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21世纪初豫剧舞台艺术崛起历程

2021-12-02 00:50郭克俭
美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豫剧剧目

郭克俭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寻求突破口(2000~2003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戏剧舞台艺术在历经古装戏复苏的短暂时光后,便遭遇了传统文艺环境的恶化、市场的滑坡,而经济转型的挑战,以及不断推进的所谓文艺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出现极端行为和“极左”做法,更是使戏剧从业者人心浮动、队伍涣散、生产停滞,包括豫剧在内的中国民族传统戏剧艺术迅疾跌入谷底。(1)据统计,1980年全国有剧团3523个,1992年减少到2766个,1980年剧团人员有约24万人,到1992年减少到约16万人,均减少三分之一。豫剧凭靠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艺术家们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驱动下,在振兴豫剧之路上勇挑重担、不懈努力奋斗,在剧目创作生产、市场经营开拓和作品全国获奖等方面无不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但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豫剧在“文华奖”(2)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1991年设立每年一届,1998年改为两年一届,2004年起与“中国艺术节奖”合并,三年一届。评比中接连获得新剧目奖、表演奖,于“五个一工程”(3)中宣部于1992年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评选中屡屡入选“一部好戏剧作品奖”,但“河南目前在全国所处的这个位置,我认为也有不足,首先是没有获得过大奖。没有得过大奖的省都有压力,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和河南都是这样的”[2]。因此,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改变落后现状,尽快扭转河南戏剧“无大奖”窘况成为河南文化大省建设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以豫剧为主阵地的戏剧创作被提升到事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繁荣戏剧创作成为文化艺术事业中重中之重的工作。继1997年10月举办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之后,1998年4月28日至29日在郑州召开“全省艺术创作会议”,除传达全国艺术创作会议精神外,还重点部署了河南省艺术创作工作,强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务必将文艺创作生产作为年度头等重要工作来抓。

基于这种背水一战的形势,自许下“夺大奖”宏愿时限后(4)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1999年度工作总结中就有“为获得文华大奖而奋斗”的专题内容。参见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局编:《河南文化文物年鉴》2000卷(内部资料),第272页。,1999年初,河南省文化厅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豫剧创演水平。通过召开创作会、座谈会更新观念、提高技巧,通过举办编导研训班(5)开办99’河南编剧、导演研修班,100余人参加学习;河南省第二期编导培训班,精心挑选20余名编导在北京进行为期一个月学习、观摩和研讨。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通过制定《河南省艺术创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动剧团创作演出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剧本论证会(全年16次)、“优秀剧本征集”(征得90余部)发现优秀新作。狠抓重点剧目生产,对基础好、潜力大的剧本和剧目,特制工作计划,凝聚八方人才,加大资金投入,集体智慧攻关,精心加工打磨,全面提高艺术水准。经过多方努力,初见成效,1999年9月,《老子·儿子·弦子》(6)王明山编剧,耿玉卿作曲,张海龙饰赵铁贤,马刚良饰周金妹,刘杰饰芳芳。荣获中宣部主办的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次年4月获“文华新剧目奖”,11月再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被河南省文化厅列为一号重点剧目的是《香魂女》,该剧改编自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豫籍青年作家周大新创作发表于1990年,由河南本土青年剧作家姚金成执笔。故事讲述两代农村妇女不幸的婚姻和悲剧命运,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豫剧剧本初稿完成于1999年10月底,12月4日剧本经过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研讨论证;唱腔设计和音乐编配交由朱超伦、耿玉卿、李仲党、安之语、汤其河、赵国安等河南省著名戏曲音乐家集体完成。闻名全国的现代戏红旗团河南豫剧三团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舞台呈现的任务。为了给豫剧舞台表演注入新理念,加快现代化转型,彻底改变“粗、土、浅、俗”既往印象,特聘请本土话剧和晚会导演李利宏执导;剧中主要演员面向全省公开选拔,最后确定女主角香嫂由汪荃珍饰演,儿媳环环由杨红霞饰演,孟祥礼饰实忠,陈清华饰丈夫二东,陈利珉饰儿子墩子,张月婷饰刘婶。

2000年9月28日,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六朝古都江苏南京隆重开幕,这一届艺术节首次引入竞争机制,设立艺术评奖。作为迈向新世纪、跨入新千年的艺术盛会,62台优秀入围评奖节目在主、分会场五地持续演出半个月。经过80余场的舞台演出检验并反复加工修改完善(其中大幅度修改3次,小改10余次)的现代豫剧《香魂女》于10月3日向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南京进发。8日的第二场演出,《香魂女》以其深邃诗化的思想内容、恢宏空灵的空间营造和写意唯美的艺术表现征服了现场观众,赢得评委们的盛赞,一举夺得艺术节最高奖——“中国艺术节大奖”,标志着豫剧艺术创作和生产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继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后,《香魂女》接连获得第十四届曹禺戏剧奖剧本奖(2001年9月,该奖系河南省历年来剧本获得的最高奖项)、全国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10月)。《香魂女》的成功突围,不仅为河南戏剧人争得了荣誉,更为重要的是为河南戏剧创作乃至全国的豫剧发展提供了艺术观念指导和表演美学支撑。

2003年度征集剧本共106个,获优秀剧本奖31部。《铡刀下的红梅》《村官李天成》等重点剧目经过精心打磨、加工提高,推向全国。前者获得第九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者则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申报上取得新突破,获重点基金扶持。该年度的一个堪称大手笔的是“河南戏剧走出去战略”,河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联合长安大戏院在京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进京演出剧目最为集中、数量最多、规模声势最大的“2003长安·河南戏曲节”,精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11台剧目,从4月5日至24日共演出18场。这11台剧目题材广泛、体裁丰富、风格多样,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年轻有为,充分展示中原戏曲艺术创作的雄厚实力以及新一代河南戏曲演员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三周的京城汇演,开启豫剧的都市化、现代化进程,其中大型移植古装豫剧《程婴救孤》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现场观众泪流满面,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种种迹象无不预示着豫剧艺术创作和表演新跨越、新辉煌的到来!

豫剧舞台艺术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演员的二度创作呈现。虽然当代戏曲舞台已由“角儿中心”向“导演中心”转变,但演员的重要性还是无可替代的。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豫剧演员的成长令人欣喜,共有来自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五省的8位豫剧演员喜得“梅花奖”:2000年第十七届金不换(河南省鹤壁市金不换豫剧团),2001年第十八届燕玲(江苏省梆子剧团)、苗文华(河北邯郸东风剧团),2002年第十九届汪荃珍(河南省豫剧三团)、张晓东(安徽省宿州市华夏酒业艺术团),2003年第二十届王红丽(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贾文龙(河南省豫剧三团)、李新花(山东省济宁市豫剧团)。综观这一时期全国豫剧演员“梅花奖”得主,凸显三个特点:一是获奖的省份大大增多,河南省之外获奖人数占据半壁江山,表明豫剧在全国发展较为均衡;二是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成为第一个摘得二度梅的豫剧演员,名角带名团,不仅为豫剧演员树立了标杆,更为全国民营戏曲剧团争得了荣誉;三是三位不同行当男演员勇夺“梅花”,喜人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一个讯息,豫剧男演员正悄然之中崛起,豫剧演员“阴盛阳衰”现象已经得到较大改观。

二、吹响集结号(2004~2011年)

豫剧在21世纪迎来了两个具有根本性、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机遇。一是自昆曲入选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稳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保护工程。通过颁布“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确认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非遗”保护的四级体系,对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的文化遗产,给予适时抢救和活态保护。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大省,河南省政府率先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对包括豫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认知,迅速提高了全民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另一个是河南省委规划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战略发展目标,“文化繁荣”作为中原崛起五大目标之一被提升到精神文明引领的新高度,为河南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熔铸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建设“文化河南”、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实力强省的崭新跨越,不仅成为中原崛起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为文化河南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扬和复兴以豫剧为龙头的优秀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成为当务之急。

奥苏泊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而如果已知的知识技能对学习的新知识技能产生干扰,起消极阻碍的影响,称为负迁移。因此,教师应重视负迁移带来的消极效应,尤其是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更需要克服定式思维,通过辨析、纠错等活动突出新知识的内涵、特征和规律,提升学习效率。

2004年开年,豫剧大师常香玉在郑州因病去世,巨星陨落,万民悲痛。7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举行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追授仪式。河南省文化系统以豫剧大师常香玉被国务院命名为“人民艺术家”为契机,广泛开展向常香玉学习的活动。学习她爱国爱党、心系人民的崇高精神,学习她“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艺术境界,学习她德艺双馨、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全省文艺工作者化悲痛为动力,相继创作生产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特别是在豫剧精品工程生产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004年9月10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9月18日、19日两天,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豫西调传人李树建领衔主演的大型古装豫剧《程婴救孤》(7)编剧陈涌泉,作曲赵国安、李宏权,导演黄在敏、张平。亮相艺术节舞台,凝练深刻的主题、扣人心弦的内容、精湛娴熟的技艺、精彩完美的舞台呈现倾倒了现场观众,征服了艺术节评委,一举夺得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一届文华奖评比“文华大奖”(8)“中国艺术节”是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主办,各省、市、自治区承办的国家最高级别综合性艺术盛会,创办于1987年,初始两年后三年举办一届;“文华奖”是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设“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单项奖”三类奖项,创办于1991年,初始一年后两年评奖一次;2004年始将第十一届文华奖与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两奖合一,固定为三年一届,增加奖项含金量。第一名。主演李树建饰演程婴、郑慧娟饰演彩凤,编剧陈涌泉,导演黄在敏和张平,舞美薛殿杰、白少杰等分别获得各类别的文华单项奖。该剧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功地刻画了一位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坚忍顽强的艺术形象,由此折射出人性光辉和民族气节。二度创作新颖别致,既提炼升华主题又增加听觉视觉冲击力,既遵循中国传统戏曲美学原则又大胆借鉴现代艺术语汇锐意创新,实现传统戏曲现代化、古典名剧的地方化和艺术精神民族化,将专家叫好与观众叫座相统一,真正成为既能参赛获奖又能商业巡演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豫剧亦有新的收获。省豫剧三团新编大型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精品提名剧目”,成为国家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以来河南省舞台艺术和中国豫剧的首次入选,同时作为两部选演的地方现代戏之一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进京展演。2005年春,《村官李天成》剧组应邀参加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浩然正气应天地”为主题的优秀舞台剧目展演,从3月18日开始在上海市各地连续演出了21场,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腔、动人的歌唱、丰满的人物形象、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剧中的“吃亏歌”已然成为共产党员的正气与奋进的赞歌。21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出盛况空前。

为满足广大上海干部群众强烈的观赏需求,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专门选取位于市中心静安区的“艺海剧院”,举行“豫剧现代戏精品剧目展演”,《朝阳沟》《香魂女》《村官李天成》三剧轮番上演。上海新闻媒体以极大的热情连续跟踪采访、宣传报道,演员、观众和媒体多向度互动,好评如潮;《香魂女》《村官李天成》是能够赢得观众的精品佳作,将河南现代戏创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取“艺术的海洋、海纳百川”之意命名的“艺海剧院”,真真切切地在大都市上海掀起了一场来自中原的“现代戏风暴”和“豫剧热”。

为了进一步总结现代戏创作经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上海戏剧》编辑部在艺海剧院举行“河南省豫剧三团现代豫剧表演艺术研讨会”,包括著名越剧大师袁雪芬在内的上海戏剧界名家悉数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赞扬河南豫剧三团表演艺术家在豫剧现代戏创作与表演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甚至将豫剧现代戏创作提升到中原崛起的高度加以论述,认为此次展演充分展现了豫剧创作的新风貌,戏剧大省河南的戏剧创作正走出滞后于全国的状态,在现代戏创作等领域重新崛起,显示出强有力的后劲,定将在中原崛起中起到先锋典范作用。[3]“豫剧现代戏精品剧目展演”的大获成功,为豫剧争得了尊严、赢得了荣誉,标志着河南现代戏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豫剧三团的艺术家们率先为豫剧现代化转型、城市化进程迈开了坚实的脚步。

作为中原崛起之“文化河南”建设重要工程,长期为豫剧戏剧人所诟病的表演场所陈旧简陋问题有了重大突破,总占地面积10公顷、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专业演出场所——河南省艺术中心于2003年12月12日破土动工,该工程总投资约为9.26亿元人民币,由加拿大著名国际设计大师卡洛斯·奥特设计,位于郑东新区CBD核心区,包括大剧院、音乐厅、小剧场、美术馆和艺术馆共五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设计师将河南大地出土的、冠绝全国的陶埙(约6500年)、石排箫(约2500年)和舞阳贾湖骨笛(约7800—9000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抽象的造型、现代的材料赋予具有厚重历史感的乐器文物极为鲜明的时代气息。走进现代化建筑群,仿佛听到古老乐器天籁般的鸣响,感到中华母亲河黄河脉搏的跳动,上下五千年中原文化正焕发出走向未来的新鲜活力,成为省会郑州的新地标。

乘着“中原崛起”的东风,当“文华大奖”的门槛被成功跨越,豫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势头便一发而不可收;李树建、汪荃珍、王惠、李金枝、王红丽、贾文龙等一批拥有出色的表演艺术才华、具有剧团和剧种发展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勇敢地担负起重振豫剧昔日雄风的历史重担。豫剧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百倍的信心,开启了向全国舞台表演艺术峰巅攀登的征程;豫剧舞台表演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蓬勃向上之势,吹响了走出河南、进发全国、奔向世界的集结号,相继创编排演了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村官李天成》《王屋山上的女人》《兰考往事——焦裕禄》和新编历史剧《清风亭上》《大明贤后》《苏武牧羊》《曹公外传》等一批舞台精品新剧目。至2011年,两部剧目喜获“文华大奖”,6人次获得“文华表演奖”,4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4次赢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07年11月,在湖北省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豫剧一团新编豫剧《常香玉》参加演出再获“文华大奖”,王惠(饰演老年常香玉)、李金枝(饰演青年和中年常香玉)、李斌(饰演陈宪章)分获“文华表演奖”,导演李利宏,编剧韩枫、杨林和李利宏,舞美罗江涛分获“文华单项奖”。

2010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颁发了第十三届文华奖,河南省越调团《老子》(申凤梅主演,李利宏导演)从65台参赛剧(节)目中胜出,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文华奖“文华大奖”十佳剧目奖。河南省豫剧三团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新编历史轻喜剧《大明贤后》(9)编剧刘桂成,导演陈贻道,作曲赵国安,章兰饰马秀英,付成勇饰朱元璋。双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章兰(《大明贤后》饰马秀英)、李树建获“文华表演奖”,贾文龙(饰李天成)获优秀表演奖,姚金成、张芳、韩尔德获“文华剧作奖”,张平、李雁获“文华导演奖”,赵国安获“文华音乐创作奖”。

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更是捷报频传。李树建主演的《程婴救孤》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10)2007年又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戏曲类第一名,实现了国家级大奖三连冠。;王红丽主演的《铡刀下的红梅》(11)该剧2001年开始排练,宋西庭编剧,余笑予导演,王豫生作曲,柯仲奇舞美。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李树建主演的《清风亭上》(12)编剧李学庭,作曲赵国安、李宏权,总导演卢昂,导演芦珊、张怀奇。荣获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汪荃珍主演的《香魂女》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王惠、李金枝联袂主演的《常香玉》获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

2004年以后七年时间,豫剧演员更是“摘‘梅’采‘兰’”,收获满满。来自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10位演员荣登“梅花奖”光荣榜:2004年第21届杨红霞(河南省豫剧三团),2007年第23届王惠(河南王惠艺术工作室)、田敏(河南省豫剧二团)、刘晓燕(河南省平顶山市豫剧团),2009年第24届章兰(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陈新琴(河南省商丘市豫剧团)、徐俊霞(河南豫剧一团)、郭英丽(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2011年第25届李树建(河南省豫剧二团)、楚淑珍(平顶山市豫剧团),其中李树建、章兰喜获“二度梅”,李树建成为第一位获得“二度梅”的男演员,这位“豫西调靠山吼”的传人,凭借着“忠孝义”三部新作的成功创演,以出色的演唱和戏剧人物塑造,当之无愧地赢得了“二度梅”,同时通过高超的唱功为豫西调生行唱腔和男性演员演唱正名。另外,在上海“白玉兰奖”评选中,这些年来也有重要收获,贾文龙(2005年第十五届)、李树建(2006年第十六届)、汪荃珍(2006年第十六届)和张宝英(2010年第二十届)四位演员分别获得了上海“白玉兰奖”的“主角奖”,成为除上海戏曲之外的地方戏曲获奖大户。

豫剧发展之所以“风景独好”,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2010年7月2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到省文联和省直文艺院团调研,深入了解剧目创作、表演演出、排练场地条件等情况以及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详细询问工资待遇、津贴补助等生活实际问题,对豫剧唱腔艺术给予高度评价:“河南的豫剧唱腔慷慨激昂,令人振奋,一句台词,一个唱段,都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豫剧是河南一张璀璨的文化名片,流派纷呈,名家荟萃,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盛赞豫剧表演艺术家为豫剧发展始终坚守、默默奉献、永不言弃的精神。河南省内一些企业也纷纷捐款支持豫剧发展,河南宇通集团、天瑞集团分别向省文联、省直及相关院团捐赠3000万元,用于精品剧目创作,宇通集团另向省直8个文艺院团捐赠8辆大客车,以为他们送戏下乡演出之用[4],河南豫剧一、二、三团便分别一次性得到600万元和一辆大客车的友好捐赠。

长期困扰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艺术生产经费有了保障、表演场所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河南戏剧人以百倍的热情、千分的努力,在艺术生产的大道上奋力奔跑冲刺,成就豫剧新世纪黄金十年。“全国戏剧看河南,河南戏剧数豫剧”,停办了14年之久的“中国豫剧节”呼之欲出,2011年9月17日在现代化的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隆重开幕,15部参赛剧目和5台展演剧目共演出32场。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艺术发展论坛”暨第八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与豫剧发展论坛为豫剧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此次豫剧节盛况空前、好戏连台,来自河北、陕西、湖北、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山东、江苏、四川、安徽和台湾等12个省、区豫剧团从四面八方齐聚豫剧“娘家”,与河南本土豫剧人共襄盛会;各路豫梆名家新星挥洒激情,尽展绝技,流派纷呈,高潮迭起,精妙冠绝,唱响郑州,充分彰显21世纪豫剧表演艺术的靓丽景观和无穷魅力。

在9月28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台湾豫剧艺术创始人张岫云(13)现场颁奖词:七十年前,她就闪亮在戏剧星空。命运之神托付她天女散花般的使命,她把中州豫剧之花撒向缅甸,撒向越南,撒向祖国宝岛台湾。在她的呵护下,豫剧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蔚为大观。“台湾豫剧皇后”出现了,她是太后。、中国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马金凤(14)现场颁奖词如下:昵称“剧坛寿星”,美誉“洛阳牡丹”。她因豫剧而年轻,豫剧因她而璀璨。她拥有四代观众,她寄托着“五大名旦”的历史挂牵。“马派”艺术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挂帅,她演绎着九十登台的梨园神话。她是不老仙。获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演员李树建、贾文龙、苗文华、史茹、刘翠花、王海玲、李皖秦、刘昌东、周桦、李继梅、加喜梅、凌燕获优秀表演奖;演员李永利、黄启刚、许照峰、包桂花、黄河、任桂花、王海升、蒿红伟获表演奖;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郑州市豫剧院《斗笠县令》、河南省豫剧三团《兰考往事——焦裕禄》获剧目一等奖,台湾豫剧团新编现代戏《美人尖》获特别荣誉奖。

此次豫剧节是在“文化河南”战略指导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河南豫剧在21世纪十年重振雄风并全面崛起取得新的辉煌的重要时刻举办的盛会,其覆盖面积之大、参演剧目之多、演员阵容之强、艺术质量之高、学术水准之精、社会参与之广,与上届不可同日而语,真正体现了“豫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是中国豫剧艺术发展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空前盛会。

三、结语

常言道:三十而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的一代豫剧人,经过三十余年演唱实践和舞台历练,特别是21世纪十多年“精品剧目”的生产、加工、打磨和运作,以李树建、汪荃珍、王惠、贾文龙、李金枝、王红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戏曲演员,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由稚嫩青涩进而成长成熟;在比学赶帮、你追我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中,各自先后推出多部体裁各异、具有国家最高水准的个人代表作品,既能在国家级重大赛事评奖中赢得专家们的广泛赞誉,更能在全国城市、县城、乡镇巡演中得到观众如潮般的一致好评,真正跨入舞台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们与王海玲(台湾)、周桦(甘肃)等一起,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豫剧艺术一代领军的翘楚,成功地接住了“六大名旦”等老一辈豫剧表演艺术大师传下的接力棒。

同样非常出色的章兰(山东)、燕凌(江苏)、苗文华(河北)、郭英丽(河北)、李新花(山东)、李继梅(山西)、加喜梅(湖北)以及河南本土的孟祥礼、金不换、柏青、魏俊英、丁建英、杨红霞、刘昌东、盛红林、江团结、任三印、范静等,都有不同凡响的表演才华和歌唱才能,成为中国豫剧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他们承上启下、星月交辉,构成当代中国豫剧舞台表演艺术群体性的人才优势,共同书写戏曲人生的精彩,创造了中国豫剧舞台表演艺术21世纪的黄金十年。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豫剧剧目
舞台艺术中演出监督的重要性分析
舞台剧目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试论舞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优秀剧目进校园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