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定位;积极有为
摘要:文章简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与使命,以南京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为例,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以期更加优质高效地助力文化惠民、利民。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0-0020-03
公共文化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各类文化机构要发挥自身功能和优势,通过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优化文化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使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真正走进大众生活[1]。
1公共圖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定位精准定位既是公共图书馆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积极履行公益为民职责的基础,也是公共图书馆顺应读者阅读习惯变化、提高阅读服务效能、激发服务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共图书馆要精准界定自身职责功能,明确发展愿景,主动肩负起发展使命。
1.1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实质上是“为谁服务”的价值认识。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存在“变”与“不变”两方面因素:首先,“不变”是前提,公共图书馆的属性、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机构,是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其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公益性服务,通过面向所有人提供平等、开放的基本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尽管在建设更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尝试将社会力量、市场资本等引入图书馆服务,但整体不改变其公益服务的基础属性[2]。其次,“变”是重点,主要是功能定位的再升级。在数字阅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从为读者提供馆藏资源升级为帮助读者发现阅读资源,通过构建公共图书馆、读者和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协同发展的全新关系,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系统化再造,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可获得性和综合利用率,从而赋予图书馆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信息传播平台等角色。
1.2服务定位
服务定位本质上是“以谁为中心”的理念认识。面对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公共图书馆需做好服务定位的“加法”与“减法”。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做细“加法”,要转变服务意识,拓宽服务范围、优化服务体验。公共图书馆应树立主动服务意识,不仅要向读者提供优质资源和优质服务,更要全方位主动引导读者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及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以改善读者阅读体验为出发点,积极推进精准供给、多元供给的服务方式,在厘清图书馆服务范围、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合理引入外部力量,为读者提供优质增量服务[3]。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做实、做严“减法”,以评估促改进,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优化服务体系,依托评估结果对现有服务项目、服务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如简化借阅程序、增加免押金借阅文献数量等,真正诠释服务精神,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1.3时代定位
时代定位的核心是尊重时代的规律认识。面对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公共图书馆要立足时代特征,做好融新与传承工作。在融新方面,公共图书馆要重视优化读者获取资源的方式,增强数据驱动服务能力,为馆藏资源的再传播和再创造提供支持;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开发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优化信息交流反馈机制,改进馆读关系;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移动图书馆App,为读者提供优质便捷的移动阅读服务,形成智慧互动交流机制,实时了解读者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以技术优势提升服务效能[4]。在传承方面,公共图书馆既负有传承文化的使命,也负有文化发展的职责,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积极收集、整理区域内有影响、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专题资源库,同时将文化传承与阅读推广、数字环境相融合,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阅读推广机制,为传承地域文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2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发展实践——以南京图书馆为例南京图书馆承担着江苏省图书馆界“龙头馆”的职责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为核心,聚焦读者多元文化需求和数字化阅读习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依托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平台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资源。
2.1明确指导方针,创新优质服务新模式
《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了设施开放、建设标准、绩效评价等明确要求,基于此,江苏省针对本省公共图书馆实际,出台了包含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社会化发展等层面的政策标准与指导要求,全面拓宽了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空间,为南京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规范指引,有效推动了其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南京图书馆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建成了全国首家省级图书馆大数据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新型服务模式,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在推动自身发挥更大价值的同时,也为其他图书馆提供了有益借鉴[5]。
2.2优化技术支持,构建智慧服务新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要求公共图书馆为大众提供全面、智慧化服务。南京图书馆以极高的敏锐力捕捉新技术,积极创新、改造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数据驱动能力,构建了成熟的智慧服务体系,如:以全省公共图书馆大数据中心为基础,牵头建设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平台、江苏公共数字文化网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满足了数字时代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以智慧技术应用优势为支撑,打破传统工作格局,应用信息技术打造“第二采编部”,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开发,全面提升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依托智慧技术打造“陶风采”“玄览论坛”“南图讲座”等优势品牌项目,简化了图书采编与借阅流程,提高了服务精准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便民、利民的服务成效。
2.3彰显社会责任,塑造多元服务新典范
南京图书馆重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通过优化藏书结构、丰富服务项目彰显社会责任,塑造了公共图书馆多元服务的时代新典范[6]。在聚焦读者需求、持续优化读者阅读体验方面,南京图书馆重视发挥省级图书馆的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读者活动、增设智能阅读设备、营造生动有趣的阅览环境等方式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和愉悦感,如:通过“馆中之馆”建设增设国学馆、馆史馆、少儿馆,充分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夯实文化民生基础,南京图书馆还开展了储备书库建设工作,目前该馆藏书量稳居国内前三,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稳固支持。同时,南京图书馆立足自身馆藏资源优势,主动承担传统文化整理及传递工作,除积极推动“江苏经籍志”“江苏文脉”等文化项目研究,参与《中华古籍总目》江苏分省卷、南图卷的整理、编撰工作外,还积极推动珍贵古籍遗产的“藏”“用”融合,依托国学馆建设,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良好空间。
3公共图书馆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为3.1聚焦诉求表达,以大众文化需求为根本
公共图书馆立足职责使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保障民生的基本服务理念,通过提高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服务供给的匹配度与衔接度,充分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首先,公共图书馆要精确发展定位,从搭建服务平台、精选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质量等途径出发,积极盘活馆藏资源,统筹志愿服务,精准对接不同读者群体的文化阅读需求,实现文化服务的最佳成效[7];其次,公共图书馆要将文化服务与文化民生相融合,以大众文化需求为基础丰富服务内容,为读者打造知识传递、经验交流与分享的良好空间;再次,公共图书馆要以读者至上理念为基础,构建主动、智能、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为读者设置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及时精准地收集读者的阅读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3.2发挥技术优势,以“互联网+”为方向
公共图书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技术优势为基础,创新服务形态,通过精准研判读者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供给效能。公共图书馆要树立智慧图书馆发展思维,将互联网技术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面融合,构建图书馆微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资源丰富、种类多元、服务灵活的数字化、智慧化服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开拓公共文化虚拟空间,丰富阅读资源形态,满足读者的数字化阅读需求,如:太原市图书馆将智慧科技与文化服务相融合,先后推出“太图飞书”、微信听书等服务,为读者提供了内容丰富、获取便捷的阅读资源[8]。
3.3推动跨界合作,以联盟协同发展为动力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跨界协作模式能够有效发挥联盟协同优势,弥补服务短板,增强薄弱环节。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内部联盟建设,通过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吸纳各图书馆力量,构建广泛覆盖、惠民利民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共享阅读资源、技术资源及人才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成效;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引入多元服务力量,构建协调统一的文化服务平台,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优势,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均等化方向发展。
3.4扩大价值链条,以文化传承、功能拓展为导向
公共图书馆要以健全优质服务项目、扩大价值为导向,积极传承优秀文化,通过延伸文化服务半径、优化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重视收集整理地域文献资源,全面拓宽文化服务内容,将公益讲座、读书节等各类活动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切实增强公共图书馆在价值引导、凝聚文化和精神推动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还要正视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标作用,通过合理融入地域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符合大众精神信仰,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冯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3):91-102.
[2]高咏先,叶华.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性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46-49.
[3]王筱雯,王天泥.公共文化服務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辽宁省图书馆新馆为例[J].图书馆,2017(4):40-43.
[4]岳立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泛在化服务:以《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实地验收打分表》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S1):105-108.
[5]金武刚.偶然vs必然: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兼论图书馆学人的贡献和崛起[J].图书馆论坛,2018(11):49-60.
[6]金银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6):100-105.
[7]史丽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视域下基层图书馆服务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2):120-122.
[8]陈忆金,曹树金.用户中心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17):60-68.
(编校:徐黎娟)
作者简介:朱华赠(1974—),南京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