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及措施

2021-12-02 05:01王丽红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牛群病牛犊牛

王丽红

(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综合服务中心 135022)

牛白血病是由白血病病毒引发的一种慢性肿瘤病,早在19世纪就有发病记录,全球多国均有发病报道。根据牛白血病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成年型、犊牛型、胸腺型和皮肤型,但不同类型病牛治愈率均较低,且潜伏期长,平均潜伏期为4 年,病牛出现消瘦、生长缓慢、吞咽困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才会被养殖户发现,此时病毒可能已呈大面积扩散,由于牛白血病无特效药物,会给牛场带来巨大的养殖损失,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科学预防。

1 发病机理

牛白血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致病原为牛白血病病毒,当病毒侵入牛体后首先会影响机体外周循环。牛只体表(如颌下、腹股部位)多处淋巴结发生炎症病变,随着淋巴细胞恶性增生和浸润,病牛血液和淋巴系统也受到严重破坏,骨髓组织和网状内皮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病牛出现消瘦、贫血等虚弱症状,随着肿瘤细胞浸润蔓延至病牛的胃、肠消化系统,病牛食道无法正常扩张,进而影响采食和吞咽,病牛往往在食欲废绝后发生死亡。牛白血病病毒对环境的耐受性较差,尤其是对高温具有极强的敏感性,56℃30min 会失去毒力,60℃会丧失感染力,但牛白血病病毒传播途径广,若防疫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流行。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的牛均能感染白血病病毒,但4~8 岁成年牛发病率高,感染后病毒能在末梢血液的淋巴细胞内长期存活,因此,感染牛只终身带毒,并能感染不同品种的牛只。同时,绵羊、山羊也会感染,且易感性高于猪、兔、黑猩猩等哺乳动物。

2.2 传染源

病牛和隐性携带白血病病毒的牛均可传播病原。

2.3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不规范输血、自然交配、人工授精、胎盘垂直传播病毒(若母牛妊娠6 月龄以上感染,新生犊牛感染率可达20%)、母乳(初乳或常乳)传播,但该病毒不感染人类,和人类患白血病不具有相关性。

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接触病牛分泌物、污染物。

非接触式传播:牛虻、蚊虻等吸血昆虫吸吮感染动物血液,再次吸血时可以将病毒传播给易感动物,尤其是热带和高温高湿环境,吸血昆虫数量多,牛场一旦发病,阳性率超60%[1]。

3 临床症状

3.1 成年型

该类型常见于4~8 岁牛只,成年牛感染后症状不突出,当出现肿瘤症状后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牛体重下降、发育不良、食欲锐减、眼结膜苍白、食欲锐减、前胃臌气、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成年牛只感染后血液中的白血病抗体含量增加,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增多,逐步发展成为异常淋巴细胞,病牛颈浅或体表淋巴结肿大,随后内脏淋巴结也出现肿胀。奶牛患白血病后也会降低泌乳性能。

3.2 犊牛型

该类型常见于6 月龄以下的犊牛,犊牛由于体质较弱,感染后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贫血,腹泻,呼吸和心音亢进,无法正常起立,体表淋巴结肿胀,触摸能滑动,质地坚硬,咽喉淋巴结明显肿大还会引发犊牛呼吸困难,犊牛患白血病后大多在1 个月内死亡。

3.3 胸腺型

该类型常见于2 岁以下牛只,病牛食欲锐减,体表温度升高,心跳和呼吸急促,肉眼可见病牛颈静脉搏动,病牛的颌凹和胸垂部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浮肿,可视黏膜贫血,眼球明显突出,部分病牛伴有腹泻,一般发病后60~90d 内死亡。

3.4 皮肤型

该类型常见于1~5 岁牛只,病牛体表温度升高,食欲不振,皮肤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结节状病变,类似荨麻疹,用药治疗后病症消退,但容易复发,病变最开始见于颈部,然后向躯干、全身皮肤和阴部蔓延,皮肤症状持续时间长,皮肤由于反复病变会引起皮肤表层增厚,皮肤粗糙。

4 病理变化

病牛体表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均出现肿胀,且体积是正常淋巴结的数倍,淋巴结表面有呈灰色被膜,淋巴结柔软,切面突出;病牛心脏肿胀,心房和心隔间有增生,心肌肥厚,呈灰白色。病情严重的病牛真胃壁明显增厚,质地坚硬,病牛脊髓有肿瘤结节压迫变形,甚至出现萎缩病变,病牛股骨、肋骨等骨髓颜色呈灰白色,病牛脾脏、肝脏、肾脏也呈现不同程度肿胀,这些病变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增收,还可能出现堵塞毛细血管症状。

5 诊断方法

5.1 鉴别诊断

与网状细胞肉瘤进行鉴别诊断:发生网状细胞肉瘤的细胞会出现更不成熟的分化,这些细胞的大小和分化后的性状与网状细胞相近,但细胞内充满胞浆,细胞核性状也如同泡状,由于细胞外周发生淡染导致细胞外形模糊,细胞可能会出现三角形或肾性等性状,还可能会出现其他形态,这种细胞形态和牛白血病细胞形态不同,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进行鉴别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牛感染白血病病毒后,体内抗体终身不消失,可通过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来检测,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除此之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动物贸易牛白血病检疫方法之一,而荧光定量PCR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辅助确证方法。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病牛血清中含有可溶性抗原,在和对应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继而生成白色沉淀,由于这种沉淀物颗粒较大,不易扩散,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带,这种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的即为阳性样本。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收集牛只血清样本,通过牛白血病病毒Gp51 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这种试剂盒均为商品化,操作简单,结果可读,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且能检出个体血清或混合血清样品中该病毒的各类抗体(如包膜蛋白抗体、衣壳蛋白抗体)。研究发现,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符合率高达78%,且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对大群筛查更有优势,但检测敏感性不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

荧光定量PCR 实验:基于GenBank 数据库搜索牛白血病基因序列,筛选出高度保守区域,并从中确定具有特异结构的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引物(上游和下游标记分别FAM 荧光和MGB 标记),然后通过实时荧光PCR 反应确定Ct 值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后再扩增牛白血病特异性片段,该片段长度共79bp。研究发现,荧光定量PCR 实验检测牛白血病前病毒DNA 的特异性高,仅3 个拷贝数即能检测出阳性样本,可替代套式PCR 检测,且牛只早期感染牛白血病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或其他血清学实验可能由于体内抗原或抗体含量低检测为阴性,而牛白血病前病毒DNA 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反复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可作为确诊实验进行推广应用[3]。

6 防治措施

6.1 药物治疗

牛白血病无有特效药物,若病牛还有经济价值可使用抗肿瘤药物,但这些药物在发病初期有一定效果。静脉注射35ml盐酸氮芥酊,每天1 次,连续注射4d,会缓解皮肤症状。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L+1g 盐酸阿糖胞苷,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4 次,可抑制肿瘤增长速度。

6.2 定期检疫

牛白血病的潜伏期长,若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很难判断疾病,因此,牛场需要定期对牛群健康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由于牛白血病病变的典型特征是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可以通过抽血查验血象变化就能检测到牛只血液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当白细胞数量增幅超70%且淋巴细胞增生异常就能判定为白血病。若牛群中发现有病牛,可以对全群牛采血-DNA 提取-PCR 扩增来检测,这种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率较高,检测呈阳性的需要对病牛及时隔离、消毒和淘汰。

6.3 驱虫管理

牛白血病病毒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和蚊虫进行机械传播,因此,牛场环境卫生直接决定了发病率。夏季炎热多雨,吸血昆虫大量繁殖,因此,要对牛群做好驱虫管理。牛群可以口服伊维菌素+芬苯达唑,这样可以有效驱除体外寄生虫蜱虫、螨虫、虱子和体内寄生虫绦虫、线虫、吸虫。

6.4 日常管理

为牛群营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可以提高牛群抗病力,有效抵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入侵。首先,每天维持适量运动,可以将牛群赶到运动场运动1~2h,运动场内有充足、干净的饮水。其次,规范引种,严禁从疫区购买种牛,人工授精前需要对精液品质进行白血病检测。再次,加强饲喂管理,严禁饲喂病原污染饲料或霉变饲料,日常提供适量的青绿饲料,提高牛群营养水平。

6.5 消毒管理

规范的消毒操作不仅能杜绝病原微生物滋生,还能切断病原传播途径,降低感染概率[4]。由于大部分牛场为开放或半开放式设计,通风换气良好,需做好消毒管理。首先在牛场入口和接待室分别设立车辆消毒池和人员紫外消毒设置,生产区进入前也要进行严格消毒操作,不同牛舍之间有绿化带或墙体隔离。其次,要定期用生石灰消毒,牛舍用化学消毒剂喷洒或喷雾消毒。

7 结语

综上所述,牛白血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危害性大,若日常缺乏血象检测,只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才能判定,但此时病情较重,会严重打击养牛户养殖信心和经济效益。牛白血病病毒传播途径广,除了血液、精液、胎盘、分泌物传播外,还可以通过手术器械、吸血昆虫等非接触式感染,由于该病为慢性消耗类疾病,必须通过定期检疫、驱虫管理、强化饲养管理、消毒管理来降低感染概率。

猜你喜欢
牛群病牛犊牛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晚秋
与牛共眠
牛群成和牛的故事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
论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