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勤
摘要:双胎妊娠是一种正常的妊娠现象,与单胎妊娠相比其发生率较低,但是更易引发一系列相关并发症,会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与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双胎妊娠孕妇,临床上应尽早对其进行有效诊断和监测,从而能够尽可能早的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近些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前超声检查开始广泛应用于双胎妊娠的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产前超声检查在双胎妊娠类型诊断中的应用、并发症诊断中的效果以及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超声检查;双胎妊娠;并发症;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107-2306(2021)0910--01
双胎妊娠是指在一次妊娠中由单个或两个独立的卵子受精后发育而成的两个胎儿,并且会分别发育为单卵双胎和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的双卵双胎。而单卵双胎以受精卵分化时间的差异为依据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其次是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最后是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双胎妊娠是一种正常的妊娠现象,并非病态表现,但是在临床上其仍然属于高危妊娠。李晓菲等[1]出双胎妊娠会使围生期孕妇及胎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大幅提高,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前置胎盘、产前产后出血、胎儿畸形等,严重时甚至导致孕妇及胎儿死亡。秦薇等[2-3]的调查研究显示家族遗传、孕妇年龄以及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等因素与双胎妊娠的发生密切相关,近些年来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提高以及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双胎妊娠发生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双胎妊娠并发症,产科医师越来越重视产前超声检查在双胎妊娠孕妇中的应用,这对确保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产前超声检查在双胎妊娠诊断中的应用
龚梦等[4]指出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对孕妇绒毛膜性加以确定从而妊娠类型:(1)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潘静等[5]指出对于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妊娠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孕妇宫腔内有2个胎儿及羊膜,但是只能检测到1个胎盘,且连接2个胎儿的胎盘及分隔膜通常为“T”字形。对于该妊娠类型的孕妇应在确诊绒毛膜性之后一直到孕26周定期对其进行超声诊断检测,每周至少1次。孕26周之后,可适当降低超声检查频率,根据孕妇实际情况每2-4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即可;(2)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王小妮等[6]指出对于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妊娠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2个胎儿及胎盘回声,对于该妊娠类型孕妇在确诊绒毛膜性之后应在孕18-24周、孕28-32周以及产前定期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等指出正常情况下,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宫腔内有2个胎儿及羊膜,但是只有1个胎盘,且连接2个胎儿的胎盘及分隔膜通常为“A”字形,即“双胎峰征”;(3)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王岚等[7]指出对于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妊娠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宫腔内胎儿的数量为2个,但是只能发现1个羊膜囊及胎盘回声,对于该妊娠类型孕妇在确诊绒毛膜性之后应同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类型一样至孕26周定期对其进行超声诊断检测,每周1次。孕26周之后根据孕妇实际情况每2-4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
2.产前超声检查在双胎妊娠并发症诊断中的效果
张兰等[8]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更容易发生胎儿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且在单绒毛膜囊双胎类型中更为常见,同时除了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单胎畸形之外,还会出现无心畸胎、双胎输血综合征的等双胎妊娠所特有的复杂性异常。与此同时,双胎妊娠还会使前置胎盘、产前产后出血等比较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增加,损害孕妇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而汪琳华等[9]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双胎妊娠孕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出85%以上的胎儿畸形病例以及出现异常体征的孕妇,可以为孕妇的产前保健提供参考和依据。另外,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结构筛查中也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临床上多于孕妇妊娠18-24周之间进行胎儿结构筛查。
王巧云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心脏畸形、脑畸形以及神经管畸形等是最为常见的结构畸形类型,与此同时双胎妊娠还可能出现3种特有的结构畸形类型:(1)胎盘吻合引发的不良血管事件所导致的畸形,通常表现为低血压等临床症状。在宫内一胎胎死后的存活胎中比较常见,小头畸形、脑积水、肾发育不良等均属于这类畸形;(2)宫内拥挤所引发的畸形,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足畸形颅不对称等;(3)中线结构畸形。蓝诗艳等[11]指出对于双胎妊娠孕妇通常无需进行重复的结构检查和评估,在对其进行一次完整的评估后,在之后的超声检查井中可不再进行完整的结构检查。
3.产前超声检查在双胎妊娠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
左喜芳等[12]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提高以及妇产科临床上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双胎妊娠发生率不断提高。双胎妊娠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孕妇的妊娠风险,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危害孕妇与胎儿身体健康,甚至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尽早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对绒毛膜性加以确定,并定期对胎儿发育情况进行同步检测,特别是通过监测已经出现临床并发症孕妇宫腔内胎儿的发育情况可以使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从而提高胎儿存活率。单卵双胎妊娠类型按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以及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其中,最为危险的双胎妊娠类型为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妊娠,孕妇妊娠过程中容易发生脐带缠绕打结等不良事件,易导致胎儿死亡。针对这种情况尽可能早的对胎儿的绒毛膜性加以确定,并对胎儿的发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可以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胎儿死亡率大幅降低。
梁宏伟等[13-14]指出双胎妊娠孕妇的胎盘会大面积覆盖宫腔,因此易引发一系列妊娠期并发症,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前置胎盘、子痫前期、产前产后大出血等。而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出现相关并发症孕妇子宫内胎儿头围、羊水状况以及大脑动脉血流等生长状态进行有效监测,同时还能够对胎儿生长的同步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从而使胎儿宫内危险预警信号能够被及时发现,进而对孕妇最佳的分娩时间以及方式加以确定,使胎儿宫内死亡率最大程度的降低,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另外,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与其他两种双胎妊娠类型相比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发育异常等并发症的风险更大;而在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类型中如果一胎发生死亡,那么孕周的长短等因素会影响幸存胎儿的预后;在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类型中如果一胎发生死亡,则有可能使另一胎儿发生脑损伤,甚至导致其死亡。通过产生超声检查可对孕妇子宫内胎儿大脑动脉血流进行有效观察,对于胎儿出现的早期缺氧情况以及生长异常现象可以及早的发现,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治疗,可使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最大程度的降低,确保胎儿的健康成长。
4.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对胎儿的生长发育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对临床上确定孕妇分娩时间和方式以及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最大程度的降低,为胎儿的健康成长以及孕妇的顺利分娩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菲, 王莉, 马玉庆,等. 超声心动图评估双胎妊娠并发症孕妇左心结构和功能的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9, 21(2):89-93.
[2]秦薇, 秦莉, 吴玮. 彩超检查UAPI、MCAPI指数在双胎妊娠胎儿发育畸形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对新生儿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 27(7):867-869.
[3]李晓菲, 姚苓, 韩吉晶,等. 双胎妊娠并发症孕妇血管阻力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纵向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 26(06):48-51+56.
[4]龚梦, 黄琴, 张露,等. 6例双绒双胎妊娠中期选择性减胎后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分析[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9, 38(5):389-392.
[5]潘静. 规范化超声检查在单绒毛膜双胎妊娠诊疗中临床价值新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 2(26):124-126.
[6]王小妮, 李春芳, 白桂芹.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及意义[J]. 贵州医药, 2019, 43(12):1895-1897.
[7]王岚, 周文正, 梅玲蔚,等. 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孕妇孕期增加体质量与围产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4(1):18-21.
[8]张兰, 刘洪莉, 甘洁,等.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合并选择性生长受限时的脑 -胎盘血流分布特征[J]. 中華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9, 28(10):874-877.
[9]汪琳华, 解左平, 金社红,等. 超声诊断双胎胎儿11-13^+6周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临床价值[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 26(1):98,126.
[10]王巧云, 李伟, 任伟.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胎儿NT检查在双胎妊娠胎儿发育畸形诊断[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 28(3):92-95.
[11]蓝诗艳, 吴丹燕. 双胎妊娠胎儿超声多普勒血流与胎儿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 27(1):57-58.
[12]左喜芳, 杜雨峰, 杨静,等. 双胎孕妇妊娠中晚期的子宫颈长度对早产的预测价值[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9, 54(5):318-323.
[13]梁宏伟, 张长春, 陈星,等. 产前超声监测羊水量不均衡双胎妊娠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 22(1):79-81.
[14]张蕴, 刘阳, 陈建平,等. 早孕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对双胎妊娠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前瞻性队列研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 023(005):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