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健,臧育松,孙都光
(马鞍山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工程咨询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打造产业集群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市实际,对产业集群发展做以下研究。
马鞍山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截至去年底,全市GDP达2186.9亿元,三次产业比为4.5∶47.8∶47.7;拥有36个工业大类行业,初步形成“1+3+N”的产业集群体系,其中拥有1000亿级产业集群1个、300亿级产业集群1个、100-300亿级产业集群6个,总营收近3000亿元。
一是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在全省占比7.6%、居第5位;其中,合肥、芜湖分别是我市的2.7、1.6倍。合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1个、芜湖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3个;我市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8个,除钢铁产业外,其他产业规模体量均不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其中战新产业占规上营收34.6%,较全省低5.7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86户,只有芜湖一半、合肥1/6,高新产业占规上增加值39.3%,较全省低4.5个百分点。
三是龙头企业不够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114家、居全省第7位,低于合肥(2045家)和芜湖(1791家);其中大型企业16家,远低于合肥(70家)和芜湖(43家)。大型企业超百亿企业只有宝武马钢1家,扣除该因素影响,大型企业平均营收24.94亿元,仅为合肥、芜湖的40%左右。
四是产业集聚不够强。多数产业链条短、链条不全,甚至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如钢铁产业以基础材料和中间品为主,下游高端装备用精品钢、特种钢等部件加工环节缺失;轨交装备产品集中在零部件、配套部件,缺乏整车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数控机床缺乏数字技术支持,向高端领域延伸不足;电子信息板块各自独立、相对低端,向上游制造设计和下游应用发展不足。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我市产业发展诸多机遇叠加;特别是习总书记亲临我市考察,赋予我市打造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的新发展定位,为我市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政治机遇、政策机遇;加之近年我市“双招双引”势头强劲,成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全市产业集群迎来了发展爆发期。
从外部看,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一是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纳入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考量,如全国近300家钢铁企业和6.2亿吨粗钢产能实施了最严苛的环保改造。二是通过产能、技术、采购、销售协作,打造优势产能联合体。中国宝武集团2020年超1亿吨。三是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鼓励新建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四是产能、能耗管控更加严格。这些总体对规模钢企发展有利。从自身看,一是我市钢铁产业自身实力较强,规模达千亿,拥有马钢本部、长钢、合肥、瓦顿四大生产基地,长材、板带、轮轴三大系列产品优势明显;但市场拓展相对薄弱。二是2019年与宝武战略重组,智能和绿色管理、成本控制、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宝武马钢计划投资350亿元,打造优特钢生产基地,构建“1+8”产业体系,其中营收目标突破2000亿元。从矩阵看,位于左下区域,在外部环境有利和自身实力提升下,矩阵位置向左上位移,着力重点是提档升级、拓展增量市场(表1)。
表1 马鞍山市部分重点产业通用矩阵
结合市“十四五”规划,借助矩阵分析,全市“十四五”时期产业集群:一是数量增加,预计新增千亿、百亿产业集群5个,总数提升至13个;二是体量扩大,新增2000亿级1个、新增500-100亿级2个、新增100-500亿级2个,形成1个2000亿、3个500-1000亿、9个100-500亿的梯次推进格局,营收突破6000亿元;三是质量提高,钢铁、高端装备等传统强项提档升级,新能源及汽车、智能家电、生物经济、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表2)。具体分析如下:
表2 马鞍山市“十三五”、“十四五”产业集群
从外部看,一是符合绿色低碳趋势和国家资源安全保障要求。二是在能源双控和碳成本压力下,调整升级势在必行。如国家提出到2025年废钢比达30%(目前为20%)。三是我国钢铁积蓄量突破百亿吨,供给潜能巨大。从自身看,我市城市矿产(再生资源)产业综合实力较强;但受限平台和弱盈利。2020年,欧冶链金在我市注册成立,面向全球金属再生资源端和客户端,全面承接中国宝武“网络钢厂”战略,规划5年内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营收超1000亿元,提供了有力产业支撑。从矩阵看,位于左中较高位置,着力重点一是依托中国宝武品牌和产业聚合优势,构建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和交易平台,打造产业龙头;二是推动回收、拆解、加工、配送、利用全过程一体化运作,提升盈利能力;三是加强行业沟通,引领标准制定体系。
从外部看,政策持续发力,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均提出高端装备发展战略,发展环境有利。从自身看,产业基础较好。但部分领域缺乏竞争性龙头企业带动,存在过度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低质量竞争和创新积累困难。近年市里引进宝武、中铁、中联、音飞等一批国内领军企业,有效疏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改变了自身不利因素。从矩阵看,位于左中有利位置,着力重点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激发集群学习效应,促进种群裂变式扩张。
从外部看,新能源及汽车产业是当下政策发力重点,中汽协预测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大幅增长40%以上。如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省政府专题会提出“十四五”末全省营收突破1万亿元。从自身看,我市新能源及汽车产业实力并不强。但在全市上下努力下,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扭转不利局面。一是锂电取得重大突破,国轩、天能、蜂巢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入驻,宁德时代在谈。二是吉利重组华菱星马,拉长延伸全产业链。三是中钢、汉马、晨马等布局氢能产业,矿院碳气凝胶产业化及储氢技术预期突破,长江船舶、重载专汽为氢能运用提供很好的重载场景。从矩阵看,位于右上位置,在政策发展机遇和重大项目重组推动下,矩阵位置向前位移,着力重点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服务产业集聚,并着眼未来于沿江布局氢能产业园区,在储氢、生物制氢、重载运用等方面作重点研究。
从外部看,一是属消费升级产业,具备需求导向和政策支持优势。二是向智能、物联、家电生态升级,产品生命周期仍处较快上升通道。如2020 年全球智能家电市场规模达215.2亿美元、增速26.8%。从自身看,一是随着奥克斯、月兔、格力等项目实施,向快车道迈进,其中当涂获批智能家电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二是总体规模依然偏小。从矩阵看,位于左上位置,属于投资发展、快速扩张板块,着力重点是依托重大项目,迅速扩大产业绝对规模。
3.6.1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从外部看,一是属“快消”产业,利润率高且稳定,是产业效益现金奶牛。二是稳定增长,全国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约7%。三是营销模式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零售、电商、微商到现在网红直播异军突起,以及未来更高层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大数据定制等模式营销。从自身看,一是已建成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二是近几年虽稳定发展,但增速放缓。三是受销售半径约束,某些产能有再转移冲动。四是本地配套能力略有不足。从矩阵看,位于左上位置,属于投资发展、快速扩张板块,着力重点一是提升对朝阳产业认识,稳定投资、稳定项目,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二是抓配套、抓服务,尽可能把产能释放在本地;三是积极助力企业适应新营销模式所带来的市场变化。
3.6.2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从外部看,一是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要求2026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二是宝武、中建材对瑞泰等一批国内耐材企业战略重组,加速追赶世界耐材领先龙头。这两方面产业成长空间较大。从自身看,一是传统建材具备一定实力;但新型建材发展不足、增速不快,宝能、华旺等项目可有效改变产业短板情况。二是宝武、中建材、以瑞泰马钢为龙头扩能扩产,规划三年营收过百,为我市耐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从矩阵看,位于左上位置,具备快速发展条件,着力重点是扩张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3.6.3 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从外部看,从外部看,化工产业是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很多高科技产业的依托,政策总体稳中有调、稳中有进。从自身看,一是我市有和县、当涂、慈湖三大化工板块,农药、焦化、钛白粉、水泥添加剂等领域实力相对较强。二是我市化工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三是上下游产业链还不完善。从矩阵看,位于左中位置,着力重点是选择重点投资发展,腾笼换鸟、倒逼提升,如引进东爵有机硅重组星诺化工等;以智能化、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园区及上下游产业链改造。
从外部看,一是需求层面全社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供需阶段性紧张。二是供给层面延续“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趋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长。从自身看,一是大唐、皖能电厂发电受影响相对较小;远期万能达四台300MW机组受限可能性增大。二是清洁能源项目积极发展,如光伏、垃圾焚烧发电等;大唐扩能、万能达上大压小等项目上马周期拉长、难度加大。总体预测“十四五”我市发电产业有紧有松,保持小幅增长。
3.8.1 生物经济产业集群。从外部看,愈来愈多的国家预判将由生物经济推动四次产业革命。一是生物经济发表论文数量已大幅领先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如2019年美、印、欧盟超40%,中、日超20%,创新源头更加活跃。二是生物经济以超摩尔定律反演,如标志性事件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年成本超1亿美金,2020年低于1000美元),超过信息技术发展摩尔定律(约18个月性能翻一番,价格降一半)。生物经济发展增速超信息技术经济,占比不断走高。三是我国“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生物经济概念;我省也在铜、铁、铝、镁、硅基的基础上,最新提出生物基概念,形成“六基”提升计划。四是我国生物经济企业仍相对弱小,如对标强生、罗氏、辉瑞、雅培等国外巨头。五是生物经济领域受国外技术封锁实则较信息技术更甚。从自身看,一是近年来国内生物经济产业资源初步集聚完成,并加速外溢,我市位于长三角等生物产业集聚地,承接转移加快,如近年落户我市上海皓元、广东泰恩康等企业。二是我市涉足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食品、生物材料、生物环保等广泛领域,如国星医药中间体、利洁时医药、仙乐营养、同杰良可降解材料、生物滤料水处理等,其中当涂获批生物医药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三是我市生物经济以年均35.4%的速度高速成长,增速居全市各产业之首,平均两至三年翻一番。四是仍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不集聚、产业链不通、缺乏专业园区(对资源集聚要求高,对政策依赖性强)等不足。从矩阵看,得益于高成长性和良好获利能力,居左上高位,着力重点宜积极培育发展,扩大产业规模;组建专业园区,完善政策配套,吸引招商引资等。
3.8.2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从外部看,一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呈多点开花、集聚发展态势。如2020年全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28.8万亿元,“十三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3.3%。二是我省“芯屏器合”、“大智移云”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已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2020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增长28.5%,今年上半年增长45.5%。从自身看,一是临近南京、合肥重要增长极,是配套产能的重要落户地。二是我市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板块,如中游封装测试、下游通信应用等,近五年营收翻倍增长,发展势头强劲。三是本土企业在上游集成电路光刻工艺掩膜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四是总体看产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从矩阵看,位于中上位置,着力重点是壮大产业基础、加强产业集聚、提升协作能力,并以细分领域为突破口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3.8.3 绿色智能铸造产业集群。从外部看,铸造产业以结构调整和绿色智能转型为主,行业集中度趋高,高端产能提升,替代进口。从自身看,具备一定基础,其中含山县入选安徽省2020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从矩阵看,该集群位于中部区别对待区域,着力重点是加速产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
3.8.4 造纸产业集群。暂未规划大的项目,在区域消费量级增长的带动下,包装、加工等产能稳步增长,预测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
3.9.1 新材料产业。一是我市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如安工大材料专业、矿院、宝武马钢等。二是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如碳纤维轧辊对钢铁轧辊的替代使用。三是碳气凝胶、玻璃微珠、超重材料、碳纤维、镁铝汽车轻量化合金、耐磨耐蚀合金、金属表面修复、非金属材料表面覆膜等一些高端领领域产业化。“十四五”预测新材料产业爆发成长,同时带动、发展新的产业,着力重点一是整合应用市场,用市场换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的突破发展;二是整合科研力量,集合、协同各种前沿材料及学科的教育、培训、研发直至完成中试为目标,加强先进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打造新材料制造的城市品牌。
3.9.2 节能环保产业。一是我市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水、大气治理、固废利用及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和服务领域实力较强。二是欣创、同兴、华骐等一批企业上市,实力增强。“十四五”预测快速成长,着力重点是丰富产业门类,培育产业龙头,推动产业供需关系连结和采购本地化,打造城市产业品牌。
一是目标要再聚焦。全面梳理论证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逐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思路和支撑举措,把目标任务分解到载体、项目,细化到每年、每月,确保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
二是政策要再聚焦。坚持扶优扶强、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产业集群的不同阶段和特点,逐一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设立基金、人才引进、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等,举全市之力引导生产要素集聚。
三是精力要再聚焦。落实群长制、链长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分产业集群项目库,分年度梳理续建、新开工、竣工及前期四大类项目。健全分级分类综合调度推进机制,每月通报、捆绑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