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贡献

2021-12-02 02:51李景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命理论发展

□李景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与政治学院,北京10087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其根本经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了理论创新,推动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这些理论成果,已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和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理论成果,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就要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深刻领悟和全面把握其革命性、科学性、指导性,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贡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但由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我们党在建立初期曾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由于十月革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机械照搬的问题。教条主义倾向和机械照搬问题,导致党在路线和方针政策制定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使中国革命遭受挫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并将其凝练成毛泽东思想。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257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并发展与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理论,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主张革命的具体形式要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变化。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再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把革命推向农村,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因此,城市武装起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经典范式。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学习乃至照搬十月革命的模式,忽视了本国国情与俄国国情的差别,导致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早期也不例外。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都未取得胜利,更没有坚持下来、站稳脚跟。毛泽东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改变发动城市武装起义的方针,把革命的重点转移到农村。他强调: “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党同农民战争的密切关系即是党同农民的关系。”[2]605毛泽东积极践行这一方针,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认为, “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 ,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2]635。以中国工人阶级为代表的革命力量较弱,城市武装起义很难取得成功,即使暂时取得胜利,也难以长期坚持。贫苦农民受压迫剥削最厉害,革命性最强,同工人阶级一起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基础,而农村的反革命势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农村革命能够率先发动、首先成功。农村的斗争极其残酷,必须坚持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革命必须在农村建立并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根据地是革命力量生存发展的基地和大后方,也是各种物力、人力和财力的可靠保障。根据地可以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工农民主政权建设充分结合起来。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1]12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胜利的道路。

(二)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又不是机械照搬其现成结论,而是将其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上,明确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问题[1]246。1939年和1940年之交,毛泽东接连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党的理论和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指出: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2]64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重要的创新,是把整个中国革命划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又把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重要特征,并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推进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是,它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坚持由共产党领导。

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共和国,它在政治上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在经济上也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2]67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必须紧密衔接,不允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2]650。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社会各阶级的基本状况,以及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与联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基本纲领、发展前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武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丰富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趋于成熟”[1]247。

(三)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建设,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做出了卓越贡献。1929年,红四军古田会议决议就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指导军队和党的建设,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随着红军长征的完成和抗日战争进行,党的影响日益扩大,党员人数快速增加。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党的建设任务十分迫切。为此,党利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时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开展整风运动。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 “共产党人” 发刊词》提出,党的建设总目标、总任务是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602。他强调,党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必须按照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来建设党。他把党的建设看作一项 “伟大的工程” ,突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是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的。

1941年以后,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和讲演,推动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整风既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又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建设的系统工程。整顿党的作风的重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作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防止重犯 “左” 、右倾错误;大力提倡 “实事求是” 的原则和调查研究之风,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整风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以治病救人。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的讲话和发表的文章,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和理论。党的七大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七大强调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广泛发扬党内民主。他说: “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2]529同时,他又要求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他说: “(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2]528毛泽东上述思想,为全面、系统、从严加强党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丰富和发展统一战线理论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2]606。从根本上说,统一战线是关系到党正确处理同各阶级关系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胜利的问题。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各阶级基本状况决定的。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其统治手段残酷,而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团结进步力量。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状况和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他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积极性,是革命力量之一,另一方面又具有软弱性;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农民 “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 “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无产阶级是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和领导力量, “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2]638-645。通过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说, “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2]645。

建立统一战线,是党的基本方针。但是,随着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调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革命的敌人。但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开明士绅,具有抗日的积极性,我们党就积极吸收他们参加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他们一起抗日,同时,我们把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这样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调动了中小地主的抗日积极性。

毛泽东强调,建立统一战线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要坚持革命原则,坚持以斗争求团结,不能无原则妥协退让。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疯狂反共,也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并对此警惕性不高、反击不力,从而导致失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们同国民党建成抗日统一战线,但始终坚持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打退了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最终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维护了全国团结抗日的局面。

(五)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是世人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毛泽东正面回答了这些问题,为新生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武装。他强调,共产党关于社会制度的主张分为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 “在现在,新民主主义,在将来,社会主义,这是有机构成的两部分,而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2]686。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3],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从国体上看,它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要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4]。从政体上看,不必照搬苏联实行苏维埃制度。 “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2]677。这就意味着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级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和创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党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理论日益完善:在政权组成形式上,我们坚持单一制,不搞联邦制;在民族关系上,我们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各政党关系上,我们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相关理论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立的同时,我们也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个体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学苏联那样仅简单进行国有化,而是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又保持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种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

(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及时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5]1-2。后来,我们党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工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我们没有经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提出学习苏联是有必要的,但是苏联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况且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这样,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独立的探索。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和深刻思考,于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论证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央和地方、中国和外国等十个方面的关系,为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强调,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5]23-24。他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5]24。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473。历史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我国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党从理论上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经过充分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会后讲话稿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名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基本矛盾,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5]213-215。文章首次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创造性地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文章要求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和 “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式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理论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卓越贡献。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第一个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486。

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毛泽东始终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进行科学分析,以指导党和国家的工作。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加剧,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1974年他在同非洲朋友谈话时提出,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5]441。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从宏观和大战略视角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毛泽东调整了国际战略方针,积极推动中美两国改善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也使中国与西方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国际大环境得到改善。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国际大战略的调整,是中国外交思想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宝贵财富。

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改革,起自东欧一些国家,后经苏联,虽形成潮流和声势,但几经起伏,终于失败,并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中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晚,但厚积薄发,后来居上,不但取得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奇迹,而且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推动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11-12。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贡献。其中包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开放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对外开放理论。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 “左” 的错误干扰,我们党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存在误解,以为很快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于是产生了 “急于过渡” “穷过渡” 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明确界定和系统阐述。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7]。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8]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我们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动力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是由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的 “左” 的错误引起的,有些问题是由我们曾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所导致的。归根结底是我们很长时期以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导致我们脱离生产力发展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革命,脱离经济发展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结果,经济发展效率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彰显。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 “文革” 灾难,致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结束了极左路线,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提出了新的认识。邓小平是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优势的高度来理解和阐释社会主义本质的。他指出: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9]63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总体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不完全适应。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 “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 “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事业的权力”[10]322。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建立在这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就是要激发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作风,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我们充分认识到,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调整的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我们认识到, “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1]。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阻碍其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怎样,我们还缺乏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社会,相关论述并不多。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工商业的全部国有制和农村全盘集体化。这种过分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像苏联那样单一,手工业、小商业中还保留一些个体经济、私人经济。但总体上还是学苏联,工商业实行国有制,农业和手工业实行集体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也不可避免存在和苏联一样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没有变,但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增强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农村土地实行 “三权分置” 。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农民依法依规承包土地,可以直接经营承包地,也可以转给其他人,包括种粮大户、专业公司经营,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合作社,进行集体生产和经营。这一方针政策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集体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到个体工商户、私人企业在吸收就业人口、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补充国营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政策上允许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发展,在法律上给予其合法地位。最初,我们仅仅把个体和私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指出,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23-24。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实行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6]25。这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其权力过分集中,方式比较僵化,指令性计划占主导地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中国虽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但总体上还是实行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感到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最初,我们坚持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0]236。1985年,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7年,他再一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与此相适应,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373。这就破除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确定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此为中心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它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原则,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并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第五,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认真总结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出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邓小平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等文章和同一时期党的决议、文件,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针政策。改革的前提是认识到问题所在和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到,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0]327。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党的十七大提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懈的奋斗目标” , “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要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要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28。我们反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要保证社会稳定、制度安全。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绝不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第六,提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团结和带领全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创新,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完整地提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他指出, “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2]。他强调,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持久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了思想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建设理论。

第七,提出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片面追求GDP和发展速度、为快速发展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和透支资源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均衡发展,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决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3]。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八,提出对外开放的理论。苏联建立后,世界上就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两种国家的并存。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敌视、遏制、封锁的政策,造成二者的相互隔绝。列宁本来主张苏联实行对外开放,但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付诸实践。因此,苏联长期处于被封锁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互助关系,也同一些较为中立的西方国家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同中国建交,中国实际上也是在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建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我们要全面进行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改革与开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引领改革。改革开放冲破了闭关锁国的被动局面,使中国同世界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对外开放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国家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针政策,中国实际上就无法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说: “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0]236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积极引进海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创建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认识: “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利用。”[8]2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特区越办越好,浦东等自由贸易区和对外开放的各种试验区方兴未艾。

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我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周边地区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互利合作,并推动同发达国家的相互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我国强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发挥在各种国际组织和各种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做负责任的大国。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4]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提出新发展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加强党的领导的理论、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第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 “一国两制” 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严治党。基本方略是党治国理政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党的方针政策的高度概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基本方略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的鲜明品格,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15]。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它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具有指导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对发展阶段判断失误,由此产生 “急于过渡” “穷过渡” 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6]。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将在长期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基础上,完成从初级阶段到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新发展阶段,将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同时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新发展阶段,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第三,丰富和发展加强党的领导理论。习近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使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逐步强起来。事实证明,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为人民谋幸福。只有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实行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治国理政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同时,党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要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搞好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第四,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理政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紧紧依靠人民。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以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强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享共建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2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根本的奋斗目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民生明显改善。但是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生的改善,必须正确认识和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20。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是物质生活需要。这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要增速、增量,而且要求经济发展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率。其次是民主、法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这要求我们要推动全面发展,努力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但我们的发展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像东部地区那样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与农村、乡镇的发展也不平衡。农村、乡镇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像城市那样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同人民的需要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民生活需要的增长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就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进行了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7]。党的十九大的论断,与上述论断一脉相承。可以看出,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方面,党的三次论断是高度一致的,而在促进发展方面,党的十九大的新论断更加精准,更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新论断对于我们凝聚共识、明确方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论断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具有全局性、实践性、创新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第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和政府治理体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要 “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8]。

第七,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从狭义上看,传统的安全观只涉及国家间的军事、情报等问题。随着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泛滥,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国家安全形成新的严峻挑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所谓民主人权问题,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经贸制裁,遏制中国的发展。对此,我们积极应对,不断加强国家安全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总体国家安全理论。 “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家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项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19]。为了贯彻执行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和部署,构建大安全格局,不断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坚持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打击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决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第八,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4]37-38。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各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我们又尊重各国人民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强加于人。我们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但如何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让中国外交和对外战略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和价值观念,还缺乏科学的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战略。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恰恰解决了这道难题。这一理论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融入到中国外交和对外战略之中,使之占领意识形态的至高点,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同时,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有利于扩大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主张的影响,使世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对话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革命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中国的出行革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粉红革命
教师发展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