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伟萍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从源头定位语文学习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多种方式、不同途径深入解读文本思想,在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中提升思维发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学生意识与文本意识相互融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精彩的阅读教学首先是教师对文本透徹的理解,教师既能跳出文本,不被作者、教参所束缚,又能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还能立足于学生发现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多元对话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使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碰撞,情感相互激发,认知相互补充,从而深化对文本的领悟,将作者对崇高的思想境界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例如,学习《好雪片片》一文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流浪老人身处逆境而不改善良的本性,执着为他人送温暖的品质,及“我”从同情老人的处境到感动于老人的善良与真诚的关怀,再到尊重老人、和老人建立起特殊的友谊,进一步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含义。再通过善良的老人和善良的作者激发学生善良的意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说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好雪”。学生有说“开学报到时师兄师姐帮忙指路、搬行李”“生病时同学照顾她”“因怕弄脏地铁座位而选择坐地板的建筑工人”……学生思想在课堂上激荡,认识和感悟在对话中完善,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将善良的老人和善良的作者转换成善良的学生体察他人、善待他人的行为。
二、利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将有形思想教育转为无形渗透
1.音乐与文学之间息息相通、交相辉映,唤起人性中善良的本质。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的节奏,美妙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调动人的情感,为学生所接纳,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转移到对作者情感的感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语文的艺术内涵。
例如,教学老舍《我的母亲》时,当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笔者播放歌曲《别让老人孤独》,歌手深情的演唱,感人的歌词“操劳一辈子吃了多少苦,风风雨雨都是为咱儿女,风风雨雨都是为咱,儿女们付出……孝敬老人是儿女应尽的义务”,进一步把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推向高潮,许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用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转移到对作者情感的感知,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学会感恩。
2.运用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激起内心的涟漪。文学作品中的许多道理是无形的,视频资源的运用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跨越时空的事物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使文本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内心的涟漪,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提高思想觉悟。
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前,可以让学生欣赏视频《觉醒年代》毛泽东的片段,通过视频直观感受毛泽东一直以来将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为己任的抱负,加深对“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语句的理解,从而树立崇高的爱国精神。
三、善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将思政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智能手机已成为时下中职学生口袋的标配,在课堂教学上,利用智能手机为语文教学服务,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将文本思想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指针。
1.课前通过QQ群、微信群或各种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预习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前让学生用手机查找自己认为的最美丽的坟墓,将自己查找到资料概括总结出要点及图片发布到群中,课前向大家介绍。很多学生找的答案都是秦陵汉墓、泰姬陵、金字塔等宏伟壮丽的墓地。由宏伟壮丽的美,引出托尔斯泰坟墓的平凡普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朴素美,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引发学生对人格美的追求。
2.课堂用智能手机及时查找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将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教育转为同学间的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提高觉悟。例如在教学《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分组查找“我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面积、森林减少的面积”“全球每年动植物灭绝及濒临灭绝的速度”“一种物种灭绝会有什么影响”“大气污染、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等题目,各组将查找到的资料概括、总结出要点向其他同学讲解。通过知识的扩展、资料的补充完善,讨论分析,学生更能体会文中“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的内涵,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课后利用手机强化文本解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乐观、自信的性格。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无限的,要让学生从网络上感受语文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布置学生查找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不管被贬到哪里都能为当地老百姓服务,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成为一代美食家、大文豪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美谈和著名诗篇,阐释面对挫折时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词的豪迈与诗人面对挫折时的豁达精神相结合,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要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勇于面对,笑对人生;宋代少了个政治家,多了个美食家、文学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乐观、豁达的思想。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只停留于课本,更不是说教、讲大道理,而是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说出见解,运用多种方式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的互动、思想的碰撞,在相互激发中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提高思想觉悟,对立德树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