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视角下的科创空间组织模式探析

2021-12-01 12:1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金墨非
区域治理 2021年47期
关键词:巢湖科创走廊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金墨非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前进的源动力,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空间成为许多城市提升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传统的科创空间组织模式主要为工业园、科技园、科学城等相对孤立的模式,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之间壁垒重重,难以实现有效协同。探索适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组织模式,对城市创新驱动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中明确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深化城市间的功能分工和协作,建立跨区域的完善的城市发展协同机制,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区域协同发展是国家和地区应当长期遵循的战略方针政策。

在区域协同的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应运而生。区域创新体系指的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由提供科技创新技术的科技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实体所构成的,由政府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个创造和转化科技创新知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网络体系[2]。区域经济学研究者认为,科技创新资源的地域性聚集对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形成了倍增效应[3]。同时,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者也认为,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集聚和合理分配,能够对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4]。

二、“科创走廊”模式

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组织模式可能呈现出多种形态,有“谷”、有“带”、有“城”、有“区”,其共同特征都是科技创新实体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进行高强度的科技创新生产活动。带状的“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体系最灵活的空间组织模式,其改变了传统科技园区的固有空间模式,强调科技创新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更大程度的开放和融合。“科创走廊”空间组织模式在现有的分散无序的科创资源基础上构筑了若干“科创空间构成要素(如城、区、点等)”,这些空间要素中汇聚着大量前沿的科技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实体组织。“科创空间构成要素”在带状空间上集聚,配备以良好的配套支撑体系,并且提供混合的居住办公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

“科创走廊”空间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工业园、科技园等形式,能够通过聚集和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实现各要素间的协同互补,消除各要素间由于孤立而造成的壁垒,获得超越各要素独立创新的溢出效应[5]。因此,“科创走廊”空间模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同时,高强度的资源集聚能够形成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并且能够通过共享城市公共设施降低科技创新的资源成本,吸引更多科创走廊外的创新要素注入,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形成科技创新良性循环。

三、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探索

创新位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科教资源丰富是合肥最大的优势,环抱巢湖是合肥独一无二的资源。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是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的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对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具有战略牵引和支撑作用。

(一)规划目标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旨在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打造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发展核心引擎。以国家级滨湖新区为基础,探索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绿色发展的新体制,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框架。

(二)空间布局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按照“全域统筹、产创融合、生态优先、高端集聚”的要求,构建了Y型环湖廊道和“一城、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见图1、表1)。

图1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空间结构图

表1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空间构成要素表

“一廊”即Y型环湖廊道。“一廊”东西向以方兴大道为主轴,全长约110公里,南北向以大众路为主轴,全长约30公里,有机串联创新平台载体和产业功能区,是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空间。其依托交通主干线,集聚一流研发平台、顶尖创新团队和高端服务机构,积极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校、高等级医院等,加快形成快捷便利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集科技创新带、快速交通带、新兴产业带、品质生活带、绿色生态带和旅游休闲带有机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廊道。

“一城”即滨湖科学城。“一城”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平台和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是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区。“一城”旨在布局建设大科学工程及装置,催生变革性技术与产品,增强在前沿技术创新中的话语权,积极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能源国家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的建设,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推进家电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区”即滨湖成果转化区、新站产创融合示范区、空港经济示范区和半岛未来科技湾。“四区”是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高地,滨湖成果转化区重点围绕安徽创新馆、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合肥研究院等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四新经济策源地。新站产创融合示范区以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内一流高教基地、国际化高端创新平台为特色,打造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产创融合”示范区。空港经济示范区以“智能+生态”为核心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全球化视野的先导产业体系,打造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半岛未来科技湾以创新创业、健康产业和高等教育为主要特色,打造国际化双创走廊。

“多点”包括北航航空小镇、中德芯智小镇、高新基金小镇、长临河科创小镇、启迪科技小镇等11个环巢湖特色小镇,是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支点,其以“开放共享、生态绿色、智慧服务”为理念,以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为重点,主攻研发、中试、孵化,兼顾居住、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服务,打造成为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多元活力区。

(三)配套支撑体系

(1)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构建以交通轴线为核心,以高铁网、高速网、道路网、轨道网为支撑的“一核四网”综合交通体系。对外重点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线网,增强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交通辐射力,对内依托快速路和轨道交通,打造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交通轴线,优化内部道路网、轨道网体系,增强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内部交通网络化程度。

(2)构建国际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在国际化功能服务配套、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系统性提升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整体公共服务品质。

(3)构建高效安全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树立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统筹规划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设施运行效率,保障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全面高速发展的需求。

(4)以人才为核心,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以人才为核心,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突出“高端引领、以用为本”,紧紧围绕制度化、市场化、专业化目标,完善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把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5)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秉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的原则,积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巢湖科创走廊
神奇的走廊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