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飞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贵港 537100)
20世纪60年代东德,出现了多层式猪舍,可以容纳500头母猪,在荷兰也出现了两层的养猪场[1]。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哈尔滨就出现了“楼房养猪”的雏形。在那个“普通人都住不起楼房”的时期,当地建造了一栋2层楼房用来养猪,一度引起不小的争议,虽然这个项目后来也因各种原因下马,但应算是开创了国内“楼房养猪”的先河[2]。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隧昌兴飞养殖公司聘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行设计,建成一幢4层18 m高的全框架式水泥楼房猪舍;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熊远著院士牵头的国家家畜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出了新型工厂化养猪工艺流程和配套设施装备,推出了4种楼房养猪新建筑样式和“金钢”牌系列工厂化养猪工程设备,形成组合式猪舍、楼层养猪舍等新工艺技术,并在生产中应用[3]。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因为养猪用地紧张,像晋江紫滨农牧、晋江联兴农牧、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等养猪企业也都早就尝试了楼房养殖新模式。
中国千百年来都以家家户户散养猪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国养猪业在大集体生产中开始出现规模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推广具有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动清粪半机械化集约化养猪。1977年9月,时任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北京红星实验猪场题词:“总结经验把机械化养猪养鸡事业发展起来满足人民需要”,这个猪场,就是按照中央领导“要尽快地搞机械化,发展机械化养猪、养鸡,做到蛋肉自给”的指示建设起来的。1979年投产的辽宁省马三家子养猪场是我国自己设计的、规模最大的内销型工厂化猪场,设计能力为年出拦商品猪3万头。1981年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广三宝等从美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养猪技术和设备。养猪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开始越来越明显。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规模化猪场多是采用单层大平层建筑,通常一个万头猪场占地面积需要数公顷(好几十亩),占地面积较大。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大平层的规模养猪场越来越多,规模化养殖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慢慢成为制约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把平层猪场叠起来,变成“楼房式”的猪场,向空间发展,节省了土地,这种模式为缓解养殖数量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提供了出路。
当楼房猪场在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人就质疑——欧美的养猪水平比中国高出一大截,他们都没有(几乎很少)搞楼房养猪,中国凭什么搞那么多。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并不是养猪水平高就能、就要搞楼房猪场,而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美国猪场普遍都处在大片的农场中,土地充足,而欧洲的猪场规模普遍都比较小,没有造楼养猪的动力。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翔”)的楼房猪场,2015年设计,2016年建设,2017年投产。2018年的下半年,也就是投产1年时间后,许多养猪企业都到扬翔考察,交流楼房养猪的情况。与此同时,中国养猪业遭遇非洲猪瘟疫情,而扬翔的楼房猪场一直表现良好,2019年11月16日和2020年11月3日央视两次报道其稳定生产的情况。在抗非洲猪瘟疫情复产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采用了楼房养猪模式,《猪业科学》杂志有一个不完全统计,大概有150多个楼房养猪项目,2020年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位的养猪企业大多有楼房猪场在建或投产,跨界进入养猪行业的企业,也往往建有高大上的楼房猪场,可以说楼房养猪模式正在兴起。
2019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发出《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楼房猪场从政策上得到了认可。
虽然都是楼,但往往此楼非彼楼。
楼房猪场的结构形式上大体划分为5类:旧楼、小楼、散楼、大楼、楼群。
所谓旧楼,就是把普通的、常规的大平层猪场叠起来构成“楼”而已的楼房猪场,其出发点几乎就是为了省地,而对猪舍内的结构未做优化,这样的楼房猪场往往会加大交叉污染的机会,不利于生产指标的优化和提升,不推荐这样的楼房猪场。本文所称的楼房猪场,都是指基于“楼”的特点做了优化设计的猪场。
小楼,年出栏10万头肉猪(或仔猪)的养猪楼房,生产母猪规模为5 000头以下,这样的猪场往往只是养猪,上游配套饲料,下游配套屠宰通常是没有考虑的,也不便做配套。
散楼,还是按三点式布局,只是每一段生产采用了楼房,于是出现母猪楼、保育楼、育肥楼、后备楼分布在一个区域,但相互独立。这是比较谨慎的设计方案,强调的是疫病切断,但增加了转猪成本、转猪应激以及转猪过程中的疫病风险。
大楼,年出栏10万头肉猪以上的养猪楼房,规模大,楼层多,更利于集约化设计和配套设计,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楼房猪场就是位于鄂州市的中新开维现代牧业公司在建项目,设计有26层,计划年出栏肉猪30万头。
楼群,主要是指像牧原集团在内乡县建设的21栋楼房猪场群,每一栋是独立的养猪全程生产单元。扬翔公司在亚计山建设的4栋楼房猪场,每一栋自成体系,也归为楼群的范畴。
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规模等级,对应到猪场本身的设计,养猪生产模式的设计,环保技术的选择等等,都有较大的差别。
所谓的集约化,就是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基础是集合相关要素的优势,追求的效果是节约生产成本,最终目标是提高产出的效益。
从用了几十年的传统大平层模式变为向空间发展的楼房模式,这中间肯定涉及到许多变化,一类变化是平层变成多层要考虑的,比如气、水、料、猪、粪等的传输方式。另一类是与平层还是楼层无关的养猪的技术进步,比如洁净环境、恒温环境等,无论平层还是楼层,都是可以用上的。但现在新建的平层猪场往往倾向套用之前的图纸,改善的环节较少,但敢于建设楼房猪场的人们,决策思维相对激进,敢搞出更多更大的改善。
有一些改进,是超乎传统养猪业者的认知范围的,他们往往会说一句“怎么可能”,然后嗤之以鼻,也就不会采用了。比如大幅度降低猪场的通风量,有技术方案可以降低到传统平层模式的1/4;比如大幅度降低用水量,有技术方案可以降低到传统平层模式的近一半。楼房猪场的建设者对此非常重视且愿意去研究并采用,所以楼房猪场的集约化程度更高。
楼房猪场的生物安全问题是诸多反对楼房猪场的人士所最为诟病的。其实只要是养猪的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之所以还敢造楼房来养猪,毫无疑问他们的方案对生物安全有较高的把握。比如各种传播途径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切断”的措施,对各种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也有针对性的设计,再比如为了解决每年频繁地引种进楼房的风险采用闭锁繁育模式,进而在楼房猪场内部配套了育种楼层,等等,楼房猪场的生物安全程度肯定是大幅提高了的。
楼房猪场为了保证日常运营中生物安全可靠度,也为了提高运营效率,普遍会采用较严格的批次化生产模式,这样生产经营就会比较顺畅。被迫采用批次化生产模式之后,带来了管理的简化,用工的节省,出栏批量的稳定等等好处。相对而言,传统猪场虽然也有搞批次化生产的,但往往调理顺了没有多久,又会乱套,不像楼房养猪有那么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并不是坏事。
敢于建楼房猪场的决策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猪场要达到集约化的效果,也需要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为了保证猪场的运行更加平稳,就需要减少人为失误;所以从多个方面来看,楼房猪场都有追求设备更加自动化,控制更加智能化的倾向。虽然普通平层猪场也在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但其动力显然不如楼房猪场的足。
谈及自动化和智能化,总有两个担心,一是造价高,二是对人才要求高,现有猪场员工玩不转智能化的东西。笔者反复举例来说明这些是不用担心的,这里再重复一遍,命名为“马路”的路,原本是跑马车的,但现在的马路上全部是汽车,汽车不是比马车要贵得多吗?为什么马车没了,汽车多了?还有,当汽车多了的时候,出现过缺司机的情况吗?科技进步有个过程,是渐变不是突变,不用过于担心。
基于当前可商用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已经能够做到生产过程高度的自动化,对母猪的管理从传统的群体化转型为个体化精准管理,省人、省时、省钱、高效。如同汽车取代马车一样,不跟上行业技术进步的猪场,必将落后并被淘汰。
占地面积大幅减少,这是大家都懂的特点,就不多说。
因为建设的是楼房,往往设计寿命都比普通平层要长,使用年限久,分摊成本也不高到哪里去。
被楼房养猪模式所逼的环保技术升级,节水饲养技术、减排技术、除臭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都有新的方案和应用,这对行业也是一件好事。
楼房猪场可能存在的问题目前众说纷纭,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楼房猪场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关注,并寻求出解决方案或替代方案。
楼房养猪的土建成本偏高,对配套的现代机械设备要求更高(升降机等),前期一次性投资成本过高[4]。猪场固定资产投资比传统猪场高20%~30%,且运用较多智能化技术和配套设备,总体投资是传统猪场的两倍[5]。
不止折旧费高,升降机电费也多[4]。
楼房猪场发生重大传染病时容易互相感染;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容易加大,增加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6];过多使用化学消毒剂将会严重影响粪污处理[7]。其建筑结构复杂、饲养密度大,……疾病控制比较困难[8]。
目前,大多数的已建的养猪楼房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简单的平面单层模式叠加;人、猪、物料进出系统共用混乱,易出现交叉感染;猪群养殖密度大,舍内空气环境脏乱,猪群易感染呼吸道类疾病;粪污以及病死猪处理系统不配套;舍内未配备空气除臭系统,高楼猪场的臭味传播更远,易引发环保纠纷等[4]。猪舍给空气带来的污染不仅会影响猪舍内外的空气质量,同时还会影响猪只的繁殖、生长和发育,并将会对养殖人员与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9]。
楼房养猪对技术配套要求更高,应采用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10]。
我国楼房多层立体猪场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养殖流程等方面尚无国家或行业标准可遵循。标准化设计、结构和建筑材料配置、多环节施工、预决算规范化处理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建成的猪场在养殖过程中也可能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5]。高层楼房养猪涉及消防安全和电梯工程审批,从建筑工程施工方面,尚无国家或行业标准遵循。这样一来,标准化设计、结构和建筑材料配置、多环节施工、预决算规范化处理等衔接和处理都带来一些不确定性[11]。
政府虽然允许养殖设施建设多层建筑,但多层建筑养殖在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如何办理用地许可手续,在不同地区操作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难题[5]。
传统的养猪生产建设活动多为地上或平面模式,平房养猪退出之后,土地比较容易复垦和变更用途,楼房养猪退出之后,土地复垦以及用途变更面临较大障碍[5]。
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以什么样的认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有一类问题是政策类的,比如用地审批、建筑高度、建设标准、复垦等问题,看到这类问题笔者想到了两件事:一是以前人们买自行车是要去乡政府打钢印、挂车牌、领车证的,不知道现在买自行车是不是还要这么搞。二是有次讨论到楼房猪场事项,有位同行说搞楼房养猪违法,笔者大吃一惊,他说国家有“载畜量”法规,楼房养猪肯定超标。幸好现场有主管畜牧业的领导说,载畜量是管草原的。
有一类问题要分辨出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比如“生产费用高”,是真的吗?再比如“建筑成本高”一定是个问题吗?笔者又要拿汽车和马车来说事了。
还有一些问题,要从相关性来看待,比如因为楼房比平层更怕生物安全事故,所以设计得更安全,不仅避免群死群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猪养得更好,打针灌药更少,猪的生长发育更顺,生产效率更高,造肉成本更低。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总之有问题是好事,我们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楼房猪场就又进步了一小步。
楼房猪场到底行不行,行业还有争议,所以妄谈楼房猪场的未来,似乎不合时宜。但基于已有的楼房猪场实践和当前科学技术的水平,粗浅地做一些估计。
第一,楼房猪场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估计3年后新增产能中超过一半是楼房猪场,这主要是因为规模养猪企业可能会倾向楼房猪场;
第二,楼房猪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猪场”(几乎无人,生产线上只有传统猪场20%左右的人数)将会出现;
第三,楼房猪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具备领先优势,养猪从群体管理模式进入个体精准管理模式,猪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PSY突破30头,造肉成本低于全行业4元/kg的日子为时不远就会到来;
第四,政府对楼房猪场可能出台明确的政策和发展规划;
第五,基于楼房养猪的大产能、稳定性、高效率,类似扬翔“料、养、宰、商”一体化模式的“造肉工厂”也将会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