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士奇
遇见李建亭那天,大概是去年西安最冷的一天,路上行人裹得严严实实,步履匆匆。李建亭穿着蓝色羽绒服,脸庞已冻得发红,可他一来到建国门外的秦腔自乐班,表情就松了下来,既没有匆匆赶路的急迫,也不见对严寒天气的畏惧。
李建亭七十岁,从露出帽檐的头发看,已经花白了一半。他身后背着一个硕大的胡琴口袋,到了公园先小心翼翼地将口袋放下来,里面放着两把胡琴。李建亭怜爱地轻轻摩挲琴弦,拿出其中一把,在秦腔自乐班两位老大爷中间坐下来,侧耳听了听他们合奏的曲子,很快就跟着拉起来,如同一滴水,瞬间融入河流之中。
天气实在太冷了,一起合奏的老人终于忍不住严寒的折磨,比往常提前了半小时,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笛子”走了,“扬琴”走了,今天的演奏无法为继,李建亭也站起身收拾胡琴,不过,他下一个目的地并不是回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破旧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四五个秦腔自乐班的活动时间,很快锁定了下一站——兴庆宫公园。
在李建亭那个珍贵的旧笔记本上,非常精细地记下了每周不同时间,哪个公园、哪个广场会有秦腔自乐班的演出,他像是一个陀螺,飞快地赶场,就是为了在几个秦腔自乐班之间无缝衔接。李建亭有时业务格外繁忙,忙得忘记吃饭,回家被老伴揪住,又要挨一场批评。
不过,老伴的批评也仅仅是温柔的嗔怪,家里所有人其实都有几分宠着李建亭,偶尔犯错,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地选择宽容。家人之所以这样,是因和十几年前相比,李建亭的状态已经好了很多,让家人非常满意了。
李建亭退休前是粮食系统的职工,从小就有些文艺细胞,工作之余喜欢下象棋,吹笛子,拉二胡,还偶尔像模像样地练练毛笔字,虽然收入一般,但因为有这些爱好支撑着,人的精气神特别好,走到哪里腰板都挺得直直的,不说话时脸都带了三分笑。上世纪90年代末,单位优化组合,还未到退休年龄的李建亭下岗,一时间无所事事,让他的精神负担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心脏还出了问题,不得不进医院动手术。
手术之后,李建亭仿若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他开始自我调整,又将过去的爱好捡了起来。他发现大病初愈的自己,最爱的还是胡琴,于是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胡琴之上。后来除了看看孙子、吃饭和睡觉之外,他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玩胡琴,纵使睡着了也模模糊糊在唱谱,孩子凑过去听,只是听不懂老爸到底唱的是啥。
随着李建亭对胡琴的热情不断高涨,家里高中低音二胡,加上板胡,已经十二把了。他开始觉得一个人拉不过瘾,孩子们受了他几十年的音乐熏陶,至今也欣赏不了他的音乐才华,还会说出“老爸拉琴像杀鸡”一样的话,于是,李建亭只能寻找志同道合的秦腔自乐班。
这些秦腔自乐班,大部分都是退休老人组成的,他们热爱乐器,如今时间充裕,正好一起抱团演奏。李建亭花了不少时间,摸清了各个自乐班的演奏节奏,他为自己制订了严格计划,每天赶几个场,都记在小本上,一丝不苟地执行。
人老了,背着沉重的琴袋走远路、挤公交,常常累得气喘吁吁。家人心疼他,劝他不用赶那么多场,可是李建亭态度很坚决,他的宝贝小本子,就是他的闹钟,他郑重其事地赶场,比打卡上班还积极。在漫长的奔波和劳累之中,他享受到了热爱的美好。拉起胡琴的他,脸上皱纹一根根伸展,深深陶醉在音乐之中,快乐得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