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职业女性面临的生育困境与对策

2021-12-01 04:08陈红照
时代人物 2021年33期
关键词:职业女性产假生育

陈红照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低生育和人口老龄化加深成为我国目前的现实问题。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是我国应对生育下降和老龄化的重大举措。本文试就三孩政策背景下职业女性面临的生育困境与对策作简要分析。

三孩生育政策出台背景

我国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程度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是世界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在富裕之后人口进入负增长和老龄化,但我国面临的现状是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就迎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突出表现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将给我国的家庭、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我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第四年下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5.44%。年龄结构上,老年人口规模变大,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数据显示,20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0%,进入老龄社会,国家卫健委预计“十四五”末期将由轻度老龄化转入中度阶段(占比超过20%),在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阶段(占比超过30%)。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未能改变人口变化趋势。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定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到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不断与时俱进。此项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对生育二孩没有预期的那么期待,特别是职业女性生育意愿更是低下。[1]尽管我国政府、社会、媒体对二孩政策的实施寄托了较高的期待,但是近年来的出生人口仍有下降,二孩政策的施行结果低于预期。国务院在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2020年和2030年的预期总和生育率都要达到1.8,但是目前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控制,因此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再次释放生育意愿。

职业女性面临的生育困境

生养的压力大,生育支持设施不完善,生育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新中国建立以后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但是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根除。在生养孩子的事情上,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被迫担负起大部分的责任。生育行为本身周期较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要艰难的独自面对。“生育行为是一个多环节构成的完整流程,至少包括备孕期、怀孕期、生育期、产后恢复期以及学前抚育期等,家庭在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支持内容及其重点是有差异的”[2]在这些环节中,女性尽管可以在医院接受检查身体的状况,但是心理上的压力却往往得不到舒缓。大多数女性工作到临产之前,身体的负累和工作的压力让她们身心憔悴;临近预产期,女性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得不到慰籍;生育期间,很多女性对抚育新生儿产生茫然和恐惧的情绪,有一部分女性受到产后抑郁症的侵扰;在养育学龄前儿童的过程中,女性要重新参与到工作中来,因精力透支而受负面情绪困扰。但是人口政策没有提供女性舒缓情绪和释放心理压力的途径,在政策导向上缺乏女性的深入关怀。

社会生活成本高,孩子教养压力大。现代女性大都具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认知把教养孩子的大部分责任强加给女性。“虽然女性在近年来的教育水平、参政水平以及经济领域内的活动和男性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家庭中家庭照料活动的性别分工模式仍然没有改变。”[3]女性的教养方法被认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如果母亲使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即高行为控制,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较高, 这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的成功。”[4]对孩子的责任感迫使女性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为能否成功的教养孩子而焦虑。在教养方法上受挫的时候,女性往往寻求不到专业的帮助。“在接受政府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高达69%的母亲表示从未接受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5],而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患上网瘾,沉迷于游戏,甚至患上抑郁症等。这些复杂的新情况需要教育及其他职能部门有效地介入,提供专业的帮助。

职场遭遇就业性别歧视,权益保障不完备。在三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除了生养的压力,女性还不得不面对职场的压力。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工作是必须面对的事实,这既有现实方面的考量,也关系到女性的解放。就业对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却遭遇职场的性别歧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表现在女性就业的不同阶段。在生育之前歧视就出现了,“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成为女性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难以绕开的绊脚石。对受访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性别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女性需要较长的生育假期”。[6]即使从事和男性同样的工作,获得的薪酬可能要低于男性。有调查表明,“女性职工整体收入只有男性职工的71%。在科技、教育、卫生等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中,就同等职位而言,女性的工资只有男性的80%至90%。”[7]在女性生育之前,可能会被用人单位调到低一些的岗位上去,甚至被直接辞退。“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像上文所述,拒绝女职工产假要求或者不同意女职工生育等违法条款,变相迫使女职工自愿辞职。”[8]在生育之后,女性重新求职,会遇到年龄门槛、育儿负担等重重阻碍。即使女性能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维系好原有的工作,也会遭遇职场天花板,想要得到晋升难度要比男同事大得多。这些现象表明,对女性对歧视存在于女性就业的各个阶段。三胎政策的实行,加重了女性的生养负担,会加重职场对女性的歧视。

提高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对策

实施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借鉴世界其他低生育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经验,实施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如新加坡生育政策的制定既借鉴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又考虑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加坡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在降低养育成本方面,政府推出了生育特别退税、在职母亲子女退税减免、降低女佣税和设立祖父母育孙税款减免、幼儿津贴和为新生儿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等,不仅税收减免的种类多,而且减免税收及现金补贴的额度都非常高,这些为家庭养育子女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在托幼服务方面,建立各种类型托幼机构,实施政府补贴;带薪产假方面,在职女性带薪产假长达 16周,男性可享有 2 周产假,而且父亲也可以享受母亲的公共产假,以便更多参与家庭照料和养育孩子。[9]如俄罗斯政府在生育率较低地区,生育三孩及三孩以上的家庭每月能够领取0.5万~1.1万卢布补贴,女性有工作生育了三个及三个以上孩子,可以获得长达四年半的产假照顾孩子,产假期间单位不得随意开除或者更换岗位,并且女性有权要求随时上岗。[10]这些对于职业女性减轻生养压力,平衡家庭和工作大有帮助。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保护女性劳动者权益。目前我国在女性职场权益保障法规制度方面仍不完备。为了保障女性的职场权益、减少甚至去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既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也要有完善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女性在就业方面的权益。一方面,对女性生育后的产假仍有延长的空间,以使女性有足够的时间恢复身体和照顾幼儿。对于违反产假制度,私自解雇临近生育期或者处于生育期女性的企业或公司要进行严厉地惩治。另一方面,三孩政策增加了女性职业中断期,要解决这一困境为女性牵线搭桥,政府要创造再就业机会。政府部门要利用税收优惠等手段,为女生在生育后就业提供就业岗位。或者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女性再次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同时还要畅通渠道或通过设立专门的网站等措施,帮助女性解决女在就业中遇到的难题或遭遇的歧视,为女性营造一个畅通、和谐的就业环境,维护女性的权益。此外,社区应该就近充分发挥作用,近距离地了解女性在就业方面的状况及需求。

增加工薪阶层收入,减轻社会生活成本,让育龄女性想生,敢生,生得起养得起。年轻人综合压力过大面对养育孩子忘而怯步。当前处于育龄阶段的年轻人以独生子女居多,如一对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三个子女,再加上赡养双方四个老人共七人,可以想象对于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说面对我国目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压力有多大,明显负担太重,面对三孩生育政策有心无力。因此,三孩政策要出明显效果,当务之急是快速落实配套支持措施,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深化改革,降低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入学入托、,养老等压力,增加公共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完善0-3岁的托幼,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养老保障建设不断完善,家庭养老社会化程度提高,才能真正减轻子女沉重的养老负担。此外,婴幼儿和儿童的托管照顾社会化才能把年轻夫妇从高压力中解脱出来,年轻人才有结婚和生育子女的意愿。

低生育的人口形势背后反映的是微观层面民众普遍的低生育意愿,[11]特别是育龄职业女性,要应对当下持续走低的低生育形势,三孩政策只是减轻对人口生育的限制,只有有效减轻年轻一代的生存压力,增加公共投入,将三孩政策配套的生育支持鼓励措施真正落实,让育龄女性想生敢生眀生得起养得起才有可能发挥三孩政策的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女性产假生育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从蔡鸣喈之死看五四时期职业女性的困境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我国城市职业女性体育健身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探析①
八闽职业女性制服秀
休了一年产假 杨幂正在“满血复活”
女职工流产能享受产假吗?
解答时尚鞋履“Q&A”