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作为适应市场化需要的重要因素,就业状况早已被列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度的关键指标。特别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就业状况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就业率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调整,简言之,就业状况与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促进艺术类高职院校平稳较快发展,持续为社会输送艺术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对某艺术类高职院校2021年310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是获取此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及对就业指导的诉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益建议。
二、调查样本分析
1.样本总体概况
(1)样本描述:本次调查对象为2021年面临就业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大三毕业生,调查总人数为310人,其中男生154人,女生156人。
(2)样本毕业去向选择。调查样本中,有24.8%的学生选择了专升本,有74.1%的学生选择了找工作,另有1.1%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参军入伍或者其他出路。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愿意通过求学深造来提升自身学历水平和就业素质,同时也彰显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调查发现,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中,有73.1%的毕业生是因为喜欢所学专业,19.5%的毕业生是迫于就业压力,7.4%的毕业生是听从家长及老师的建议。另外,在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中,女生的占比明显高于男生,达到62.1%,这表明,在可能遭遇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时,女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职场,而非消极被动地接受。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随着国家大学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选择参军入伍的比例虽不高,但人数逐年递增,这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2.样本对就业的理解
(1)与自身经历的相关性。调查样本中约有65.2%的学生曾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约有20.1%的学生参加过校内勤工助学工作,超过40%的学生从事过如产品推销、会议服务、群众演员等兼职工作,从整体上看,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参与过社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社会融入意愿。此外,在谈到如遇投递简历后较长时间没有回音的情况时,72.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是心仪的单位,自己会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15.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等待,9%的毕业生表示会另谋出路,3.6%的毕业生选择不再理会,对此问题的态度反映了绝大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逆境时,个人的就业主动性较强,能够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2)与专业的相关性。对于专业的喜好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对专业就业状况的探究热情。在表达了对所学专业喜欢或较为喜欢的毕业生中,超过90%的毕业生表示,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了解”或者“比较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对专业的喜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了解专业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充分了解了本专业,促使其喜欢这一专业。毕业生了解本专业就业情况的途径主要有:自主查询资料,询问往届毕业生,请教辅导员或者任课教师及咨询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其中55.1%的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的方式获取本专业的就业信息,44.4%的学生是通过询问往届毕业生,这种趋势是非常可喜的,彰显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另有22.1%的学生虽是被动接受信息,但仍愿意通过辅导员或任课教师介绍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当然也有25.3%的学生压根未做任何了解,暴露了部分学生没有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懒就业”和“慢就业”仍是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认识不够清晰,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会保持基本稳定,2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会逐步好转,14%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会日趋严峻,13%的毕业生表示不能确定,可以说,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虽能够积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但是,对于就业现状及前景的认识略显模糊。
(3)样本的就业意识。详细了解就业政策和法规,是充分享受毕业生优惠政策及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调查发现,约有25.3%的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这一数据虽较前几年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够,充分暴露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具体就业政策和就业法规学习热情不高的“痼疾”。另外,网上投简历正逐步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约有70.1%的毕业生经常或者偶尔利用求职网站投简历,进一步调查发现,网络求职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问题仍是毕业生的主要顾虑,这导致部分学生即使获得了面试机会,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4)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经调查,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注的职场品质位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诚实守信(34.6%),团队意识(25.3%),谦虚好学(18.6%),吃苦耐劳(15.3%),專业素养(5.1%),从用人单位调查得到的结果依次是团队精神(50.1%),吃苦耐劳(15.6%),独立思考(12.3%),谦虚好学(9.1%),积极乐观(7.3%)。另外,文章还调查了具体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英语水平、语言表达、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对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用人单位看,其更看重的依次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得出,毕业生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认识与用人单位基本吻合,说明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了解职场需要,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职场需要。
3.样本对就业的期望
(1)就业目的。从总体上看,毕业生考虑自身因素多一些,约71.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方式,15.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是满足家长和亲友的期望,13.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是为回报社会,以上说明,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2)用人单位的选择。在单位性质调查中,文章发现,约有84.4%的毕业生希望到企业工作,13%的毕业生希望到事业单位工作,2.6%的毕业生希望自主创业或者做自由职业者。而希望到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占73.6%;外资企业位居第二,占17.3%;国有企业位居第三,占7.3%。可以看出,受学历层次和专业特点的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日趋务实,那种“一窝蜂”向大企业扎堆的现象基本消失。在就业标准选择调查中,文章发现,首要因素仍是职业发展,占25.2%,这与以往调查相同,其他四个因素依次是兴趣爱好(20.3%),薪资待遇(16.7%),工作环境(12.3%),工作地点(9.3%)。在就业地点选择上,较多毕业生选择留在珠三角地区,占25.6%,其他依次是北京、上海和生源地,分别占22.6%、19.2%和13.5%。这主要是由于被调查的学校地处珠三角地区,生源大多来自广东,其对珠三角及附近地区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较为熟悉,其次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好。从薪资待遇上看,总体上说,毕业生的薪资诉求日趋理性,若在一线城市工作,近半数的毕业生希望入职初期月薪在4000-5000元,若在其他二、三线城市,月薪3000-3500元即可。
(3)就业方式的选择。90%以上的毕业生会选择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的方式找工作,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另一面也凸显了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手段较为单一,这要求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下大力气组织高质量毕业生招聘会,同时要求就业促进部门从学校层面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构建全方位的求职信息平台。
4.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
(1)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相当多的毕业生没有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仅有23.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比较重要,暴露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仍较多。
(2)就业指导课诉求。37.6%的毕业生希望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完成就业指导课程。25.3%的毕业生希望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获取自身需要的个性化信息,这种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趋势不难理解,不同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就业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凸显了个性化就业咨询是未来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补充。
(3)就业指导的内容。从就業指导的内容上看,63.6%的毕业生提出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其他依次是就业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占45.5%;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占40.2%;就业政策咨询,占30.2%;可以看出,毕业生正逐步认识到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信息筛选,再到求职材料制作全过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三、提升就业素质策略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树立理性务实的就业观是前提。为此,一是通过就业咨询辅导帮助毕业生客观评价自身条件,认清自身就业优势和劣势,为步入职场做足做好准备工作。二是教会学生做“减法”,教会学生在面对不同的职位信息时如何取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择优,进而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其次,培养毕业生健康的就业心态,激烈的职场竞争,职场挫折在所难免,因此,充分利用思政课程帮助学生克服就业焦虑至关重要。
最后,培养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促使其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信息,促使其客观看待职场,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就业指导质量,为学生提供更有实效的就业指导
优化就业指导课程结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权重,将就业法律法规、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发布等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程与传统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首先,了解必要的就业法律法规,是保护毕业生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因侵权违约产生的劳动争议案件频发,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基础薄弱。二是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维权主动性和手段欠缺。三是少数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情,处心积虑设置职场陷阱,这些都对就业指导课程及传统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可到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却面临重重困难,这使落实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将创业优惠政策精准推送给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尤为关键。
再次,学生选择参加校园招聘会是因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因此,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学校既负责就业信息的筛选审核,同时负责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就业信息推送的准确性。
最后,就业基本技能教学需要持续改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沟通方式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基础环节,但是,此环节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和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应积极对接用人单位,对标用人单位考察重点,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一切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3.加强政策倾斜,落实优惠政策,广开就业门路
加强竞赛项目和实习基地规划建设。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组织各类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以赛代练,以奖促建”,激发学生参与就业准备工作的热情,将求职技巧教学和职场心理养成融入竞赛。二是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加强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打造高质量的顶岗实习基地,加强毕业生应用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话语权,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逐步缩小横亘在学校和企业间的“鸿沟”。三是开设毕业生求职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求职创业,当然,为了提高此类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享受该类资金毕业生的求职创业跟踪与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瞿振元.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