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状况的调研
——以北京教培市场为例

2021-12-01 12:11北京工商大学葛世泽汪源春刘瀛子
区域治理 2021年47期
关键词:机构培训家长

北京工商大学 葛世泽,汪源春,刘瀛子

一、调研样本以及方法说明、样本筛选情况

受疫情影响,本次调查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共发出调查问卷307份,收回307份,回收率达100%。剔除用时较短的问卷6份,得到有效问卷301份,有效率达98%。本次调研主要面向北京市常住居民发放问卷,研究主体为北京市教培市场。首先,北京市作为首都以及一线城市,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应试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是“双减”政策的试点城市之一。其次,根据资料以及前期调研表明,北京市教培市场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发达,以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为代表的大型教育机构的总部都设立于此。

二、调研背景综述

2021年,百年大党坚守以“立德树人”为主基调的育人初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民办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完善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校外培训行业迎来了一段爆发期,但因其过度资本化、追求短期利益,致使一些问题层出不穷,阻碍社会教育的公平竞争。2021年7月19日,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政策),进一步对校外培训机构市场进行了规范,资本市场震荡强烈。

三、政策的冲击与影响

(一)行业机构方面

学科类培训机构是“双减”政策监管和打击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科类教育机构纷纷开始谋求转型,尤其是K12(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培训机构。机构转型的主要方向有成人教育(如成人考试培训等)、非学科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父母育儿培训、学科类的兴趣拓展班(智力开发、编程等)、1V1家教服务等。被调查者中,超过六成的人希望转型后的机构提供非学科类课程和学科类的兴趣拓展班,近九成受访者愿意参加或让自己的孩子参加非学科类的兴趣培训课程,这也表明素质教育课程这一市场需求相对较高,可发展空间较大。

(二)学生个体方面

1.减轻课业负担,助力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频发,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罪魁祸首之一,是一个讨论度居高不下的话题,给学生减负的呼声日渐高涨,“双减”政策应声推出,其中重点提到了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对学生课业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政策的落地,学生的空闲时间会逐渐增多,这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孩子们在空闲时间里可以进行各种兴趣的培养与探索,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养。除此之外,社会和父母对孩子的课业要求适当放低后,可以缓和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家庭悲剧的发生。

2.滋生“1对1”家庭教师隐形补课

近日,北京一些社群中开始出现招募家庭教师的广告,“1对1”家教受到追捧。问卷结果显示,有七成的人在“双减”现状下仍然愿意参加教育机构的辅导课程,更有家长主动向机构提出可以私下组班。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说,培训的形态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只要培训需求没有减少,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可能隐藏踪迹继续存在,这也可能从另一方面增加家长的教育支出。

(三)社会发展层面

1.回归教育公平,打破阶级固化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着力点,但是课后辅导班却打破了这种公平。近年来,课后辅导班越来越多,有钱的家庭可以多报班,让教育和金钱挂钩,加重了教育的阶级固化。而“双减”政策将教育主阵地转到学校,致力于打破教育领域的阶级固化,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应得的成就。

2.减轻育儿压力,提高生育意愿

当今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是当务之急,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21年5月31日通过了“三孩政策”,但高昂的育儿成本打击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养育孩子实在太累,成为现在一些年轻人丁克的理由之一,只有一个孩子的夫妻也缺乏动力生育二孩。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义无反顾地对教育进行投资,让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却让家庭的教育负担愈来愈重。“双减”政策通过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来减轻教育成本,从而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近六成受访者认同政策能够减轻育儿成本,提升自己的生育意愿。

3.缓解社会内卷现状

对于政策如何能减缓内卷现状,仍要从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来考虑。首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打击让教育主阵地向校内转移,校外补课的人减少,每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平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遏制了教育领域的内卷。但家长之所以热衷于课外辅导,是因为我们的下一代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局面,如果无法让未来严峻的竞争局面得到缓解,在这个宏观的社会环境之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的就不只是一份“双减”文件,而是如何缓解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唯有突破这个关键点,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发展方向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小组成员经过深入讨论,从四个方面对未来校外教育机构以及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监管

1.改革措施立足群众需求

问卷数据表明,政府的改革措施与群众期望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首先,在引导机构转型上,政府的力度不够大,在受访者中只有10%的相关政府管理人员表示即将采取相应的措施,而群众则期望较高。其次,在校内减负方面,只有43.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望对校内进行大力的课程减负,但监管当局大多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压缩课内负担。因此,为了更加高效地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转型,政府理应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对民众的期待有所了解,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2.失业人群的再就业保障

“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62.79%的从业者所在的机构已经进行了裁员。显然,政策的实施总有利弊两面,在规范教育事业稳步向前的同时,也影响了部分公民的就业问题。因此,政府监管层面理应对民营机构从教人员提供再就业保障。据调研,由于北京机构裁员较多,市人力社保局已经提供多渠道就业服务的“2+N”机制,“2”代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N”代表前程无忧等多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仅仅是庞大的北京教培市场,放眼全国,被动失业群体不在少数,各地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削弱结构性失业所带来的影响。

3.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在配合“双减”政策实施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理应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在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学区下,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学区溢价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小初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较为优秀的老师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往往集中抱团。以北京市为例,海淀区、西城区的重点初高中比例远高于郊区。集中的师资力量和传统的教学声誉推高了学区房价,监管当局十分有必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4.强化资本监管力度

校外培训机构不断追求资本回报最大化,把教育变成了生意,被补习吞没的资金只会流向教育平台,本身不富裕的家庭为了不让孩子淹没在竞争的洪流中,只能将更多的钱用于给孩子补课,这就使得用于消费的钱急剧减少,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不利。因此,政府需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全方位规范目前义务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角度向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二)校内、校外共育人

1.机构转型应立足消费者需求

现阶段教育机构进行的转型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首先,美育类课程被过于重视。73.47%的受访机构从业者所在机构进行了美育类课程的研发转型,但期望此种课程的消费者占比略少。另一方面,在非学科类科学兴趣班的发展上,机构应该给予更多重视,从数据来看,65.12%的受访消费者期望开设科学兴趣课程。合理高效的转型理应立足于市场需求,校外培训机构应当进行较为科学翔实的市场调研,以冲减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2.校内强化课程学习

“双减”政策的关键是抓住课堂,学校要守住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的主阵地不仅有第一课堂的直接学习,还有第二课堂的延时教学,以前这个环节相对较弱,放学后学生多数回家或者继续去培训机构学习,而今后,第二课堂应当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更符合每个人掌握程度的课后作业。校内的课程若能更科学和完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课后再补习的需求,需求降下来才能真正治理好校外培训机构乱象。

3.校内增设学业托管

尽管国家一直倡导减轻学业负担,但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孩子假期没有补习、没有上兴趣班就是虚度光阴,加之家长受限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将孩子送去校外补习班仅仅是为了托管孩子,因此在校内增设学业托管能满足家长在这方面的需求。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4.提升校内教师待遇

将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转移到学校,就是要让校内教师更加注重自己教学育人的责任,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授课上,而想要老师自觉响应这一号召,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高校内教师的薪资待遇,设置更加科学立体的奖酬措施,在统一提高教师基本薪资的同时合理奖罚,更大程度上激发教师优化教学的动力。给予教师更优越的待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课后收费补课的行为。

(三)家庭个体层面

1.父母理应承担核心教育义务

无论是在立德还是启智方面,父母始终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特别是在小学六年的关键阶段,不可以将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寄托于外部。问卷数据显示,有46.18%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参加校外培训课程来缓解自己育儿的压力。分担压力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家长不应完全依赖机构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应该在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多多陪伴,寓教于乐,肩负起核心的教育义务,为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以便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三观。

2.避免盲目跟风

有将近20%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课外培训纯粹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与跟风,担心其他孩子参加课程后有所提升,自己的孩子落在后面,这种心理上的偏差无形中助长了此前校外培训的火爆。而现在,家长、孩子应该冷静下来,把握校内学习时间,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不是一味地照搬他人的学习方法。

(四)社会共识方面

如今,我国的教育已逐渐演变成一种应试教育,人们受教育的目的以追求功利为主,这样的教育日益加剧社会浮躁的风气。而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一个人的性格、理想,让受教育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主体,能够了解他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需要转型,学生、家长的观念也亟待转变,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真正的人才。此外,社会中超前学习的浪潮应该从根源上予以抵制,让学生、家长清楚,除了学习,还有很多更重要的素质需要提升。学习符合孩子年龄段的知识、培养符合该年龄段的心智才是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同样,校外辅导机构也不能以如何让孩子超越同龄人为准绳吸引家长的目光,加剧社会的内卷,而是应该以如何锻炼孩子的素质为目标,培养全能型人才。

五、调研思考与总结

(一)“存量”社会与“增量”社会的冲突

“双减”政策像是给疯狂竞速的中国教育踩下了急刹车,可如何衡量这背后的得与失呢?评析存量与增量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在最初的三十余年,我们正处于一个“增量”社会,在技术、劳动等各生产要素的全力推动下,社会总资源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如果把总资源比作一个蛋糕,那么这个蛋糕一直以很高的增长率在变大。一个公民并不需要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地奋斗工作,就可以分到更多的蛋糕,享受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资源,这也是在过去四十年,我们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近些年,内卷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众多群体不断进行无意义的竞争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就是分得更多的蛋糕。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如今已经告别了“增量”社会,进入了“存量”社会。近十几年来,我国GDP增量同比增速逐渐放缓,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坐吃经济增长红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近14年来高校毕业学生总数每年都在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预计2021年将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将要进入社会就业,共享社会资源。基于当下的经济发展压力以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蛋糕”已无法像以往那样快速增加。所以人们为了抢得更多的蛋糕便开始了竞争,以至于恶化为无意义的恶性竞争。

图1 2006年至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速(%)

图2 2006年至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百万)

就业的竞争在孩子成长的初始阶段演化为教育的竞争,即应试的竞争。本小组随机询问了将近二十位北京籍同学,超过80%的人从小学就在不断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更有甚者6年小学时光都在补课中度过,以至于父母也经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太苦了。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当全社会都进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后,结果将难以预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躺平”一词应运而生,指的是那些经过辛苦奋斗的年轻人考取不错的大学,毕业后便不求进取。但问题是,谁来将蛋糕做大呢?谁来持续推动经济的合理发展呢?这与“中等收入陷阱”有异曲同工之处。

“双减”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从应试角度对校内校外进行合理减负,全力打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力图从根本上破解“存量”社会的发展困局。希望在未来,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内卷的社会风气,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调研总结与展望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塑造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和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八个字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社会各界理应推动校外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课内课外齐头并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民族基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机构培训家长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