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陈文华
(1,江苏省句容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12400;2,江苏省句容市后白畜牧兽医站 212400)
猪胃肠炎是困扰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常见疫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病猪胃肠表层及深层组织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的胃肠症状,主要分为原发性胃肠炎和继发性胃肠炎,治病因素较多且复杂,通常猪群受病毒、细菌感染,长途运输的应激反应、饲料饲水质量不达标、卫生环境差及气候骤变等因素的影响时引发该病的概率较大。在临床上通常发生呕吐、腹部痛感、脱水、腹泻等典型症状,病猪由于胃肠道反应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总体而言,该病由于致病因素多样,各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率较高,但未引发继发性感染时死亡率较低,同时由于饲料转化率低,严重影响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病主要体现在胃肠道部位发生炎症,患病初期,病猪小肠及胃部发生病理变化,进一步刺激并强化迷走神经,加速胃肠道蠕动,促进胃酸分泌,而分泌的大量胃酸及炎症反应会引发小肠黏膜病变,导致胃部幽门长期处于紧张收缩状态,长时间的病理刺激会导致胃壁松弛,小肠蠕动减弱,肠道腺体分泌功能减退,分泌物减少。随着病情的延伸,炎症加重,大肠引发炎性病理变化,此时若肠道受到刺激,胃肠道蠕动速度加速,分泌物增加,进而产生腹泻症状,病情严重的病猪甚至出现肠坏死或肠道出血症状,由于肠内分泌物增加,电解质与水分大量流失,引发脱水、酸中毒等症状;若没有及时治疗,胃部迟缓或发生麻痹,体液在肠道内经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发胀气症状,炎性析出有害物质被机体吸收后会引发中毒症状,进而引发脏器衰竭,发生死亡[1]。
气候变化引发的温差变化及长途运输引发的应激综合反应均会导致猪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如果遇到养殖圈舍中环境潮湿、卫生条件差等情况,易受寒导致胃肠炎疾病。
冰冻后的饲料、生冷饲水及霉变饲料均是引发猪胃肠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此外,若在饲养过程中饲料配方变化较大也会引发胃炎,饮水中如果细菌含量超标也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引发胃肠炎。
养殖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猪群异常情况,若养殖人员因工作疏忽或养殖企业未制定科学严谨的养殖管理制度,忽视对养殖环境卫生及消毒清洁工作的管理,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如果存在滥用抗生素等情况,会严重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繁殖生长,引发胃肠炎。此外,如果猪感染肠道寄生虫或发生猪副伤寒病,也可能引发继发性猪胃肠炎。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常可见患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急性病猪伴有弓腰、腹痛等症状,复诊腹部可见紧张、敏感的特征,存在消化不良症状,粪便中含有较多的黏液。部分猪发病呈结肠炎型,病情先急后重,排泄物呈糊状、水样或果冻样,内含黄色黏液及气泡样,伴随腐臭味。病猪后期会因腹泻导致脱水或消瘦,尿量缩减,电解质紊乱导致酸中毒症状,病情严重的猪甚至发生脱肛现象;小肠出血性肠炎型病猪还会存在粪便黑绿或红色;大肠出血性肠炎型病猪会发生便血症状。
养殖场兽医应根据病猪临床症状、发病季节、病猪年龄及病理变化等情况进行初诊,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与常见疾病进行区分,以免误诊导致严重的后果。
4.2.1 卡他性胃炎
卡他性胃炎患病猪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上升,食欲变化不显著,病情初期存在便秘症状,后期则发生腹泻症状,诊断时可发现病猪肠音亢进、可视结膜充血、脱肛等症状,但全身症状较胃肠炎病猪轻。
4.2.2 猪食道口线虫病
该病患病猪与胃肠炎患病猪均未发现体温变化,同时食欲受到影响,区别在于患食道口线虫病的病猪患病后显著消瘦,粪便中镜检可见虫卵,在治疗过程中虫体会排出体外,可见10mm 左右的虫体,病死猪剖检可见结肠处存在结节,结节破裂处形成溃疡创面。
4.2.3 棉籽饼中毒
棉籽饼中毒后病猪会出现精深萎靡的症状,体温会升至41℃左右,诊断过程中可见病猪呈弓腰状,排泄物初期干燥后期呈稀糊状且含有血丝或血块,可视结膜严重充血,尿量减少且色泽较重,部分病猪存在呼吸急促、呕吐及流鼻涕,肌肉震颤,耳尖部位发绀,剖检病死猪可见肝脏充血肿大,气管内存在泡沫样黏液,心脏外膜存在出血点。
4.2.4 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中毒后初期病猪精神亢奋,食欲下降、腹痛、下痢、呕吐、便血、瞳孔逐渐扩散,全身出现渐进性麻痹、呼吸急促、皮肤潮红。
5.1.1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管理者应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理念,避免从外地引种,若必须引种,应避免长途运输,且引种后应隔离观察1 个月左右,确定未携带病原体才能混群饲养。此外,养殖人员应及时清理养殖区域,做好圈舍消毒管理工作,确保圈舍内部通风干燥。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应加强圈舍的防寒保暖措施,同时还要注意排气通风,保障圈舍内的温度相对稳定,避免引发应激反应[2]。
5.1.2 加强营养管理
养殖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猪群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在更换饲料配方时还要注意逐步替换,避免引发猪群胃肠道不适,饲喂时要避免使用生冷、冰冻的水或带有露水的饲料,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注意维生素、矿质元素及营养成分的供给。出生仔猪应饲喂初乳,增强抗病能力。
5.1.3 免疫预防
养殖场应在专业人员协助下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在规定时期内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流行。养殖人员应在妊娠期母猪产仔前2~4 周接种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使仔猪获得免疫能力。
5.2.1 中药治疗方式
在该病防治过程中中药方剂起到较好作用,通常采用的中药配方为黄柏、陈皮、枳壳及苍术各100g,甘草、茯苓、厚朴与白头翁各50g,五倍子、大黄与龙胆各20g,煎服,症状有效缓解后使用人工盐20g,健胃散20g,分3 次内服,可有效根治该病。
5.2.2 西药治疗方式
取1L 生理盐水配合5g 鱼石脂及100g 液体石蜡,病猪灌服,促进肠道内容物的排泄,清理胃肠道有毒物质,保护胃肠黏膜。继而使用50mg 土霉素及10g 活性炭,2 次/d,用于杀毒及吸附毒素。肌注30 万单位庆大霉素注射液或20mg 安乃近,2 次/d,进一步巩固疗效。若病猪伴发肠道出血,则结合使用3~4mlVK3肌注,2 次/d;若病猪发生脱水症状,则结合静脉注射1.5L 糖盐水及10ml 的10%樟脑磺酸钠溶液、5ml 的25% VC溶液,及时补液,若发现酸中毒症状,应在补液过程中添加50ml 的5%浓度碳酸氢钠溶液[3-4]。
猪胃肠炎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之一,养殖户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降低该病带来的损失。养殖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措施,保障猪圈舍防寒保暖及通风排气设施,按要求接种疫苗,发现异常立即隔离,确诊后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用药,避免药物中毒或病原体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