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香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的中高年段非常重视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并且要求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三四年级)或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五六年级)。虽然关键词切口很小,但由于其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理解了关键词,往往对所在句子甚至是篇章的理解都有突破性的作用。
在通过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方面,作批注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从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批注的内容范围很广,方法众多,教师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做批注这一小切口,通过“画”关键词、做“注”释、“批”写主观感受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作批注的方法,争取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下面以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为例谈一谈。
一、画——画出关键词
陆恕老师说:“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比较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筛选、分类、鉴别的过程。”画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对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关键词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形容词往往是关键词,如:“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鹅毛般”“柔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芦花村的美丽与其名字的由来。在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中,运用修辞的词语更具表现力,如:“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像小鸭子一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雨来的机灵可爱和水性好,也为下文雨来跳水逃生做了铺垫。在神态描写的句子中,描写神态的词往往是关键词,如:“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让人感受到了鬼子皮笑肉不笑,强装温和的狡猾。“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则充分展现了鬼子想骗雨来说情报失败后的恼羞成怒。在描写动作的句子中,动词往往是关键词,如:“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抽”“打”“揪”“咬着牙拧”,这些动词把鬼子的凶狠残暴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在语言描写的句子中,关键词往往在提示语上,如:“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暴跳起来”“嗷嗷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鬼子软硬兼施失败后的气急败坏。
二、注——写出意思
注,即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给生字新词加上解释,即培养学生学会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扫除阅读的障碍。
“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从上文的句子“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可以推测出“睁眼瞎”是没文化、不认字的意思。“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扫荡”一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判断。“扫荡”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①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②泛指徹底清除。再联系上下文可知,“扫荡”这里指鬼子想用武力消灭游击队组织。但是文中加了引号,说明这个词在这里有感情色彩,想消灭游击队组织只能是敌人的妄想。
把阅读过程中难懂的词语放手让学生自主处理,通过写注释的方法试着弄懂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批”和“注”不能严格区分开,在这里明确地把“注”和“批”分开阐述,是为了给初学批注的孩子指出明确的可循的方法,让他们努力解决关键词的本意和体会其表达效果,实在想不出就存疑,批写下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他自己存疑之后,在和同学进行交流或老师引导时,其理解效果才会更佳。
三、批——抒写主观感受
批,即抒写主观感受,把自己的联想、体会、疑问和不同的见解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在做批注的过程中,真正能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是“批”。“画”重在训练学生对词语重要性的判断,“注”重在对文本的理解,而只有通过“批”才能与作者倾心对话,完成由文本到内心的交流,甚至进行自己的创造。
孩子们在“画”“注”“批”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理解的乐趣,也难免会有理解错误或遇到困惑的时候,因此也需要一个交流互助的过程。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充分发言,交流自己读书的收获,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提出疑问,获得他人的认同或帮助。在请学生画出描写敌人的凶狠和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并做批注时,一个孩子划出了这一句:“他(鬼子军官)突然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她写道:“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这两个词语,表现出了鬼子很凶狠。我请学生们再好好读读上下文,帮这位同学判断一下她写得对不对。很快就有学生发现,鬼子的这个表情是因为他看到了雨来在挣扎过程中从怀里露出的识字课本,“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是因为惊奇,想知道识字课本哪来的,而不是凶狠。
还有学生在做批注的过程中提出疑问:“雨来为什么不和交通员李大叔一起钻进地洞里?这样他就不会面临生命危险了。”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很会思考,敢于质疑,然后请学生一起在文中找找依据,判断一下到底雨来能不能和李大叔一起钻进地洞。一会儿,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当然不能了,雨来也钻进去,谁来把缸挪回原地呢?这样李大叔和雨来都要被抓了。”我又问:“即使两个人都钻进去,并且有办法把缸挪回去,还会有什么危险?”同学们又开始仔细看书,良久,终于有学生说:“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屋子里遭了劫难,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如果雨来不把他们引开,他们在李大叔藏身的屋子乱翻,把缸打破了,李大叔不就被抓了吗?”“雨来拼命跑到别的院子里是为了保护李大叔啊,他太勇敢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大家的讨论,学生交流了收获,解决了疑难,更正了错误的认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刘宪华老师说:“‘画是基础,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注是发展,‘批是较难的高层次的学习活动。”在“画”“注”“批”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地感悟了文本,其分析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当然,批注的方式、内容还有很多,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在学生初学批注的时候,教师要明确方法,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运用,进而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