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1-12-02 08:20:35解海云
教师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内涵

解海云

(东海县实验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300)

一、人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时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揣摩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汲取优秀的思想精神。古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思想精神,如爱国、爱人民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诗人崇高的思想感情,使其汲取诗人优秀的思想精神。比如,在陆游、辛弃疾等爱国作家作品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对诗人人文情怀的感受。

最后,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能使学生接触到诗人优秀的道德修养,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富有文化情怀,让学生对思想道德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在教学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梅花象征着洁身自好、不争世俗的精神,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逐渐形成美好的品德。

二、人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带领学生分析诗词背景

古诗词不仅历史背景深远,还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目的在于将诗人所处时代的情况再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展现诗词中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感受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从而领会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并自觉地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必须引导学生对诗词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创作时的思绪、想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诗词背后的人文情怀。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示儿》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现诗人所处的时代。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陆游所处的时代环境,使其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感受作品蕴含的深厚情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陆游是南宋人,他在临死前给儿子写下了这首《示儿》,其中蕴含着对“北定中原”的殷切期望。通过对作品背景的引入,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感受到陆游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词的背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对诗词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其直观地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的人文情怀。

(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由于体裁的原因,古诗词语言具有精练而模糊的特点,此外,古诗词中的词语含义与现代释义差异较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思,学习效率较低。在古诗词学习时,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古诗词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及其内在含义,才能对古诗词产生自己的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其感受诗词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感悟诗词的文化情感。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为例,整首诗看似只写景,但其中充满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此诗的前两句用黄、翠、白、青四种明亮的颜色,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其中的“鸣”字为声音描写,将诗人的心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句的“千秋雪”“万里船”,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呼应,隐含杜甫的广阔胸襟,其中的“含”字勾勒出风景如画、画中有情的境界。通过理解字词的内涵,学生可以明白:整首诗表面上看是写景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但其主旨是抒发作者极度失落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字词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锻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使其充分感受到诗词丰富的文化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诗词讲究押韵,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节奏,可以品味出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对诗词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充分理解诗词的内涵,感受诗词的文化底蕴。此外,学生在朗诵诗词时,会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诗词,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敕勒歌》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朗诵,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音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感受诗词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在诵读的过程中,生动的敕勒川景色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北方牧人浑厚雄壮的歌声环绕在学生的耳边。学生置身于朗诵、配乐所营造的氛围中,可以很快受到敕勒人民的感染,深刻体会到敕勒人民对生活、土地的热爱。《敕勒歌》节奏流利顺畅,教师通过朗诵训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了解其韵律特征,充分感受到朗诵的魅力,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个人朗诵比赛、团队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其朗读的效率,推动学生通过朗诵感受古诗词的底蕴。

(四)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学习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存在误区,采取直接向学生介绍知识的方法,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学习主动性不强,无法感受到古诗词中的人文价值。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主动地对古诗词知识进行探索,不断积累古诗词学习经验,体会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布置课前作业:通过阅读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诗词的背景,并借助学习工具理解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其次,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使其说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最后,教师引出诗词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诗词学习的范围,让学生围绕“送别”的主题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如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送友人》等,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送别诗中的人文情感。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完成相应主题诗词的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素材及场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又可以反哺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使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展现古诗词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充分感受诗词文化的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内涵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挖掘习题的内涵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