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物理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为例

2021-12-02 08:47孟富林
江苏教育 2021年80期
关键词:内能机械能易拉罐

孟富林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次:知道、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简单的识记知识、理解知识属于浅层次的学习;基于对知识的理解,整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思和评价自我、进行创造等则属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创新实验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在课题引入、物理现象展示、物理规律的发现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学生课外实验等形式。本文所谈的创新实验,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验设计,指的是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小制作等,实验器材具有易选取、便于动手操作等优点。

创新实验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通过对真实物理问题的研究,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实现深度的思考;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迁移和综合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三、创新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笔者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上册《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利用创新实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1.生活情境引入,激发深度学习的动机。

“能量的转化”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教材中通过展示两幅图片提出问题:一是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较长时间后轮胎的温度会升高;二是燃料是怎样使汽车发动机工作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但第二个问题学生感到陌生,答题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打开易拉罐”这一创新实验,引入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设置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喝饮料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饮料罐的拉环被拉断了的尴尬。如果这时你的手边只有一张纸片,你能打开这罐饮料吗?

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十分熟悉,因此学生对这一问题议论纷纷,充满各种猜想。此环节的设计充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2.问题导引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

本节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教材中设计了“反复弯折铁丝”的实验,若教师直接安排一个体验活动,则略显突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如果把安排学生做实验转变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则更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师:现在老师手边有一段铁丝,你有没有办法使之温度升高?请通过实验来说明。

学生对这一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然后展示汇报。

生:反复弯折铁丝、开水烫、太阳底下晒、火炉上烤、用力敲打、与地面摩擦等。

师:以上的方法中哪些不是前面所学的“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生:反复弯折铁丝、用力敲打、与地面摩擦。

师:这些方法中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师:如何证明呢?

生:弯折、敲打、摩擦等都消耗了机械能;铁丝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师:以上的实验能证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做功”,在此过程中,固体温度升高。那么液体和气体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呢?

生:可以用榨汁机,让快速转动的刀片与水摩擦,证明液体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可以压缩密闭容器的气体,证明气体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师:如何衡量内能是否有变化呢?

生: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师:我们还可以用温度传感器。大家动手试一试,看看有怎样的发现。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问,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进阶。

3.丰富体验探究,强化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本节课教学的第二环节是让学生明白“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教师可在这一环节设计以下三个体验活动,由学生主动体验并动手实践。

体验活动1:气球打足气后用夹子将气球口夹紧,然后松开夹子,观察气球的运动情况。

体验活动2:气球打足气后用夹子将气球口夹紧,一名学生握住气球,另一名学生松开夹子,感受气球温度的变化。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气球向后飞去,且温度升高,说明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体验活动3:在一个空塑料瓶中装入少量水,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拧瓶身,之后轻轻拧开瓶盖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瓶盖飞出,瓶口出现白雾。

师:瓶盖飞出表明能量如何转化?白雾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瓶口会有白雾生成?

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内能转化后导致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此环节安排了三个体验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真实体验了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中温度的降低。这样的教学设计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在学生理解“机械能与内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回到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打开没有拉环的易拉罐吗?

教师展示实物,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可以用纸片与易拉罐摩擦,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易拉罐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体可以顶开易拉罐口。

学生动手实验,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此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控制摩擦易拉罐的位置、力度、速度等因素使效果达到最佳。

学生讨论后再次动手实验,终于成功将易拉罐打开。

此环节的设计既呼应了课堂之初的问题,保持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初次实验失败后分析改进,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成功后的欣喜与快乐,极大地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5.课后创新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可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一些课外创新实验作业,如测量酒精燃烧的热效率,以此制作水火箭、走马灯、简易斯特林发动机等,这既巩固了机械能与内能互相转化的知识,也为学习下一部分关于“热机”的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需要阅读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设计方案,也需要合作与交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实验。当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这就需要百折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恰恰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创新实验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创新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迁移和运用,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评估、创新等高阶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猜你喜欢
内能机械能易拉罐
细辨温度、热量和内能
做功还是热传递
流浪的易拉罐
热和能易错点辨析
机械能相关知识解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易拉罐制做的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