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产学研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1-12-01 11:57符咏金正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教研职业

符咏 金正华

一、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该方案总体目标强调: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始终不可动摇。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主要传播者,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才能切实推进职业教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属于专业教师,教学内容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不断推陈出新,大部分教师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中职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自然无法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中职教师队伍整体教研能力偏弱,“双师”能力不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偏弱等,都导致中职教师专业水平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在访谈、问卷调查了近百名中职教师后,我们发现,除了少部分教师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外,大部分的教师是愿意更新教学理念的,很多教师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资源缺乏,与企业行业接触渠道少,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导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空间有限。此外,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述求不同,很难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持续的培训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教师难以洞悉行业发展动态,不了解教育改革方向,因此难以提出专业发展诉求及难以发现自身发展短板,这使得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二、中职产学研工作室内涵

(一)中职产学研工作室的定义

产学研工作室是生产、教学、教研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它超越了传统的教师集体备课和“师傅带徒弟”等教师成长模式,顺应了知识及学习的社会性特征,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进而充分发挥了区域性优秀教师所积累的资源优势。

本研究的产学研工作室提倡“学用一致,能力为重”的原则,在“产—学—研”循环带动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积极发挥行、校、研三方面优势,促使教师融入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活动的制定上来,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满足不同个性化需求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式培养,带动教师一体化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产学研工作室的可行性

中职学校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如何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中职教师是关键。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能对行业的技术方法和工作细则有所掌握。产学研工作室将行业需求、学校教学及教育科研紧密地挂扣在了一起,以专业为载体,实现行业需求的订单式教学,这促使中职所教即行业所需,增强中职专业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通过中职产学研工作室,加强了教师与行企的“对话”,促使教师能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教师培养学生提供有效依据。同时,它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持续、系统的科研、教学空间,从而为教师多元发展,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底气,建构广阔的知识背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中职产学研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中职产学研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以制度为工作室运行保驾护航

中职产学研工作室由骨干教师建设引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聚焦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工作室需明确各方述求,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明确权责,明确合作模式,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整体目标,明确评价机制,在尊重行业技术发展、教育技术变革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有序推进运行制度的与时俱进,为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工作室运作指明方向,也为在此过程中不断努力的教师吹响前进的号角。

(二)以问题导向多元引领教师发展

1.教研共同体点亮前进的方向

一个人的坚持总是寂寞的,迷茫的,难以持久的,通过工作室建立教研共同体,将行、企、校相连,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扩大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为教研点明方向。教师可在创设良好的共赢氛围中,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并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收获、成长。

2.线上线下结合为培训添活力成长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拓宽了教师教研的时空,丰富了教师教研活动的种类,提高了教师教研的兴趣。在这里,线上的碎片学习和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专题研讨、行企调研、共建实训基地等相结合,线上学习基于个性化需求,线下交流完善知识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串联,使教师在碎片化知识学习和项目实践的结合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化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从教师的实际出发,結合线上线下的优势,充分考虑学习知识的实效性,转变了教师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参与活动的内驱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深度融合。我们相信,这必将促进新时代下新教研生态的深入发展。

3.研赛联动促一体化全面发展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基于“问题”,教师往往能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开启“解决”模式。在产学研联动合作的过程中,各方往往因时空限制而无法较好地沟通,这严重影响项目推进速度,久而久之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基于该问题,工作室成员提出“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并以此成功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现代化网络教研共同体,这创新了教研模式,打开了全新的校、企沟通平台,这个过程促使教师教研观念发生转变,促进教师逐步成为勇于创新、充满活力、洞悉信息技术发展的专业化教师。

在构建教研共同体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基于该问题,工作室成员针对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针对中职基本学情和教学特点,在遵循新课程改革一般规律的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和中职教学进行有效、深度融合,这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发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于是提出“基于云平台的中职物流专业课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基于该问题,教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制定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安全策略,构建出基于云平台的中职数字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在应用中不断提升资源品质,形成丰富、友善、个性化的数字资源库。

如此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问题深挖问题本质,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递进式、跨越式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的研学模式,勾起了教师追求真理的欲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解惑、探索、突破中思考、学习、总结,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将所研成果运用到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得省市奖项,并在教研和竞赛的双重循环促进下对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打磨,这帮助教师更新了教学模式,循环螺旋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此外,工作室成员还将研究、比赛成果积极与同行分享,在整理中不断完善,在分享中收获建议,在讨论中吸取新知。

(三)以科學评价促进教师提升质量

及时、科学的评价为工作室持续运行注入了生命力,通过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基于产学研工作室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影响方式、影响深度和广度以及影响内容等,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地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引导教师参与到行校企地活动中来,为中职产学研工作室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中职教师”这支肩负着中职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越来越受到关注。依托产学研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和种类,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地参与到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活动上来,并能维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中职教师逐步满足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中职产学研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18YQJK096),主持人:符咏。]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产学研教研职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我爱的职业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