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卫
中交三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高速公路桥梁基础是桥梁建筑重要的承力结构,起到承载桥梁自身重力荷载和通过桥梁的车流荷载的作用,并将桥梁与自身荷载传递给地基,因此,桥梁基础工程质量之间关系到桥梁工程整体质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组成复杂,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等地,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成为桥梁基础工程施工的重难点。
对于高速公路桥梁溶洞桩基施工中的溶洞处理,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水文、溶洞分布特点,综合考虑桩径、钻孔深度等,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对处于地形陡峭、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溶洞相对简单的公路桥梁桩基,可选择人工挖孔或钻孔灌注桩;对于地下水丰富、溶洞复杂的桥梁桩基,选用冲击钻孔灌注桩进行处理;对于溶洞埋深较浅的大型溶洞,上部可选用人工挖孔桩,待处理完溶洞段护壁后,下部采用冲击钻成孔灌注桩。有些项目涉及中小溶洞,主要为干溶洞、渗水溶洞,以流塑状填充物为主;有些项目中同时有小型、中型和大型溶洞,同一桩基存在多层溶洞,并存在地下暗河、流沙,部分溶洞与河床、泉眼连通,处理相对复杂;有些项目中主要以大型溶洞为主,地下水相对丰富,溶洞一般与地表水塘、河流连通,施工处理困难[1]。
①为保证孔壁周围挤压能力,避免钻孔施作过程中,因钻进范围内坚硬岩体影响钻进施作,造成“卡钻”现象,钻孔施作动能应控制在2.5t·m2-5.0t·m2左右。②因岩溶地貌发育情况、地质条件、岩溶分布、容积等差异,为保证冲孔施作顺利进行,避免坍孔、塌方等风险,应根据施工现场溶洞分布、地质条件等,合理制定钻孔施工方案,严格控制钻孔流程。③加强施工场地地质勘测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施工场地溶洞大小、分布、联通和洞内填充情况,并根据施工场地岩溶地貌地质勘察资料,合理编定施工方案。④为避免坍孔、溶洞塌方等风险发生,钻孔至溶洞顶板1m左右位置时,应合理调整冲孔参数,尽量采取高频小冲程作业方式进行冲孔施作,缓慢匀速通过溶洞。⑤为避免溶洞塌方风险,若内部无填充,必须立即注浆,维持水头差;同时,应合理增加泥浆中的黏土比重,以合理增加其容重指标,使注浆稠度保持在25s-30s左右。⑥施工现场应提前准备足够的黏土片石,保证填筑施工的正常进行,通过高频小冲程作业方式,反复冲击,在洞壁周围形成密实的泥浆护壁,达到封闭和阻塞通道的目的,同时显著降低塌方发生风险。⑦钻头提出后,应立即将黏土片石填料填入洞内,为保证填充密实性,填充面应稍高于溶洞顶面;待洞内水头稳定,继续进行冲孔施作,压实填料。⑧若采用黏土片石填料难以完全密封溶洞漏点,应加填适量水泥,提高填充封闭效果。
施工前,要认真熟悉图纸和地质勘查(以下简称“地勘”)报告,现场调查地形、地质和水文情况,逐桩核实地勘钻孔情况及溶洞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进一步分析判别溶洞的分布情况,为施工工艺选择、施工方案确定、应急处理提供依据。若地勘钻孔较少,或在开始实施过程中发现溶洞分布与图纸差异较大,则必须补勘,进一步探明桩位溶洞分布情况。为保证桩底承载力,确保公路桥梁桩基安全,减少成孔后的桩底溶洞钻探,在地勘时,钻孔深度必须大于桩底以下5m,确保不小于5m的持力层。对于单层或多层中小型干溶洞、渗水溶洞、填充物为黏土的部分填充溶洞,可利用地质钻孔后,注入砂浆进行预处理;对于流塑状填充物溶洞,可注入水泥、干石灰或其他化学固结胶凝材料进行预处理。
对于半桩溶洞、中小型干溶洞,开挖出一定作业面后,可根据溶洞走向制定处理方案;斜向下溶洞可先填充至护壁位置,再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或浆砌片石护壁,护壁厚度需根据溶洞埋深来计算,确保桩基灌注过程中护壁不坍塌。对于全桩身溶洞或大型溶洞,为保证施工安全,挖孔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绳,防止塌孔坠落或护壁坍塌伤害;溶洞上方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上下节护壁间采用竖向钢筋进行连接;在溶洞上方3~4节护壁,辅助打入钢筋锚杆,防止护壁坠落等安全措施,确保安全后再进行溶洞处理。溶洞处理中,要根据溶洞规模和分布,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或浆砌片石护壁,护壁厚度要满足受力要求。对于渗水溶洞和有填充物的溶洞,要先进行抽水处理,清除填充物,再按干溶洞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流塑性填充物,可加入水泥、干石灰或其他固化剂胶凝材料进行固结处理。对于漏水溶洞(连通溶洞),在挖至溶洞后,灌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对桩身进行固结处理[2]。
对于完好的小型溶洞,可不进行处理,在混凝土灌注时一起灌满;对于连通溶洞或串珠溶洞,采用全钢护筒跟进,钢护筒厚度要满足稳定性要求,接缝要焊接牢固,确保不漏浆;钻孔钻至溶洞位置时,泥浆下渗或全部遗漏,此时可从溶洞口进行填充,固结后再进行施钻,或直接补充浆液,通过泥浆将溶洞填满,在溶洞位置钻进时,需不断补充片石进行找平,防止钻孔倾斜;对于大型溶洞或连通溶洞,在钻至溶洞时,泥浆已全部渗流,此时直接将护筒跟进至溶洞底部,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必要时人工找平,确保溶洞位置的护筒垂直稳定、不偏位[3]。
特殊溶洞主要指有地下暗河、流沙、泥浆等的溶洞。施工中遇到该类型溶洞时,若在地勘阶段探明,则在设计时应考虑避让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若在设计时未探明,则表明该类地下暗河水流量一般不大,地下流水量较小,泥浆量不大。对于特殊溶洞的处理,一般采取避让措施,不要进行封堵,特殊情况下,可对溶洞暗河部位采用片石填充,混凝土灌注后,增加群桩和承台,通过综合受力解决。例如,在岩溶桩基治理过程中,一根桩基设计长度为45m,上部为7层串珠溶洞,地勘在31m以下显示无溶洞,但在实际施工中,在38m位置发现暗河并有少量流沙,有一个斜向下溶洞层,采用12m钢筋和测绳下探,均未探到底部,初步判断该暗河应为下方出水口的水源;施工中通过片石填充至22m,再增加两根桩基和承台进行处理。桩基成孔后,务必进行桩底溶洞探明,确保桩底大于5m范围内无溶洞;在混凝土灌注时,要严格做好灌注记录,在浇筑至溶洞位置时,要控制灌注速度,不要过快,否则容易导致护壁坍塌,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某大型桥梁项目,全跨2761m,基础采用柱形实体墩和钻孔灌注桩,桩径有1m和1.25m两种,桩长在6m-47m之间。地质勘测报告显示,施工场地为典型的岩溶地质,溶洞占比约为40%,其中全空洞占比约70%。
对中小型空洞溶洞和大型局部填充溶洞,若水流渗透动力较小,宜选择黏土片石抛填法处治。结合施工现场溶洞规模,合理确定抛填处治循环次数,在保证作业溶洞填充密实性的基础上,降低工艺方案施工成本。
对大中型溶洞,以及分布范围广泛且相互联通的溶洞群,若单独采用黏土片石填筑法处理,填充和冲孔施作易扰动溶洞洞壁,增加塌方风险,引发施工安全隐患;若单独采用钢制护壁筒处治法,则施工设备要求更高,增加施工成本,工艺方案经济性较差,且护筒壁振动施工易造成洞壁开裂;结合以往工程实践和所查文献资料,拟定采用“抛填筑壁法+钢制护壁筒”联合处治方案。
(1)抛填筑壁法。黏土片石抛填处治法工艺简单,工程经济性较高,但施工连续性较差,处治效果不易把握,且易引发坍孔风险;为提高提升溶洞处治效果,增加作业溶洞填充密实性,应根据溶洞规模、现场工况等因素,合理增加填充冲孔施工次数;因该工艺方案下,采用的粘土片石填料为硬塑性材料,流动渗透能力有限,及时经多次循环施工,也难以完全充实溶洞,易在作业溶洞上部留下通道;在后期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向通道填充,导致混凝土用量超量,同时造成填筑结构自重增加。
(2)钢护筒跟进法。本工程施工场地岩溶地质条件复杂,联通溶洞分布广泛,护壁筒下推施作过程中,钻头遇洞壁凸起块石,易撞击护筒,导致护筒弯折变形,影响成桩质量,降低灌注桩承载能力;因联通溶洞分布广泛,且空洞溶洞占比较多,在施工荷载作用下,极易造成大范围溶洞塌方,导致护壁筒屈曲破坏。
(3)钢护筒跟进和抛填结合法。根据本工程溶洞规模和分布特点,结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采用“黏土片石抛填+钢制护壁筒”联合的处治方案,处治效果优良,经济性良好,效率较高,技术要点如下:施作钢护筒前,先使用黏土片石法,循环抛填2-3次,减少塌方风险;为减少护筒弯折风险,应提前采用钻机冲击岩体;为提高联通溶洞处治效果,可适当混填水泥,同步下沉钢护筒,及时切断渗水通道。
此次施工实践,分析了不同岩溶地质条件下的溶洞治理方案,结论如下:①对中小型空洞溶洞和大型局部填充溶洞,宜选择黏土片石抛填法处治;对大中型溶洞和分布范围广泛且相互联通的溶洞群,宜采用“抛填筑壁法+钢制护壁筒”联合处治方案;②应根据施工现场溶洞大小、分布、联通和填充情况,合理制定施工方案,避免造成坍孔、溶洞坍塌等风险;③工后检测显示,所有抽检桩基础质量优良,均达到了I类标准桩,完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表明施工方案技术可行性良好。
总而言之,溶洞地区公路桥梁桩基处理需要根据溶洞规模、填充状态、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文等情况,基于溶洞类型和特征,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确保溶洞桩基结构安全可靠,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