经济资源等方面均相对欠缺,大多数社会成员均希望留在城市生活,大批量的乡村村民也涌入城市谋求发展,只有极少数社会成员选择到乡村工作和生活。社会工作主要是以社区工作为重点工作模式,服务对象为乡村中的村民,通过非官方的形式发动和组织村民参与各种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乡村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增强乡村的吸引力。

2.2 乡村经济落后,工作开展资金筹措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经济差异仍十分明显,农民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总体上农村教育事业仍相对落后,人们素质低及人才缺失等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其介入乡村工作的目标是寻求村民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从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稳定、健康发展[6]。政府财政购买社会服务与社会各界的捐助是社工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政府财政购买社会服务的能力有限,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社会组织资金筹集渠道偏少,导致社会组织工作开展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

2.3 乡村“原子化”,社会工作介入难度大

“原子化”村庄结构松散、权力离散、关系疏散,地处偏远地区且缺乏资源输入渠道。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乡村社会青壮年劳动力逐步流向城市,传统的地缘性关系和血缘性关系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从而对乡村社会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并削弱了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农民个体意识的不断加强、集体意识的不断降低导致村民间的耦合度随之降低,逐渐由集体为先的行为逻辑转变为个人私利为先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此外,村庄地理位置偏远,外部网络关系性资本、经济性资本等多种社会资本的匮乏导致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低下。乡村剩余群体的保守思想致使社会工作者难以顺畅地参与他们的生活,难以培养其自主、自助及自决的精神,村民多以怠慢的态度对待提高其自身能力、为其灌输先进思想观念及构建更友好的社会关系等相关工作。

2.4 社会工作认可度低,工作开展难度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研究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时,提出了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随着社会工作的展开及影响力的扩大,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群众对其认可度并未有较大改观[7]。目前,社会工作虽然在城市取得较多积极成效,但在广大农村并未有太多涉入,从而导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到农村具体可以做什么认识不足,加之大部分村民片面将社会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志愿者服务,这种偏颇的认知也是导致社会工作认可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 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3.1 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促进服务型治理

伴随社会工作的介入,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开始重视农村社区服务。在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村民参与度,破除官本位毒瘤;要构建科学可行的保障机制,用以保障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要使村民在真实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身在社区服务中的参与意识及能力,逐渐在服务型社区治理中充当更重要、更多元的角色。此外,要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制度,探索建立服务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3.2 打造特色村庄文化,注重本土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新认识,由于我国国情的独特性,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一条适合本土化特色的道路。社会工作在提供乡村服务时是基于实证主义观,其在工作过程中强调实地调查,与民同食同宿,并在此过程中与村民构建良好关系并取得信任,从中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8]。在社会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村庄文化,进而发挥地方的特色和活力,同时提升村庄文化内涵,促进包括乡村产业本土化、乡村资金本土化、乡村人才本土化、现代科技本土化等多元乡村本土化的发展。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参与,要使本土化成为促进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生产力。

3.3 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总量较低且投资形式单一,全国各区域间的投资力度不均衡且收益率低,并存在外溢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有助于驱动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也可为社会工作参与农村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要想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就需聚焦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资,人力资源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资源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社会工作的参与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由政府主导的模式,可将非政府组织作为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用自身专业工作技巧与方法,帮助村民挖掘自身潜能及村庄特色资源。此外,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提升村民的自我谋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出乡村精英人才,促使其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

3.4 优化政策,提升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随着政、企分离和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政府包干的方式开始失效,随之出现了由政府出资、专业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新型模式。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有效推动了社会工作参与农村工作,有效促进了社会工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介入和具体实践,对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均具有积极作用。政府持续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可有效实现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培育扶持力度,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制度,以推动社工组织紧密嵌入乡村治理中,进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社工参与和服务能力。

3.5 加大城乡融合力度,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的制定长期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导向,农村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城乡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分化客观存在,整个社会均将重心倾斜向城市,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现阶段,整合城乡资源,将丰富的各方资源投入农村建设中已成当务之急。以行动和反思为导向的社会工作,在长期基层专业服务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作为资源链接者的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文化资源,在城乡融合中可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应支持社会组织加入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与力量,构建“政府+社工”为基础的多主体联动机制[9]。在此机制下,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优化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环境,促使社会工作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帮助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实现政府领导与社工参与相互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

3.6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重视结果评估

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新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以时代理念和现实需求为导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为乡风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内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现是我国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现实路径。政府在制定乡风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与合法性、是否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跟进工作,以便随时把握进展动态,若偏离预先计划,可及时作出调整,以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村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8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乡风
漫说文明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2
文明乡风聚人心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