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 黄海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多元、丰富的呈现形式。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合作探究等功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历史学习的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助推学生历史学习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笔者在本文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试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整合。
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秉持“大观念”。所谓“大观念”,是指“历史知识背后的概念,是一种组织的上层组织者”。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深刻指出:“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以观察为起点,以观念作为终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促进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思考、探究,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
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2中的《罗斯福新政》时,笔者站在教材整体的视角进行考量后发现,必修2中专题性的内容大多是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综合体,而“罗斯福新政”却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进行阐述的。因而,罗斯福新政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有很重要的昭示、启迪作用。因此,研究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就显得尤有意义和价值。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政策可以概括为“3R”,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在教学中,笔者借助网络,向前向后进行脉络梳理,将研究的视野向前拓展到16世纪,向后拓展到20世纪90年代,构建了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丰富的素材,借助微视频,让学生对新政实施历史有了整体把握,扩大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深度辨析新政内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样,学生不仅把握了新政的内容、举措,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新政的意图,认识到新政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主问题”又称为“核心问题”等,它对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主问题”,一方面赋予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空,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主问题”,让“主问题”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以“大问题”为抓手研究“大问题”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从网络上下载资料,进行深度解读、佐证等。
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辛亥革命》时,笔者提出问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辛亥革命有怎样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充分发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潜质,激发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创造性。基于问题的历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学会深度分析问题,进而成功解决问题。正是通过问题,教师成功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课程化建构,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课堂组织方式。
所谓“低结构”,是指教师要为学生自主、灵动、合作的学习预留充足空间,而不是采用高结构的那种密不透风的安排、设计。“低结构”实践秉持的正是大观念统领,运用的策略、方法就是主问题激发。因而,“低结构”教学兼具“认识论”的理论意义与“方法论”的实践意义。
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3中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阐述中国梦的场景,然后将镜头定格在“师夷长技”“维新变法”上。低结构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怎样步步深入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如何?维新思想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维新变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何意义?由此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背景,中体西用的内涵,维新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等。在教学中,笔者还开辟了云平台,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资料,借助微信群、QQ群等进行深度研讨。基于云平台,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访问,用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样的低结构教学,延伸、拓展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自主化、自由化、个性化。
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具有过去性和唯一性。借助具有声、色、光、影特质的信息技术,可以再现历史,重建历史学习现场、情境。这样的历史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