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华 黄铁兰 陈泳瑶 常德娥 陈汉龙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0)
城市餐饮行业的繁荣程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引导人口与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POI、大众点评等数据源开展餐饮设施空间格局分布分析,并进行影响因素研究。祝晔[1]基于POI进行了南京市餐饮设施空间格局分析;漆芯冶等[2]基于POI数据进行了武汉市零售商业空间分布研究;万傲青等[3]基于大众点评网数据开展了武汉市餐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曾璇等[4]开展了广州市餐饮店分布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刘明[5]进行了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梁璐[6]进行了西安市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基于POI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佛山市餐饮设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佛山市餐饮行业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区为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心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佛山市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3 813.64 km2,人口约530.85万人。
行政区划数据:佛山市行政区划矢量,来源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
社会经济数据:餐饮服务POI数据,佛山市一级道路、居民地、学校、写字楼数据,均来源“小O地图”。
研究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流程: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餐饮设施密度分析→餐饮设施分布方向分析→餐饮设施相关性分析。
佛山市共有各类餐饮设施79 699家,外国餐厅1 233家、大众小吃餐厅32 946家、传统国内菜系餐厅37 875家,其他类型餐厅7 645家。方向餐饮设施的数量可知,高明区最多,达到29 067家,占比36.47%;顺德区和禅城区其次,分别为26 747家和15 168家;三水区和南海区最少。
分析餐饮设施密度可知,禅城区最高,155.37 家/km2,高明区和顺德区其次,分别为31.05 家/km2和29.10 家/km2;三水区和南海区最少。
佛山市各区餐饮设施分布如表1设施。
表1 佛山市各区餐饮设施分布情况
利用ArcGIS对佛山市所有餐饮设施、外国餐厅、大众小吃类餐厅、传统国内菜系餐厅进行核密度分析。
佛山市餐饮核密度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佛山市餐饮核密度分布
由分析结果可知,各类餐饮设施在禅城区、高明区、顺德区均形成多个明显的聚集中心,禅城区的聚集范围和聚集程度最大,并呈“人”字形向顺德区和高明区扩展。
通过ArcGIS技术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佛山市所有餐饮、外国餐厅、大众小吃类餐厅、传统国内菜系餐厅的方向分布情况。
佛山市餐饮方向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佛山市餐饮方向分布
由图3可知,椭圆长短半轴值差距大,形成禅城区为中心、向两侧的顺德区和高明区扩展的东南—西南方向的空间分布格局。
本文借鉴过往的研究,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道路交通、居民地、学校和写字楼4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道路交通、居民地、学校、写字楼的1 500 m范围作为缓冲区,对佛山市的所有餐饮设施分布进行缓冲区分析。
餐饮设施位于写字楼1 500 m范围内、交通干线、居民地、学校的分别占95.22%、66.89%、84.92%、94.26%。分别对传统国内菜系餐厅、大众小吃类餐厅、外国餐厅3类不同餐饮设施进行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基本类似。
佛山市餐饮设施与经济要素分布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佛山市餐饮设施与经济要素的分布关系
4类地理要素对餐饮设施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写字楼、学校、居民地、道路交通。分析餐饮设施类型,外国餐厅受到4类地理要素的影响更大,居民地、学校、写字楼1 500 m缓冲区范围内的外国餐厅比例均达到95%以上。
(1)佛山市餐饮设施空间分布从餐饮设施的数量分析,高明区最多,顺德区和禅城区其次,三水区和南海区最少;从餐饮设施密度分析,禅城区最高,高明区和顺德区其次,三水区和南海区最少。
(2)佛山市各类餐饮设施在禅城区、高明区、顺德区均形成多个明显的聚集中心,以禅城区的聚集范围和聚集程度最大,并呈“人”字形向东南—西南方向的顺德区和高明区扩展。
(3)道路交通、居民地、学校、写字楼4类地理要素对各类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写字楼、学校、居民地、道路交通。
(4)对于餐饮业投资者,在进行选址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4类地理要素的影响,尽量在4类地理要素的1 500 m缓冲区范围内开设,尤其是外国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