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孩子心灵成长的绿荫
——谈小学语文课程的美育渗透

2021-12-02 00:44王淑红甘肃庆阳市环县思源实验学校
教书育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心灵想象

王淑红(甘肃庆阳市环县思源实验学校)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审美教育是基于人心灵层面的教育,是指通过艺术的手段让人认识美,并让这种美持久的作用于人的心灵,进而激发人的仁善之心,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故美与善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美即善,善即美。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基于对艺术的认识,审美教育也不仅仅只发生在艺术的课堂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渗透审美教育,让孩子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在美的世界中去涵养心灵、涵养健康人格。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有助于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方法,有助于开阔小学语文的学科视域,进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提供一种新的教育范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多面性,既需要来自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心灵感悟,还需要文学艺术的感发与熏陶。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在《语文审美教育12讲》一书的扉页寄语中写道:“审美的语文课堂才、思、情、趣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之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镌刻下终生难忘的芬芳记忆。”有审美教育内涵的语文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艺术借鉴,激发孩子的审美意识,为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注入营养,为他们的心灵成长提供一片绿荫。

一、语文课要有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和发达,要想方设法激活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于无限而丰富的想象中去感受美的辽阔浩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贫瘠了,特别是在视觉艺术极为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被弱化。当人一旦失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对未来无法生发出美好的想象时,他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索然无味,也许他的感官会钝化、会麻木,这样的孩子会自然排斥审美,在他的认知视域中,一切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这也许是近些年青少年抑郁自杀的罪魁祸首。当孩子不再对未来充满期望和想象时,就意味着生命的委顿凋零。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固然方便快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呈现出大容量的东西,精美的图片与媒体艺术会让孩子们惊艳,会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人们却忽略了媒体艺术的内在危害性,当师生们都沉浸在直观的视觉艺术中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弱化,走马观花观看完精美的课件或者视频时,他们的内心是空荡荡的,他们的精神也是虚空的,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想象力被钝化扼杀。

如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影视剧中的那个孙悟空已经将其的形象定格了,说起孙悟空,孩子们就会自觉无意识地想起舞着金箍棒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被固化了。其实,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孙悟空的形象,而这一千种孙悟空的艺术形象需要丰富的想象来完成。当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失去了想象力,就如同鸟儿在天空中失去了羽翼,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审美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理性使用多媒体艺术教学,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审美教育贯穿并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要“目中有人”

著名语文教师熊芳芳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目中无人”:一是作为人的学生。教师眼里的学生不是“人”,而只是容器,是自己谋求生存甚至成就事业的工具。二是文本中的“人”。教师眼里的文本,只有修辞、文字、技巧、道理;对于文本中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乃至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教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歪曲误读。三是作为人的教师。教师没把自己当“人”看,而是把自己当作了应试教育的工具、肢解文本的机器;作为一个“人”,面对有生命的文本却几乎完全没有属于“人”的感情。西方人文主义学者认为:审美首先就是对人自身的赞叹。莎士比亚为此呐喊:“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语文课也要尝试从“人”去布局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语文课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是具有喜怒哀乐和个人情感的人,而非“圣人”。当前的语文课,动辄站在道德高端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横加指责,不顾一切倡导不符合学生心理层次“牺牲自我”或“奉献精神”,实际上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伪圣化”。学生作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倾向,“不论看到什么题目,学生都要和爱国、勤俭、孝敬、坚强、善良、感动等词汇挂钩,总会在作文的关键部位表明自己的站位,站在道德高地,力求将作文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就表明我们的语文课没有做到“目中有人”,而是做到了目中只有“圣人”。

语文课程教学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独特的育人优势,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意识,最终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一点亟待引起思考和重视。特别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只有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才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个人发展中走得更远。

三、语文课要有感情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作为自己精神发育的支撑。如果没有了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学生的一切发展和成长都无从谈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文本内容分析乃至阅读兴趣的培养,都需要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当孩子有了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他就会在文本分析中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就会有恻隐之心,内心良善的种子就会被唤醒。

如,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孩子们可能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他们可能无法想象到饥饿的滋味,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唤醒点拨,多角度的去拓展延伸。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经历谈起,或者从身边那些苦难的弱势者谈起,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人在痛苦与悲惨遭遇中的生命真相,让他们深切地体味到不幸之于苦难者的心灵创伤。当孩子内心滋生出对不幸者的同情时,他的恻隐之心就会被唤醒,而这种恻隐之心是滋育和丰富孩子情感的内在力量。一个孩子具有了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洞察和体味生活中的不幸,他在未来的成长中就会关爱他人,关爱弱小。当孩子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意识和情怀时,他不但会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他内心美善的种子会发芽,美善这棵参天大树就会在他的心灵中茁壮成长。

四、语文课要感受“美”

语文教师要学会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子、审美意象,教会学生认知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学生一旦在语文课堂上具有了审美意识,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研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要学会去研究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做文章。

如,一堂简单的识字课教学,可以带领学去发现汉字的美,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个汉字美在何处,也许学生会茫然无绪,这时就要教师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从字形、字音、字义方面去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这样汉字就被赋予了生命形态。同样的教学内容,换一种教学方法,就会有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带着审美的意识出发,他们会有丰富的感知与发现,他们所生成的课堂语言就会清秀灵动,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内在生命意识就会主动打开,他们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个汉字的内在生命状态,当汉字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交融碰撞后就会生发出丰盈充沛的美。孩子们会在一种自觉无意识状态下完成自我生命的审美构建。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热爱语文课。故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努力拓展学生的精神维度、精神空间,让学生在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感知文学的精神律动,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筑牢精神的底基。

猜你喜欢
语文课心灵想象
快乐的想象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上做游戏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