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声思维”助推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2021-12-01 09:08郑雅敏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教师

□郑雅敏

(宁波效实中学,浙江宁波 315012)

高中化学总复习分三个阶段,即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一轮复习时,教师一般会对知识点进行地毯式复习,以不漏掉一个微小的知识点为宗旨,这是一个将教材由薄变厚的过程;二轮复习强调知识专题化、结构化、网络化、专项化的复习,这是一个将教材由厚变薄的过程;三轮复习强调实战模拟,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应试技能为宗旨。

三轮复习中,二轮复习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其质量对高考成绩至关重要。但同时二轮复习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无论是从知识的容量和跨度、理论的高度、能力的要求,还是从具体操作的难度来看,均大大超过一轮和三轮复习。复习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降低是二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笔者在连续几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体悟到“出声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教师打开学生思维的“黑匣子”,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分析、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复习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一、什么是“出声思维”

“出声思维”法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邓克尔于1945 提出来的,1972 年,纽厄尔和西蒙将此方法用在了问题解决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功。它是一种通过被测试者的言语——“出声”——使其思维过程外显化并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观察的方法。之所以强调“出声”的重要性,是因为思维是一种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内部操作复杂且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直接观察是不可能实现的[1]。

二、“出声思维”在二轮复习中的优势

(一)精准判断知识盲点,改进复习策略

二轮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而难,教学就更要体现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讲究教学的策略,要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但教师真的了解哪部分知识是学生的盲点吗?

2021年1月浙江化学选考第28题中的第(2)小题,是考陌生情境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题目如下:

将固体X 加入温热的稀H2SO4中,产生气体B,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这道无机推断题的推导过程不难,学生能顺利得出X 所代表的物质为CuS2O6,B 所代表的物质为SO2。但该小题的得分率却出奇地低,笔者所在学校的重点班得分率都低于0.4。那么,学生的错误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错误?哪部分知识还需要在首考后予以加强?这些问题都是备战二轮复习,制定二轮复习计划、策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找了若干学生进行“出声思维”的教学实验。以下是笔者对某学生该题“出声思维”的实验。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X与B很容易推导出的,X是CuS2O6,B是SO2。

(师聆听,不作声,但心里认同学生的说法)

生:接下来我想先写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CuS2O6和H2SO4,生成物暂时只知道一个是SO2,一定还有其他产物。(停顿片刻)我感觉这个反应和Na2S2O3与H2SO4的反应原理相似,所以就做了个类比迁移,让CuS2O6和H2SO4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SO4和H2S2O6,然后H2S2O6再分解成SO2和H2SO4。既然反应前后都有硫酸,那硫酸就起催化作用了。这样化学反应就变为了再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拆一拆就写上了这个我也不知道哪里错了(做委屈状)。

师:你说得很对,在最后一步拆分的时候,你为什么只把CuSO4拆了,CuS2O6为何不拆?(心里猜想学生是审题不清,题干中明确提示X是易溶于水的强酸盐)

生:这……题目不是说是“将固体X”加入到硫酸中吗!固体怎么能拆?(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题干不是说这个固体易溶于水吗?

生:我知道啊(原来不是审题的问题),但是加入到硫酸中时它的聚集状态是固体啊……

师:反应时,它已经完全溶解,以离子形式存在了。

复习课的知识呈现形式可能与新授课不同,但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同样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应该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特别是二轮的复习课还承担着对一轮复习查漏补缺的任务,明确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出声思维”,教师能顺利“观察”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将内隐的思维外显化,并能随之发现学生在对信息加工时的计划、监督、控制、注意、评价、补救等过程[2],这些是教师制定二轮复习内容和复习策略的基础。

(二)主动学习,提高复习内容留存率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在1946 年曾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据形象地比较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在两周后的学习内容留存率。他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听讲、阅读等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为在被动学习中,学习者缺乏对知识的深度认识和切身体验,无法将学习过程提升到高阶思维阶段,所以知识遗忘得非常快。而在主动学习中,学习者往往基于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主动寻求与他人的合作,互相学习、互惠互利,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他人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模式。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强化大脑对知识的留存。

学生的“出声思维”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在用语言外显自己思维的时候,首先需要主动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及经验体系,接下来在“出声”时,也并不是简单地说出题目的答案,而是要详细地介绍解题过程,这无疑是“学习金字塔”中位于塔基座的“训练他人”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对其“出声”中所提及的知识和方法留下更深的印象,避免在二轮复习中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当然在学生“出声”时,如果能进一步要求学生叙述“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在寻找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你有走过弯路吗,是什么让你迷思了;你觉得这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撑你的想法;你的解题心得是什么;你还想过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这两种不同的解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等问题,则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维碰撞,共同提升

二轮复习不是一轮复习的重复浓缩版,而是一轮复习的整合提升版,是又一次“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这个“新”的知识若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是不可能全面深刻地理解的,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应用它们。新课改倡导者钟启泉教授说:“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而思维的碰撞离不开教师或学生的“出声”,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通过“出声思维”让这些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充分展现出来,激发认知矛盾,进而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交流、切磋、争议、论辩——把深层次、本源性、规律性的问题发现出来[3]。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师生、生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能提高整个班级的集体思维水平。

笔者在二轮复习中多次采用这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出声思维”教学方式,颇有收获,现将“反应原理”复习课中的片段展示如下:

师:(呈现例题,此题为2018年4月浙江化学高考第30题中的一小题)

已知一定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0……若乙酸和乙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1,相应平衡体系中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请在图中(以n为横坐标,x为纵坐标)绘制x随n变化的示意图(计算时不计副反应)。

(学生思考片刻)

生甲:作图如下。(图略,毕竟是二轮复习,大部分学生能画出来)

师:(追问)既然同学们都觉得图像中有拐点,那这个拐点的坐标能确定吗?怎么确定?

(学生困惑、沉思,10分钟后,陆陆续续有学生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生乙:一个完全反应(即K无穷大的反应),当反应物按化学计量数之比投料时,即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类比推理到可逆反应,应该也是如此。所以我分析当n=1 时,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拐点的坐标是(1,1/3)。

师: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证据,能证明吗?

生乙:这……我没试过。

生丙:我没有用类比推理思想,我是用数学证明的。(到黑板上板书演示,略)

(学生中响起一片称赞声,教师也暗暗称奇)

生丁:如果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貌似只能证明这种简单的反应,若是反应复杂些如N2(g) + 3H2(g) ⇌2NH3(g),它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氨气的体积分数还是在氮气和氢气的投料比为1∶3时最大吗?

(又一阵骚动,过了1分钟)

生戊:或者可用图形计算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它专门解决复杂函数的可视化问题,可以利用图形计算器把这个图画一下。(取出图形计算器,输入函数表达式,很快画出了图,略)

(学生中又响起一片“学神”“大佬”的叫喊声)

这样一种思维碰撞的课堂,让师生、生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不仅能让学生受益,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出声思维”顺利开展的两点保障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已经不习惯再像小学生、初中生一样“喊”出来,他们更加内敛、含蓄,为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出声”,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的形成受教师、学生和课堂物理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并且这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影响另外两个因素。为了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课堂上用热情、准确、清晰、简洁、鲜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递自己的观点。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往往拥有一种潜能、一种力量,它会带来信任,吸引班上学生去主动学习[4]。同时,教师还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尊重、理解、真诚、关怀、温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被教育成有用的人。最后,教师还要能移情,即“感学生之所感”,移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接近感、安定感、共鸣感和依赖感[5]。

师生配合默契、有饱满的热情,学生有安全、愉快、羡慕、互助、互惠的态度和体验,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宽松而不涣散、严肃而不紧张,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景象。这样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出声思维”的前提。

(二)出声“停顿”时教师的巧妙处理

“出声思维”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监控的练习与实践。当学生将其思维过程和自我监控过程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停顿”现象,这可能是他们的思维在自我监控下的一种修正和补救的方式。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干预,以免干扰学生的思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完成对信息的重审和加工。但是当学生处于怎么努力也说不明白的时候,教师干预的最佳时机就来到了。此时教师可以提醒或询问学生“在想什么”或“有什么困惑”,在学生说出了他的疑惑后,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拆解和划分,引导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思考,直至问题最终解决。在学生出现出声“停顿”时,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地替学生完成整个分析过程。这样,不仅会中断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过程,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形成思维的惰性。

二轮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出声思维”的训练无疑能做到这一点。“出声思维”能够使大脑意识从指向信息加工的内容转换为指向信息加工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内容上,并把执行加工过程中的计划、监督、控制、选择、注意、评价、补救等内隐的过程以声音的方式外显出来。这种转换无疑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操作,并对解决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