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 赵威
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指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达成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目的。它的内涵在于两方面,一是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了解学生必不可少的途径,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积极的、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小学学校和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行动做出改变,促成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起步阶段,认知和思维都不完善,心理素质也不稳定。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颇多,比如对学习感到焦虑、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情绪脆弱、意志力薄弱、独立性较差等。虽然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良好,但这部分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加强关注、科学指导,让学生迈入正常的、健康的成长轨道。体育是一项传统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它更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养,才能顺利开展其他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的身心素质都得以强化,从而为未来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这几方面:
首先,体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学生多数时间居于课堂之外,学习和活动空间广阔,对自然环境接触面更广,在接受身体锻炼的同时心理情感上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
其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可以舒缓身体、放松紧张的神经、调节学习压力、不受拘束地展现自我,消除因为学习带来的不良情绪。而体育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反应,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并学习他人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对控制自身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在和谐的集体关系中保持平稳、愉悦的心态。
最后,体育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理解公平竞争的内涵;懂得遵守比赛规则,其责任感、归属感得以塑造;对于比赛输赢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客观的认识,提高自己抗打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立足于已有的教学资源,整合体育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结合一些案例素材让学生内心受到启发和鼓舞,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外化于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例如,在小学体育二年级内容“体育健康基础常识和室内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了解一些室内游戏活动的玩法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一些拓展和延伸。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其理论认知,比如结合学生上学、放学路上需注意安全的经历来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导入常见标志如禁止喧哗”“禁止吸烟”“禁止攀爬”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领会公共规则的意义;对学生强调规律生活的方法,如早起早睡、适量饮水、多吃蔬菜,适量饮食等,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依托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一些有关“生命”“自我”“理想”等主题的内容,为学生播放一些科普类、励志类纪录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思考生命;为学生讲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等生理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主动投入体育锻炼中。此外,多样的体育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适当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中。如为学生播放一些知名体育竞赛,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员们激昂的情绪,感受他们张扬、充满活力的气质和风貌,看到运动对个人身心的深刻影响,学生将因此受到感染和驱动。
体育实践活动是教学的核心,它增加了体育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强化其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和活动场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征,对常规化的运动项目练习进行改编设计,调整练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参与动机。
例如,在“走跑跳”单元的练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走跑跳的正确姿势和动作,可以通过多种游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三人合作跑”。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示范走跑交替的动作要领,并提示学生动作变化的技巧,还要强调安全和卫生,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只有教师教学工作落实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教学内容吸收消化,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愉快的心理体验。再比如在“攀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了多种攀爬动作后,可以组织“比一比谁爬得稳”的游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赢得比赛的学生或者小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比赛输了的学生教师也要肯定其努力和态度,告知学生比赛输了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在比赛中学生所展现的拼搏精神,鼓励其在后续的比赛活动中继续争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必然要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有所把握,加强师生互动,疏导学生心理也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内容。有的小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说出来,这些问题在日积月累中就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绪,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
体育活动为学生宣泄情绪提供了平台,比如有的人在感到压力、烦闷时,会选择跑步、篮球这类运动来分散注意力。运动中大脑和身体将得到放松,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消极的情绪自然被抛诸脑后。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定时锻炼的习惯。在课后生活中,体育教师也可以多和学生交流学习以外的内容,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话题,多对学生表示爱护和关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信任教师,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夯实情感基础。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其中一环,必然承载着科学育人的责任,小学体育教师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普及一定的心理知识;落实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展现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助力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事业中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成长,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