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 王大鹏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严重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表面。在这种教学模式弊端的消极影响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相对比较低,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没有热情。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加快教学的创新步伐,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兴趣。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篮球运动技能”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从内心肯定篮球学习的魅力,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定势思维,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在直观的视频和影视资料中帮助学生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在课堂上,通过为学生播放“NBA 赛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的情绪能够被比赛调动起来,通过对篮球运动员运球、传球、投球姿势的观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榜样,在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中感受篮球运动散发的独特魅力。当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之后,教师就要把握时机,为学生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则,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要把握篮球运动的技巧,同时也要遵循相关的规律和法则。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到每项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之处,在生动鲜活的画面中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感性认知,进而突出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爱玩好动仍然是其最突出的年龄特点,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开展每节体育教学课程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热身动作,在这其中帮助学生舒缓关节,活动筋骨,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而对学生兴趣的挖掘必须从上课之时抓起,要在热身环节就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感。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可以带领学生完成“接力跳大绳”“奋力跳台阶”等游戏,借助跳绳这个简单的有氧运动,锻炼学生手、眼、脚等各个器官的协调能力,让学生能快速融入到游戏环节中,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除了这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唱歌抢夺赛,以歌词接龙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抢答下一句歌词,借助唱歌来锻炼学生的肺活量,为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物质准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让教学发挥最大价值。体育教学也要有强烈的生活化特点,要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比如:在体育课堂上,一些基础的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些体能训练也是单一枯燥的。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教师就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其中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生活技能。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发挥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势,还要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调用的教学资源和条件,让学生在田野跑、校园跑、攀山跑等活动中提高运动的耐力,锻炼学生的运动恒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分享一些运动小常识,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量。如:饭后一小时之内不适宜开展剧烈运动,只可以通过简单的散步和慢步跑来完成饭后运动;晚上最好避免到室外跑步,最佳的运动时间为下午5 点到7 点;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热身运动或者是运动操来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动时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运动的快乐,让学生切身体会体育学习的魅力。组织多种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教学朝着既定目标发展。
比如: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实践训练课,帮助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好地凸显小学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如在乒乓球、排球、跳绳、羽毛球等运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首先要为学生进行示范,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激情澎湃,为实践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接下来,教师就要让学生自由活动,体会不同运动项目的乐趣所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纠正错误的运动方法。通过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创造无穷的可能。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从而有效地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教学活动不仅要依靠学校的力量,还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力量等的辅助,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源和条件。为此,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家长主动配合体育教学工作,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如:家长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体育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同时开展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家长要发挥好榜样带头的作用,以身作则,并带领学生一同参与体育锻炼。此外,家长还要抓住合适的机会为学生讲解更多体育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在家长的长期陪伴之下,学生就能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践行者。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引导,就能让体育教学工作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做足准备工作,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长共同搭建的学习平台中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让体育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有所侧重,为学生讲解一些重点知识,改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坚持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比如: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上除了要开展技术教学之外,还要把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内涵和本质,更广泛地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优势。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出发点,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更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分配,对学生练习分次数、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自我动作的纠正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有更强的调控能力。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下,就能让锻炼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和态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同时,教师要把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体育课堂上,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寻求发展。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推动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